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导致冤假错案的八大司法迷信
原作名: False Justice : Eight Myths That Convict the Innocent
译者: 苑宁宁 / 陈效 / 顾永忠审校
出版年: 2012-11
页数: 368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1213841
内容简介 · · · · · ·
一起突发的强奸杀人案使得一位从无劣迹的男子被定罪入狱。坚信丈夫清白的妻子四处奔走,为其洗刷冤情,却一再受挫。在一个致力于为无辜者洗冤的公益组织帮助下,他们终于获得了一份关键的DNA样本,证明真凶另有其人。经过该州检察总长的亲自推动和努力,7年之后,冤案终于得以澄清,而真正的凶手,竟是与蒙冤者同处一狱的牢友……
这不是一部侦探小说,这是美国俄亥俄州前检察总长吉姆•佩特罗经历的真实故事。在这一经历中,他发现,即使身为检察总长,要纠正一起冤案也如此不易。这促使他在任期届满后放弃政途,转而与夫人南希•佩特罗一起投身于通过DNA技术为无辜者辩冤的“洗冤工程”。
职业的经历和独特的视角,促使他系统反思刑事司法体制中的弊端,并最终揭示出导致刑事冤案发生的八大司法迷信:
1.监狱里的每个囚犯都会声称自己无罪。
2.我们的司法体制很少冤枉好人。
3.有罪的人才会认罪。...
一起突发的强奸杀人案使得一位从无劣迹的男子被定罪入狱。坚信丈夫清白的妻子四处奔走,为其洗刷冤情,却一再受挫。在一个致力于为无辜者洗冤的公益组织帮助下,他们终于获得了一份关键的DNA样本,证明真凶另有其人。经过该州检察总长的亲自推动和努力,7年之后,冤案终于得以澄清,而真正的凶手,竟是与蒙冤者同处一狱的牢友……
这不是一部侦探小说,这是美国俄亥俄州前检察总长吉姆•佩特罗经历的真实故事。在这一经历中,他发现,即使身为检察总长,要纠正一起冤案也如此不易。这促使他在任期届满后放弃政途,转而与夫人南希•佩特罗一起投身于通过DNA技术为无辜者辩冤的“洗冤工程”。
职业的经历和独特的视角,促使他系统反思刑事司法体制中的弊端,并最终揭示出导致刑事冤案发生的八大司法迷信:
1.监狱里的每个囚犯都会声称自己无罪。
2.我们的司法体制很少冤枉好人。
3.有罪的人才会认罪。
4.发生冤案是由于合理的人为过失。
5.目击证人是最好的证据。
6.错误的有罪判决会在上诉程序中得到纠正。
7.质疑一个有罪判决将会伤害受害者。
8.如果司法体制存在问题,体制内的职业人士将会改善它们。
作者简介 · · · · · ·
吉姆•佩特罗
美国俄亥俄州前检察总长,共和党人。在他长达35年的职业生涯中,有28年是作为公众选举出的公职人员从事法律工作。在任职检察总长期间,他带领俄亥俄州建立了包含重罪犯和轻罪犯在内的基因库,为联邦DNA联合检索系统贡献了210000例DNA基因图谱。这一努力不仅使被尘封的疑难案件得到解决,更使监狱中的无辜之人得以释放。
南希•佩特罗
1972年与吉姆•佩特罗结为夫妻,是丈夫政治生涯的得力助手。
目录 · · · · · ·
自从2003年我当选为俄亥俄州检察总长,便致力于运用DNA技术来判断和确认犯罪。然而,我没有预料到,DNA技术同样可以发现我们刑事司法体系中那些没有犯罪却依然无辜入狱的重罪犯;更没有想到,我和妻子南希以此为主题写的书,有一天会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
中国的学者们对刑事错判这一主题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这极大地鼓舞了我们。当中国政法大学的顾永忠教授提出要将这本书介绍给中国读者时,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因为他深信这本书将会为这一话题在中国的讨论提供一些引导。另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是,他组织翻译的作品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对冤假错案的研究从克拉伦斯·埃尔金斯案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随着本书在中国的出版,更多新的课题浮出水面。刑事错判存在于不同国家和不同司法体系之中。尽管世界各国在文化和刑事司法程序上有诸多不同,但导致刑事错判的大部分原因是共通的。
时任州检察总长的我,当接到俄亥俄州洗冤工程【俄亥俄州洗冤工程:俄亥俄州免费法律诊所,以纽约洗冤工程为模型建立,后者率先采用DNA技术来发现错误判决中的无辜者。——作者注。】主任马克·戈德森的来电时,便已种下了寻找错误判决真相的种子。戈德森描述了克拉伦斯·埃尔金斯,一名没有任何犯罪纪录的居家男人,却被指控犯有谋杀和强奸罪而被判处终身监禁。戈德森坚信埃尔金斯是无辜的,并且,他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点。
事实上,我和南希耗费了数年去研究克拉伦斯·埃尔金斯案中让人不能释怀的问题:错误判决发生的概率是多少?它是如何发生的?致使错误发生的人是否在重复同样的错误?我们可以从DNA证明错误判决中学到什么?我们的刑事司法体系是否可以做得更好?
· · · · · · (更多)
自从2003年我当选为俄亥俄州检察总长,便致力于运用DNA技术来判断和确认犯罪。然而,我没有预料到,DNA技术同样可以发现我们刑事司法体系中那些没有犯罪却依然无辜入狱的重罪犯;更没有想到,我和妻子南希以此为主题写的书,有一天会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
中国的学者们对刑事错判这一主题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这极大地鼓舞了我们。当中国政法大学的顾永忠教授提出要将这本书介绍给中国读者时,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因为他深信这本书将会为这一话题在中国的讨论提供一些引导。另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是,他组织翻译的作品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对冤假错案的研究从克拉伦斯·埃尔金斯案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随着本书在中国的出版,更多新的课题浮出水面。刑事错判存在于不同国家和不同司法体系之中。尽管世界各国在文化和刑事司法程序上有诸多不同,但导致刑事错判的大部分原因是共通的。
时任州检察总长的我,当接到俄亥俄州洗冤工程【俄亥俄州洗冤工程:俄亥俄州免费法律诊所,以纽约洗冤工程为模型建立,后者率先采用DNA技术来发现错误判决中的无辜者。——作者注。】主任马克·戈德森的来电时,便已种下了寻找错误判决真相的种子。戈德森描述了克拉伦斯·埃尔金斯,一名没有任何犯罪纪录的居家男人,却被指控犯有谋杀和强奸罪而被判处终身监禁。戈德森坚信埃尔金斯是无辜的,并且,他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点。
事实上,我和南希耗费了数年去研究克拉伦斯·埃尔金斯案中让人不能释怀的问题:错误判决发生的概率是多少?它是如何发生的?致使错误发生的人是否在重复同样的错误?我们可以从DNA证明错误判决中学到什么?我们的刑事司法体系是否可以做得更好?
我们发现这些疑问大多已经被终生致力于此项工作的人解决,然而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却并未广为人知。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阐释错判原因,更应当提出减少刑事审判程序纰漏的改革建议。
本书旨在分享我们的唤醒与学习之旅,带着推动刑事司法政策改进的大胆设想。全书通过三个俄亥俄州的错判案例展现这一设想,它们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方式深深触动了我。
克拉伦斯·埃尔金斯案使我身为一名检察官的同时兼任洗冤工程无辜者的代理人,这一决定将我置身于非比寻常的矛盾境地:一名经由选举而握有司法权、应对罪犯提起控诉的检察官,同时要纠正错误的有罪判决。
在迈克尔·格林案中,检察长办公室有责任为一名被错误监禁13年的无辜者争取一份合理的补偿。
卸下公职以后,我成为俄亥俄州“洗冤工程”的无偿援助律师,并代理了迪安·吉利斯皮案。他因强奸罪在监狱中已经呆了20年,“洗冤工程”的律师们坚信他并没有实施这一犯罪。这个案例的挑战性在于,犯罪现场的生物学证据没有保存,因此即便有DNA技术也无法证明迪安的无辜。此案再次强调了保存犯罪现场证据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已定罪案件中,可供DNA检测的证据极具保存价值。
我们的探索之旅还包括公共政策更改后面临的执行挑战。马克·戈德森和我甚至参与到俄亥俄州刑事司法改革的具体改善与执行当中。等待通过的综合性刑事司法改革法案同样需要最佳的执行方案,现在全美国的立法机关都在仔细探讨这一法案,因为它们是普适的,即使放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比如说,证人的错误证言和嫌疑人的虚假供述是导致错误判决的两大主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司法创制者们要寻求对证人实行列队辨认,连续性的让证人进行照片或真人辨认,并对羁押下的讯问录音录像。本书中展示的其他一些做法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正如书名所示,本书揭示了人们对于犯罪、罪犯、证据形式和刑事审判程序普遍具有的八个司法迷信,它们正是导致错误判决的关键。同时,这些错误理念,并不因国家与司法体系的不同而相异。
在过去的十年,我们亲眼看见人们对错误判决的观念转变:由最初将冤假错案描述为“不可避免的人为过失”,到认为对无辜者定罪是对世界上所有人人权的戕害。谢天谢地,DNA技术告诉我们,更多人的觉醒和更好的刑事司法政策和程序,完全可以减少正义的流离失所。
南希和我非常高兴看到这本书被介绍到中国。书中提及的内容正逐渐成为中国学术界和法律界讨论的重要课题,这极大地鼓舞了我们。我们期待与中国学者、法律工作者以及对此感兴趣的人士进行交流并得到反馈;我们也期待借助这个难得的机会,与为完善中国刑事司法体系而努力的有识之士们交流,而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
吉姆·佩特罗和南希·佩特罗
俄亥俄州,美国
2012年10月7日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洛夫斯特和其他的研究者提出有两种信息进入了人们的记忆:(1)在对事件形成初始知觉的过程中收集的信息,和(2)事件发生后被引入的外部信息。很多实验都揭示了这两种信息会在记忆中融为一体。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97页 -
司法迷信 之一: 监狱里的每个囚犯都会声称自己无罪。 真实情况:研究和经验表明大多数狱中的囚犯都不会声称自己是无辜的,同时被冤枉的无辜者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之前没有任何犯罪记录。 之二:我们的司法体制很少冤枉好人。 真实情况:狱中的无辜者比大多数美国人预想的要多得多,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得更好。 之三:有罪的人才会认罪。 真实情况:众所周知的讯问技巧可以导致虚假供述。采用米兰达规则、执行合法的讯问程序和对讯问进行录像录音有助于提高供述的真实性,减少审判及上诉过程中的翻供现象。 之四:发生冤案是由于合理的人为过失。 真实情况:雪冤已经表明警察和检察官的不法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为错误”的范畴。我们生活在民主国家,我们必须要不遗余力地保障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公正标准,不能有任何松懈,因为公平竞争的环境是发现真相的最佳途径。 之五:目击证人是最好的证据。 真实情况:目击证人错误的证言是导致刑事冤案最常见的原因。DNA技术和关于人类记忆与目击证人证言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应当启发和激励执法部门采取那些在目击证人证据收集过程中减少暗示的建议和改革措施,法院应当更加严格地对待那些采用了暗示性程序的案件。 之六:错误的有罪判决会在上诉程序中得到纠正。 真实情况:推翻判决的机会是有限的。陪审团需要理解他们所作出的判决具有十足的权威和终局性;当我们第一次作出的判决正确无误的时候,整个司法制度才是成功的。 之七:质疑一个有罪判决将会伤害受害者。 真实情况:在符合条件的已决案件中否决DNA检测并不会令受害者倍感欣慰。这只会增加受害者的数量。 之八:如果司法体制存在问题,体制内的职业人士将会改善它们。 真实情况:我们——普普通通的美国人——处于改变体制的最佳位置。我们选举法官和检察官;我们设置例外和优先次序;我们最终决定着服务于我们的司法体制。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99页
喜欢读"冤案何以发生"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大法官之旅 法理情的思考与挣扎 6.8
-
- 最高法院如何掌控死刑 7.4
-
- 死刑论辩 7.6
-
- 五位首席大法官 7.6
-
- 谁来守护公正 7.7
-
- 你好,真相! 7.6
-
- 法治的谜面 7.2
-
- 美国法律史 7.0
-
- 法官能为法治做什么 8.3
冤案何以发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 条 )

读后感——愿世界再无冤案

令人审视和反思司法制度的一本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一本很好读的书,作者写这本书的对象感觉是非法律专业的普罗大众。 作者用若干个他亲身参与的帮助被错误定罪服刑者重获清白的故事提出了刑事司法制度中导致冤案的错误观念。而因为他实实在在的接触到的冤案的存在也让他在书中对死刑的存废进行了讨论… 作者曾任俄亥俄州检... (展开)> 更多书评 16篇
论坛 · · · · · ·
党是好党.但是下面的执法者有几个清白? | 来自人生如梦 | 2013-11-20 17:22:1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Kaplan Publishing (2011)暂无评分 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罗辑思维》第一季推荐书籍 (郭誉峰)
- 优酷 罗辑思维 2013(第一季) 介绍的书籍 (IVAN)
- 培养律师素质阅读书单 (HL)
- 罗辑思维推荐书单第一季 (團團是個團|囧囧是個囧。)
- 冤错案件作品豆列 (盒饭)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86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冤案何以发生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momomomo 2013-10-08 19:10:47
偏数据流,说理性较差,看起来很累。
0 有用 哈哈 2016-06-14 13:28:49
写的乱,翻的也乱
0 有用 RANY 2013-08-08 09:57:43
翻译有点恼火
0 有用 一尾小咸鱼 2022-02-01 06:59:10
翻译有待提高
0 有用 一生懸命养乐多 2014-07-16 23:37:18
一个非常好的题材,只是作者的写作功力有限,加之一堆研究生各自翻译章节,脚注水平低,合在一起浪费了这个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