文化苦旅 短评

热门 最新
  • 674 SoloJune 2015-09-19 17:49:12

    前面的旅行笔记可读性ok,后面新增的几篇就陷入自吹自擂、自说自话的歧途了。

  • 476 2014-05-28 01:09:21

    是他不敢写了,还是不会写了?是我对他的要求太高了,还是他在我心里的地位太高了?《杭州宣言》一章我几乎读不下去,之前的文人气概哪去了?彷徨哪去了呐喊哪去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余秋雨已经不再“苦”了,他似乎已经脱离行万里路的基层太久了,他世俗了他洗练了,他变成了处变不惊正襟危坐的文化大师,所以以前那些“不成熟”诚恳的全都不见了。始终是平稳的语调,始终是清淡的态度。你老了吗?为何如此暮气沉沉!

  • 477 今香玉 2015-07-12 10:06:52

    提醒自己不要以道德标准和舆论去影响自己对于一本书可读性的判断,时刻提醒自己我在看一本书,而不是审查作者适不适合做女婿。

  • 211 易又饕 2019-01-21 09:33:49

    十几岁的时候第一次读,觉得“哇,作者懂得好多思想好深邃”;二十几岁某次随手拿起来又看了一遍,觉得“这个作者好卖弄”;三十几岁,有天随手碰着了,每翻开封面就觉得厌恶,于是放回去了。

  • 119 昵称 2016-02-14 13:36:35

    16书20,文化苦旅。此苦旅非俺20年前读高中时看的苦旅。20年前,俺看苦旅时,视秋雨先生为天人。现在想想,那时整天数理化,忽见苦旅,如何不神飞意动?这本苦旅是余先生的自选集,文章与20年前的大半不同,辩诬的多了,自得的少了,即便是原来的篇章,也有不少修改。这又何必呢?各有各的苦旅,各有各的苦逼。

  • 89 小蓝 2016-09-12 18:37:13

    高中老师喜欢的风格。呵呵。

  • 78 大头冢 2015-10-14 03:41:42

    印象比较深的几篇除了经典的道士塔、宁古塔,还有写苏东坡被贬黄州献血丢掉性命那篇。余秋雨一直是一个褒贬不一的人,不禁让人觉得他在影射自己,苏东坡因为才气太高被他人嫉妒最终三人成虎,在看文化苦旅前我只从课本中读过道士塔,也曾看媒体报道说余秋雨在北大演讲时态度如何如何傲慢,当时也心生反感暗自决定今后不看此人文章。一次偶然在图书馆看到文化苦旅新版,随手拿来翻看,原本只是打算温故道士塔,看完发现课文中不过是节选,全文让人读之更加动容,忍不住便把书借回家细读。所谓人如其文,看完整本书不得不对他的学识和文笔感到深深佩服,也许真是文人傲骨招来嫉恨?

  • 53 芭蕉分酒 2017-01-01 09:58:13

    偶尔毫不掩饰自负,这个年龄阶段的通病?

  • 49 sunny 2018-09-02 09:35:49

    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我始终坚信肮脏的灵魂写不出那么有风骨的文章。所以那些流言蜚语不足为信。而这次再版,余秋雨先生也为自己正名了一番。这是很有必要的。毕竟太多人听风就是雨。最后一部分“人生之旅”,还是很感人的

  • 54 江东阮嗣宗 2019-06-11 16:33:19

    文章太华丽了。像古代台阁体的诗和四六骈体文一样。好像说了好多,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 42 betsy 2014-06-12 11:02:41

    这是一本需要在适当的年纪才能读进去的书

  • 47 again~`` 2015-06-23 15:53:09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在浓烈的秋霜中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除夕的深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可以肯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古诗。

  • 49 林深时见鹿 2016-04-28 03:09:14

    没那么好 没那么糟

  • 32 lookyelin 2016-03-21 14:17:37

    研究“余秋雨现象”比读他的书更有意思。我不知道作者本人是否真的以文化大师自居,若是的话,我们倒是能学到一个于己有用的道理:做人脸皮还是要厚,厚到原子弹打不进的时候,“始可与言诗已矣”!

  • 30 pilotjing 2015-11-21 15:00:55

    描写的时候太喜欢用连续一大段的排比,反而让人觉得只是为了押韵,而对于所描写的对象本身,反而因大空显得略微苍白无力,读起来也没意思。只是语言运用方面给我的感受,思想当然是让我们要尊敬的。呵呵。

  • 40 隼山 2019-07-17 23:32:24

    余秋雨属于很无聊那一挂的,初中生可以看看,作文课可以借以炫技装逼。

  • 18 东北酸菜大王 2017-02-20 23:13:28

    抒情有余真诚不足,不够踏实。但作为对历史探究的入口是尚可的,尤其是小学的时候,一个男孩子皱着眉毛喊到“放大机前,国人一片怒吼”

  • 14 Kanki Gu 2015-08-09 10:50:03

    出门旅行的时候带了这本书,一点点翻看,终于在回家之前看完了。写得很触动我,作为一个国人,我对于自己文化的了解和偏执,在一个文科教授的眼睛里是这样的。尤其喜欢他在各地旅行的部分,最后面几篇有撕逼成份,虽然秋雨老师口口声声说自己不反驳。想要把他的几篇经典翻写和学术著作也翻看一遍。

  • 10 烟雨还魂 2016-03-04 01:43:26

    感谢kindle unlimited。十几年后再读,感触也不大相同。除去明显为自己辩白的几篇,剩下的部分确实还是能让我思考一些的。不是去看表面确有些特意做出来的文字效果,我想我确实体会到了内在的文化或者说历史乃至文明的留有余味的清苦。无论人生还是旅途,苦一些,总是有低沉的回响萦绕不散的吧。

  • 12 MidnightSun 2015-04-06 18:43:40

    新版改动颇大,剔除了诸多名篇,加入对上海文学艺术界几位大师的追忆,以及对多年来各种抨击的反驳,前者令人扼腕叹息,后者令人心生不耐。总体来说,比旧版更加简洁明快。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