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2010.12.23 蔡平老师的那一篇手记很受用,最喜欢《哪儿是我的家》和《不合时宜的人》,我最喜欢的题材
不用多说吧,让人仰望的冰点。
读的时候在想,老师说新闻报道的变化是迅速的(日益精进),果真如此。这些文章的人称、措辞、结构、叙述,都与今天大不相同,有些年代感,但关怀是不变的。不靠题材奇特或笔下生花,贴平凡老百姓的心,社会的情,冰点如今能提供给我们的,还是那些最传统的。 价值最大的是编辑记者手记。如何让人心敞开?如何让人物活起来,像个“真人”?舍/留哪些细节?细节很多却无从下笔,遇到瓶颈怎么办?如何抛掉“能不能写”的自我束缚... 读的时候在想,老师说新闻报道的变化是迅速的(日益精进),果真如此。这些文章的人称、措辞、结构、叙述,都与今天大不相同,有些年代感,但关怀是不变的。不靠题材奇特或笔下生花,贴平凡老百姓的心,社会的情,冰点如今能提供给我们的,还是那些最传统的。 价值最大的是编辑记者手记。如何让人心敞开?如何让人物活起来,像个“真人”?舍/留哪些细节?细节很多却无从下笔,遇到瓶颈怎么办?如何抛掉“能不能写”的自我束缚,尽可能掀开事实的多个层面?记者人微言轻,但笔很重,有时胆大锐利,有时要慎重小心。那些还想做点事的记者,是目前已经不太多的、忧思满怀的人。 想起这周主编开会时说的,做吧,不能发也做,这是我们的本分。 (展开)
其实更喜欢看记者手记,好朴实的记录好真诚的分享。倒回到上个世纪末,一副画卷慢慢铺开,新旧激烈的思想碰撞,被旧时代抛下的人,无所适从的旧价值观,好多事情看起来已经很远了但其实也才20年,好多东西也还在讨论(例如中国还有这么穷的地方?道德、法律、制度的问题),有些已经不再讨论和关注了。 不过当时的新闻真的写作风格、结构与文风和现在差异太大了,开始看的时候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新闻,但写作视角和人称真的特别... 其实更喜欢看记者手记,好朴实的记录好真诚的分享。倒回到上个世纪末,一副画卷慢慢铺开,新旧激烈的思想碰撞,被旧时代抛下的人,无所适从的旧价值观,好多事情看起来已经很远了但其实也才20年,好多东西也还在讨论(例如中国还有这么穷的地方?道德、法律、制度的问题),有些已经不再讨论和关注了。 不过当时的新闻真的写作风格、结构与文风和现在差异太大了,开始看的时候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新闻,但写作视角和人称真的特别像在讲故事,很贴生活。老的报道也还能有生命力,还让人读着心颤,真是厉害。 (展开)
> 更多书评 1篇
> 15人读过
> 56人想读
订阅关于冰点精粹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K 2010-12-23 18:17:39
2010.12.23 蔡平老师的那一篇手记很受用,最喜欢《哪儿是我的家》和《不合时宜的人》,我最喜欢的题材
0 有用 24个考妮 2008-10-09 17:36:25
不用多说吧,让人仰望的冰点。
2 有用 海风 2022-12-04 10:50:49 北京
读的时候在想,老师说新闻报道的变化是迅速的(日益精进),果真如此。这些文章的人称、措辞、结构、叙述,都与今天大不相同,有些年代感,但关怀是不变的。不靠题材奇特或笔下生花,贴平凡老百姓的心,社会的情,冰点如今能提供给我们的,还是那些最传统的。 价值最大的是编辑记者手记。如何让人心敞开?如何让人物活起来,像个“真人”?舍/留哪些细节?细节很多却无从下笔,遇到瓶颈怎么办?如何抛掉“能不能写”的自我束缚... 读的时候在想,老师说新闻报道的变化是迅速的(日益精进),果真如此。这些文章的人称、措辞、结构、叙述,都与今天大不相同,有些年代感,但关怀是不变的。不靠题材奇特或笔下生花,贴平凡老百姓的心,社会的情,冰点如今能提供给我们的,还是那些最传统的。 价值最大的是编辑记者手记。如何让人心敞开?如何让人物活起来,像个“真人”?舍/留哪些细节?细节很多却无从下笔,遇到瓶颈怎么办?如何抛掉“能不能写”的自我束缚,尽可能掀开事实的多个层面?记者人微言轻,但笔很重,有时胆大锐利,有时要慎重小心。那些还想做点事的记者,是目前已经不太多的、忧思满怀的人。 想起这周主编开会时说的,做吧,不能发也做,这是我们的本分。 (展开)
0 有用 九号球小人 2025-03-06 23:30:55 湖南
其实更喜欢看记者手记,好朴实的记录好真诚的分享。倒回到上个世纪末,一副画卷慢慢铺开,新旧激烈的思想碰撞,被旧时代抛下的人,无所适从的旧价值观,好多事情看起来已经很远了但其实也才20年,好多东西也还在讨论(例如中国还有这么穷的地方?道德、法律、制度的问题),有些已经不再讨论和关注了。 不过当时的新闻真的写作风格、结构与文风和现在差异太大了,开始看的时候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新闻,但写作视角和人称真的特别... 其实更喜欢看记者手记,好朴实的记录好真诚的分享。倒回到上个世纪末,一副画卷慢慢铺开,新旧激烈的思想碰撞,被旧时代抛下的人,无所适从的旧价值观,好多事情看起来已经很远了但其实也才20年,好多东西也还在讨论(例如中国还有这么穷的地方?道德、法律、制度的问题),有些已经不再讨论和关注了。 不过当时的新闻真的写作风格、结构与文风和现在差异太大了,开始看的时候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新闻,但写作视角和人称真的特别像在讲故事,很贴生活。老的报道也还能有生命力,还让人读着心颤,真是厉害。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