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难怪梅尔维尔跟霍桑基情满满的样子,两人的小说也有共性(在我个人的文学审美里,主要怕是缺点了):人物设定脸谱化,少了实在的血肉,因而只能很功能性地服务于情节(这样的笔法用于寓言写作倒是不错),也不免让有些情节不太合理,读得多了,发现浪漫主义的文学都得想办法解决这个技术问题;分析性的文字多、叙述者的干预多——作者喜欢跳出来较空地”instruct”读者应该有怎样的感受,而不是用人物实在的语言、动作来"impress"读者;文字也就因此堆砌,不够经济。优点:开篇对后面剧情的暗示很多,卸下了悬念的包袱,这是作者的野心;原文辞藻华丽,不过译文也因此很别扭;长于象征、分析、比喻;长于制造戏剧性冲突,综合上面的缺点,我觉得更适合改编成戏剧、电影。PS,企鹅版后附的书评不知所云,简直糟糕。
一片黑墨的土地,一个血红的A字
憋得慌,读得累死了。记得大一时某老师说她毕业论文写的就是红字分析,还问我知不知道什么意思,我说不知道啊,然后她告诉我是“偷情”……
底下好多评论说这本十七世纪的书人物脸谱化是缺点。但这小说根本不是以故事性著称的传奇小说,前几页就让读者摸清了所有人物的关系,没有悬念没有推动力的故事不关照读者。它不写人,而是以象征的抽象性赋予人物规定性功能,每个人是一个代言一个符号而已。
一种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原因是霍桑的语言非常铺陈,但文字却有一种质感,让人一读就知道这是一本好书,故事性不强,没有悬念,但却让人没法读到一半就丢弃不读,虽然读它是一种多么痛苦的体验。海丝特让人肃然起敬,骨子里是野性的人,为了心中所爱能放弃自己的尊严和前途。牧师最后时刻的忏悔需要非凡的勇气,战胜了他的虚荣和对地位的执念。医生为了复仇放弃了所有,却什么都没有得到,作者是想说基督教里不应有复仇?珠儿是个小精灵,代表了母亲性格里的隐藏一面,从另一方面讲,她拯救了自己的母亲。
海斯特的一段心理活动解决了包法利夫人之谜。一个男人若是仅仅赢得女人的一纸婚约,而没有赢得女人内心的激情,那么她就不是你的。感觉可以把“安娜”、“包法利夫人”、“海斯特”三个形象放在一起赏析与比较。或许可以结合宗教中的“救赎”主题。
猩红丝线绣出的"A",将耻感符号锻造成一枚刺破虚伪道德的铁钉,它既是被规训者血肉中的烙印,也是觉醒者蜕下的茧衣。海丝特背负的并非单纯的罪,而是文明社会将人性钉上十字架的暴力;丁梅斯代尔藏匿于黑袍下的溃烂伤口,正是清教伦理在神性外衣下溃败的脓血。当珠儿将红字折射为林间晨露般的天真时,我内心产生了一阵强烈的波动,前期海斯特对于“A”的逆反被珠儿瞬间点明,真正可怖的从来不是人性之"恶",而是以神圣之名将人性钉入标本框的集体偏执。这抹猩红最终成为漂浮在人性荒原上的磷火,既照亮枷锁的轮廓,也指引着超越枷锁的暗途。读书的时候想起了英国17世纪恶臭的“猎巫运动”,霍桑也许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受到了启发,塑造了这样一位坚韧的、独立的、极具变革性的女性主角。
那双明亮的垂死的眼睛遥望着永恒
409
离去——离去/归来——归来是霍桑的终生主题,离去,在密林中舞蹈,与魔鬼(自己)签订契约,《红字》的密林写得不及他的短篇(《红字》仍旧是一个短篇)。归来后内心与现实截然两分,前者认为变化已经发生,后者坚持依旧如前。同时期的屠格涅夫也写过这一主题。
一个好故事,加上如此饱满的形象,赞叹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十分如此的细致、精准。很赞。
搞破鞋!
红字成了她的十字架——是羞辱的记号,也是荣耀。A,adultery or angel.
如此丰满的女性形象!可是对结局甚是不满啊,并且不解!
有勇气和能力实现自我救赎的人非常值得敬佩
超乎我想象的好书,一口做气读完,全身心舒畅
很喜欢这一版书的质感,翻译的也很好。
A的变迁。老实说,故事情节发展得太浪漫主义了。
宗教心理,罪愆与救赎
需要马上再看一遍
> 红字
5 有用 北楼鬼 2016-01-20 18:41:41
难怪梅尔维尔跟霍桑基情满满的样子,两人的小说也有共性(在我个人的文学审美里,主要怕是缺点了):人物设定脸谱化,少了实在的血肉,因而只能很功能性地服务于情节(这样的笔法用于寓言写作倒是不错),也不免让有些情节不太合理,读得多了,发现浪漫主义的文学都得想办法解决这个技术问题;分析性的文字多、叙述者的干预多——作者喜欢跳出来较空地”instruct”读者应该有怎样的感受,而不是用人物实在的语言、动作来"impress"读者;文字也就因此堆砌,不够经济。优点:开篇对后面剧情的暗示很多,卸下了悬念的包袱,这是作者的野心;原文辞藻华丽,不过译文也因此很别扭;长于象征、分析、比喻;长于制造戏剧性冲突,综合上面的缺点,我觉得更适合改编成戏剧、电影。PS,企鹅版后附的书评不知所云,简直糟糕。
3 有用 大狗人 2013-04-05 16:36:50
一片黑墨的土地,一个血红的A字
2 有用 Hao 2015-02-11 23:05:45
憋得慌,读得累死了。记得大一时某老师说她毕业论文写的就是红字分析,还问我知不知道什么意思,我说不知道啊,然后她告诉我是“偷情”……
3 有用 splendor 2015-07-21 21:41:34
底下好多评论说这本十七世纪的书人物脸谱化是缺点。但这小说根本不是以故事性著称的传奇小说,前几页就让读者摸清了所有人物的关系,没有悬念没有推动力的故事不关照读者。它不写人,而是以象征的抽象性赋予人物规定性功能,每个人是一个代言一个符号而已。
2 有用 剑矛 2019-10-17 14:17:48
一种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原因是霍桑的语言非常铺陈,但文字却有一种质感,让人一读就知道这是一本好书,故事性不强,没有悬念,但却让人没法读到一半就丢弃不读,虽然读它是一种多么痛苦的体验。海丝特让人肃然起敬,骨子里是野性的人,为了心中所爱能放弃自己的尊严和前途。牧师最后时刻的忏悔需要非凡的勇气,战胜了他的虚荣和对地位的执念。医生为了复仇放弃了所有,却什么都没有得到,作者是想说基督教里不应有复仇?珠儿是个小精灵,代表了母亲性格里的隐藏一面,从另一方面讲,她拯救了自己的母亲。
1 有用 福泽幸来 2016-03-04 19:15:02
海斯特的一段心理活动解决了包法利夫人之谜。一个男人若是仅仅赢得女人的一纸婚约,而没有赢得女人内心的激情,那么她就不是你的。感觉可以把“安娜”、“包法利夫人”、“海斯特”三个形象放在一起赏析与比较。或许可以结合宗教中的“救赎”主题。
1 有用 树点 2025-03-24 03:01:30 河北
猩红丝线绣出的"A",将耻感符号锻造成一枚刺破虚伪道德的铁钉,它既是被规训者血肉中的烙印,也是觉醒者蜕下的茧衣。海丝特背负的并非单纯的罪,而是文明社会将人性钉上十字架的暴力;丁梅斯代尔藏匿于黑袍下的溃烂伤口,正是清教伦理在神性外衣下溃败的脓血。当珠儿将红字折射为林间晨露般的天真时,我内心产生了一阵强烈的波动,前期海斯特对于“A”的逆反被珠儿瞬间点明,真正可怖的从来不是人性之"恶",而是以神圣之名将人性钉入标本框的集体偏执。这抹猩红最终成为漂浮在人性荒原上的磷火,既照亮枷锁的轮廓,也指引着超越枷锁的暗途。读书的时候想起了英国17世纪恶臭的“猎巫运动”,霍桑也许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受到了启发,塑造了这样一位坚韧的、独立的、极具变革性的女性主角。
1 有用 乾朽 2014-02-15 02:22:39
那双明亮的垂死的眼睛遥望着永恒
0 有用 7410 2016-03-19 11:33:23
409
0 有用 独自退场 2015-12-31 21:54:30
离去——离去/归来——归来是霍桑的终生主题,离去,在密林中舞蹈,与魔鬼(自己)签订契约,《红字》的密林写得不及他的短篇(《红字》仍旧是一个短篇)。归来后内心与现实截然两分,前者认为变化已经发生,后者坚持依旧如前。同时期的屠格涅夫也写过这一主题。
1 有用 隐于萌 2015-03-26 08:54:35
一个好故事,加上如此饱满的形象,赞叹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十分如此的细致、精准。很赞。
0 有用 罗尔德 2014-10-08 21:54:48
搞破鞋!
1 有用 晓光Light 2015-04-04 08:27:21
红字成了她的十字架——是羞辱的记号,也是荣耀。A,adultery or angel.
0 有用 EllenQ 2015-03-24 21:21:45
如此丰满的女性形象!可是对结局甚是不满啊,并且不解!
0 有用 麦德 2015-11-16 09:55:32
有勇气和能力实现自我救赎的人非常值得敬佩
0 有用 蘑無菇 2013-12-27 14:34:53
超乎我想象的好书,一口做气读完,全身心舒畅
0 有用 蓝慕柔 2015-11-04 21:28:06
很喜欢这一版书的质感,翻译的也很好。
0 有用 Endymion 2014-12-04 01:16:07
A的变迁。老实说,故事情节发展得太浪漫主义了。
0 有用 纳尔齐斯 2020-09-15 11:41:03
宗教心理,罪愆与救赎
0 有用 陆离 2017-07-14 23:26:48
需要马上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