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新校本)》系钱穆先生就宗教、哲学、科学、心理学、史学、考古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音乐等当时之新学术,讨论中国学术传统之作。指出新旧学术本属相同,互有得失。读罢此书,读者自可明了中西双方学术思想史之相异处,亦可由中国学术旧传统,迎合时代新潮流。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的创作者
· · · · · ·
-
钱穆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钱穆(1895-1990),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丛书信息
· · · · · ·
钱穆先生著作系列(共29册),
这套丛书还有
《宋明理学概述》《讲堂遗录》《阳明学述要》《历史与文化论丛》《理学六家诗钞(新校本)》
等
。
喜欢读"现代中国学术论衡"的人也喜欢 · · · · · ·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钱穆大师与当前的西学研究
细细数来,我这个方向是外国史的学生,这个平时并不怎么热衷于买书的学生,竟然收藏了三本钱穆先生的作品。当然,CM经常提及的那两本《国史大纲》我是没有的,我那三本是在三联“钱穆作品系列”,分别是:《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中国史学名著》和《中国历史研究法》。 我已...
(展开)

【转】任锋|“会通为体,分别为用”——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的大义家言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1年第2期 【内容提要】钱穆在晚年积其一生学思,透过《现代中国学术论衡》来接续中国学术传统注重通学通人的精神旨趣,对于宗教、哲学、科学、史学、政治学、文学等现代分科进行了系统性反思。他的学术“论衡”在现代立国关怀的意识驱动下,强调学术...
(展开)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序(1983年) 【和合与分别】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民国以来,中国学术界分门别类,务为专家,与中国传统通人通儒之学大相违异。循至返读古籍,格不相入。【5】 【略论康章梁王】晚清之末,中国有两大学人,一康有为,一章炳麟。其时已西化东渐... (展开)
以一心窜起的中国文化
一宗教 神鬼皆在我心中 一念之差 可亲可敬 父母师亲友 皆在我一心的信仰 仁义礼智信 亲近而珍惜 因珍惜而敬畏 重在行 真实不虚是为礼 慕西方太甚 先是谋财后是害命 你看是不是这个轨迹 圣人诚不我欺! 三 科学 争斗 文化力不足 没有能力在精神层面影响你 才会动刀动枪 所争无非...
(展开)
>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7.8分 336人读过
-
九州出版社 (2011)7.2分 35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7.0分 16人读过
-
岳麓书社 (1986)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钱穆先生著作系列(九州简体横排) (王胡)
- 义宁援庵宾四诚之归田潜山王汎森葛兆光 (王振宇)
- 2018年读书表 (沙漠中的常春藤)
- 我的藏书 (桩白墨)
- 钱穆作品 (晴空一鹤)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现代中国学术论衡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冬之旅 2016-06-23 10:47:00
对各类社科文化都会有钱穆式的解释,总能自圆其说,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的观点。
0 有用 誰來馴服言物 2022-03-31 12:58:41
补标。
0 有用 一只新新 2021-12-03 01:23:47
钱先生在此书中论及了现代学术的各个方面,以当时新学术研讨了中国学术传统,将近代国人所承认之新学术、新门类及新观念,比照旧传统,指出其本属相同及互有得失,既具体条举诸例,并逐条详细发挥。庶几可明了中西双方学术思想史之相异处,亦可由中国学术旧传统,迎合时代新潮流。有些观点虽旧弥新,发人深省。
0 有用 寒雨 2022-01-11 17:16:52
实为四星,此书为先生就当时新学术研讨中国学术传统之作,书中对比了中西双方学术思想史之异同,包括但不限于宗教、哲学、科学、心理学、史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音乐等,虽未详细展开,然依旧可供学习思考。
0 有用 这么近,那么远 2018-12-08 20:26:04
可以。“《现代中国学术论衡(新校本)》系钱穆先生就宗教、哲学、科学、心理学、史学、考古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音乐等当时之新学术,讨论中国学术传统之作。指出新旧学术本属相同,互有得失。读罢此书,读者自可明了中西双方学术思想史之相异处,亦可由中国学术旧传统,迎合时代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