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以考古发掘资料、古代器物和古文献资料为基础,综合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民族学和天文学研究,系统探讨了中国自新石器时代以降的天文考古学问题,揭示了古代先民在天文学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阐释了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天文学起源与文明起源的相互关系,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初步建立了中国天文考古学体系,为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开辟了新途径,对古代政治史、宗教史、哲学史和科学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天文考古学的创作者
· · · · · ·
-
冯时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冯时,1958年10月生于北京市。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特殊学科“古文字学”学科带头人,《考古学报》副主编。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埙,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和天文考古学,旁涉商周考古学、商周史、前秦思想史、科孤及历史文献学。出版学术著作8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金文文献集成》。
目录 · · · · · ·
三版自序
再版自序
自序
第一章 天文考古学概论
第一节 天文考古学的理论特点
一、天文考古学的定义
二、天文考古学的研究范围
三、天文考古学的理论内核
四、天文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五、天文考古学的目的
六、 中国天文考古学的任务及主要课题
第二节 天文考古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上古时代的天文与人文
第一节 中国天文学的传说时代
一、战国楚帛书创世章释读
1.释文
2.考证
二、原始古史观与原始创世观
第二节 上古巫觋历史的背景与实证
一、巫觋通天
二、殷周时代的巫与王
第三节 天文占验
一、占星术的起源
二、分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章 观象授时
第一节 有关恒星观测的两个基本概念的讨论
一、天球坐标
二、岁差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天极与极星
一、北斗建时法则
二、天极与极星之原始
三、早期北斗遗迹
四、新石器时代礼器图像中猪母题的天文学阐释
五、太一与帝俊 第三节 历法起源考
一、先秦时代的火星观测
二、太阳崇拜与原始历法
三、 良渚文化立鸟图像探赜
四、四时与四神
五、《尧典》历法体系的考古学研究
六、殷卜辞四方风研究
1.四风与八风
2.卜辞四方风名考释
3.分至四气与四时
第四章 古代天文仪器
第一节 候气法钩沉
一、律管吹灰
二、新石器时代骨笛的天文学意义
第二节 圭表测影
第三节 秦汉日晷研究
一、辨方正位
二、 曰晷复原
第四节 漏壶的产生与发展
第五章 奇异天象
第一节 殷代月食考
一、殷代武丁时期五次月食卜辞研究
1.乙酉月食
2.庚申月食
3.甲午月食
4.壬申月食
5.癸未月食
二、殷代武丁时期五次月食时间考证
第二节 殷代日食考
一、殷卜辞“哉”与“日有哉”的解读
二、殷代乙巳日食的考定
第三节 日珥、曰冕与太阳黑子
第四节 彗星观测第
六章 星象考源
第一节 星与象
第二节 二十八宿起源研究
一、二十八宿的基本概念
二、二十八宿的起源时间
三、二十八宿的起源地点
第三节 古老的天官体系
第四节 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诸遗迹的天文学研究
一、星图考证
二、盖图复原
三、殉人与“三子”
四、巫觋通天之再现
第五节 四象起源考
一、东宫苍龙
1.苍龙戏珠的底蕴
2.龙星原始
二、西宫白虎
三、南宫朱雀
四、北宫玄武
1.神鹿的由来
2.灵龟与蛇
第六节 天文星图的产生与发展
一、圆式星图
二、横式星图
三、中西合璧的天文图
第七章 早期宇宙模式
第一节 天圆地方
第二节 红山文化三环石坛的天文学研究
一、三衡图与“周髀”
二、圜丘与方丘
第八章 天数发微
第一节 “太极图”真原
第二节 重睹“洛书”
一、史前八角纹与上古天数观
二、古式溯源
第三节 殷墟易卦卜甲研究
一、 卜甲内容的解读与考证
二、卦画试解
三、易卦卜甲与式盘
四、易卦卜甲与帝乙归妹
征引书目简称
三版后记
· · · · · · (收起)
再版自序
自序
第一章 天文考古学概论
第一节 天文考古学的理论特点
一、天文考古学的定义
二、天文考古学的研究范围
三、天文考古学的理论内核
四、天文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五、天文考古学的目的
六、 中国天文考古学的任务及主要课题
第二节 天文考古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上古时代的天文与人文
第一节 中国天文学的传说时代
一、战国楚帛书创世章释读
1.释文
2.考证
二、原始古史观与原始创世观
第二节 上古巫觋历史的背景与实证
一、巫觋通天
二、殷周时代的巫与王
第三节 天文占验
一、占星术的起源
二、分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章 观象授时
第一节 有关恒星观测的两个基本概念的讨论
一、天球坐标
二、岁差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天极与极星
一、北斗建时法则
二、天极与极星之原始
三、早期北斗遗迹
四、新石器时代礼器图像中猪母题的天文学阐释
五、太一与帝俊 第三节 历法起源考
一、先秦时代的火星观测
二、太阳崇拜与原始历法
三、 良渚文化立鸟图像探赜
四、四时与四神
五、《尧典》历法体系的考古学研究
六、殷卜辞四方风研究
1.四风与八风
2.卜辞四方风名考释
3.分至四气与四时
第四章 古代天文仪器
第一节 候气法钩沉
一、律管吹灰
二、新石器时代骨笛的天文学意义
第二节 圭表测影
第三节 秦汉日晷研究
一、辨方正位
二、 曰晷复原
第四节 漏壶的产生与发展
第五章 奇异天象
第一节 殷代月食考
一、殷代武丁时期五次月食卜辞研究
1.乙酉月食
2.庚申月食
3.甲午月食
4.壬申月食
5.癸未月食
二、殷代武丁时期五次月食时间考证
第二节 殷代日食考
一、殷卜辞“哉”与“日有哉”的解读
二、殷代乙巳日食的考定
第三节 日珥、曰冕与太阳黑子
第四节 彗星观测第
六章 星象考源
第一节 星与象
第二节 二十八宿起源研究
一、二十八宿的基本概念
二、二十八宿的起源时间
三、二十八宿的起源地点
第三节 古老的天官体系
第四节 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诸遗迹的天文学研究
一、星图考证
二、盖图复原
三、殉人与“三子”
四、巫觋通天之再现
第五节 四象起源考
一、东宫苍龙
1.苍龙戏珠的底蕴
2.龙星原始
二、西宫白虎
三、南宫朱雀
四、北宫玄武
1.神鹿的由来
2.灵龟与蛇
第六节 天文星图的产生与发展
一、圆式星图
二、横式星图
三、中西合璧的天文图
第七章 早期宇宙模式
第一节 天圆地方
第二节 红山文化三环石坛的天文学研究
一、三衡图与“周髀”
二、圜丘与方丘
第八章 天数发微
第一节 “太极图”真原
第二节 重睹“洛书”
一、史前八角纹与上古天数观
二、古式溯源
第三节 殷墟易卦卜甲研究
一、 卜甲内容的解读与考证
二、卦画试解
三、易卦卜甲与式盘
四、易卦卜甲与帝乙归妹
征引书目简称
三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从宇宙浑沌不分到四时诞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梦梦墨墨,盲章弼弼”,这是宇宙浑沌无际的状态;其后伏羲、女娲分立天地,禹、契戡划天地,终使地平天成,这是天地的开辟;天地分立自有阴阳之别、而万物之化育也为阴阳之协和,这是阴阳的形成;最后四神定立四时,完成了创造世界的第一步工作。这一创世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礼记·礼运》: “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淮南子·天诠言训》:“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太一借喻天地未分之浑沌元气,这也正是帛书作者所认为宇宙的原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0页 -
巫是古代社会中沟通天地的人物,因而他的主要职务就应该是考察天象,这其实是使其具有某种“神性“的先决条件。换句话说,巫在先民社会中的地位的取得并进而巩固,并不在于他是否能够依靠自己的简单劳动成为部族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而取决于他在观象授时的活动中,通过寻找天象与人间祸福的某种联系而作出预言的正确程度。显然,对于生产季节的准确把握,对于天灾人祸的及时示警,在一个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早期社会是为先民迫切需要的,这使巫这样一种身怀特殊技能的特殊任务以及由这些特殊任务组成的特殊集团无可争议地成为部落的主宰和政治领袖,与此同时,早期天文学也就被动地顺随着他们这种以星占位目的的观象活动而缓慢地发展,甚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无法摆脱星占术的羁绊。 (查看原文) —— 引自第9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共13册),
这套丛书还有
《甲骨学通论(修订本)》《清代八卦教》《老子古今》《原史文化及文献研究(修订本)》《元代白话碑集录(修订版)》
等
。
喜欢读"中国天文考古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 8.7
-
- 百年来甲骨文天文历法研究 9.1
-
- 中国上古史实揭秘 8.3
-
- 文史星历 9.1
-
- 神文时代 8.5
-
- 中国古代士兵生活与征战 7.0
-
- 古代中国考古学 9.5
-
- 西周的灭亡 9.2
-
- 河洛与七纬 9.8
-
- 《周易》的起源及早期演变 9.3
中国天文考古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基本构建起中国天文考古学体系
一句话推荐:在天文学史的背景之下,以考古学与天文学为主,通过对古代受到天文思想影响的遗迹遗物及文献进行解读,初步构建起了中国天文考古学的学科体系,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提供了新途径。 导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EScb3KoHpSdXWts34IQHw
(展开)
>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刷新认知:十二律出自于天象 | 来自流离心 | 2025-02-23 00:46:1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8.2分 32人读过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暂无评分 9人读过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 考古学通论与专题研究 (丁丁)
- 中國神話學研究生閱讀參考書目(缺古典文献部分) (挥着大刀の猫球)
- 37°暖书单(一) (37°暖)
- 天文考古学 (淡墨)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71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国天文考古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堂堂八耻男儿 2016-02-19 23:13:23
虽然有些地方太专业,甲骨卜辞岁差等完全不懂,但至少说/画明白了黄道赤道二十八宿四象太极图等,精华在各种逻辑推论以及包罗万象的素材,最好玩的是黄道十二宫传入中国后本土化的那段,最意外的是宣夜说,分明是几千年前的以太论
3 有用 文可大大大 2019-07-01 12:55:21
诚实的讲,书中一大部分内容我是看不懂的……所以古人讲一个人知识渊博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2 有用 文之无畏 2015-09-28 23:25:36
专业内被引用最多的书籍之一,同时也是被研究中华文明源头的人严重低估忽视的书
15 有用 时光码头 2016-05-02 23:54:51
这本书太厉害了,对我这智商和知识储备的人来说好难读,集中精力看十分钟要花二十分钟去百度翻译文言文然后躺半小时休息一下。。看完以后发现之前读到的论文十有八九是从这里抄来的!不过对书中很多推测太大胆,保持怀疑态度。
9 有用 景行止 2020-10-14 19:50:50
借用许宏老师对作者一个公开课视频的评价:“对超越时空的相似现象之比较,要保持高度警惕,注意推论会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一开始读感觉很有干货,越往后越觉得别扭。开脑洞可以,但是把脑洞固定化就不好了:凡是圆都联系到天盖,方都联系到大地,凡是倒梯形都是象征北斗斗魁。七指的是北斗,十二就是十二时,三就是三衡,四就是四方同时也是四时四季——这样的话想要论证古人在八千年前就搞出了十二律、测定二分二至,那确实不要... 借用许宏老师对作者一个公开课视频的评价:“对超越时空的相似现象之比较,要保持高度警惕,注意推论会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一开始读感觉很有干货,越往后越觉得别扭。开脑洞可以,但是把脑洞固定化就不好了:凡是圆都联系到天盖,方都联系到大地,凡是倒梯形都是象征北斗斗魁。七指的是北斗,十二就是十二时,三就是三衡,四就是四方同时也是四时四季——这样的话想要论证古人在八千年前就搞出了十二律、测定二分二至,那确实不要太容易(但是作者在分析卜辞的时候又说殷代“对分至的认识已经具备”,都没有觉得自相矛盾吗?),不过有什么意义呢?“比西方提前了四个世纪”,多么糟糕的台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