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舍恩或许不知道,所谓“反映的实践者”,在中国有一种更神奇的称呼,叫作“摸着石头过河”。玩笑归玩笑,舍恩的意思在当下的教育界还是有一定价值的,至少他能教会许多许多人理解那棵长青的生命之树。
读完了,也把读书报告写完了...老实说一开始我并不喜欢读这本书,第一编中的理论部分太多了,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看的过程昏昏欲睡...好在实证主义与科技理性这两个关键词不是第一次听,之前也有了解过...进入第二编开始,实例与论证像结合,瞬间提升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就像作者在序中所言:核心是行动中反映...因此,教育者和学习者学会在实践中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思,并及时做出策略性调整,就是作者所想表达的主要思想了...
1.读了英文版,想说来看看中文版的。然后发现:千里之行,毁于翻译(就好比这个标题,reflective practitioner,你翻译成“反思性实践者”它不香吗??)。2.著作核心思想是很简洁的:与情境对话,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其实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摸着石头过河(英文中也有类似表述:muddling through)
: C93-03/8663
绝对需要重读。
对于设计实践而言,可能更应该做的是把研究整合进来。设计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还是基于装饰的工艺美术,这本身已经把设计者的个人能力明星化,把设计实践看成了高度艺术化的行动中反映。如果想把设计学科的领域扩大,致力于解决综合问题,那一定是建立在特有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之上的。当然,想解决各种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设计者的人本属性才是核心价值所在。
老夏拗口的翻譯 很醉
没看到艺术性和科学性,只看到挣扎
在夏令营面试初步结束的日子里给它打个分,虽然我没被问到读原著的问题,但这本书真的让我获益匪浅❤️
评论里有人提到翻译的问题,说应译为反思性实践者,大概率没看懂这本书。翻译还是很恰当的,因为书中的reflective指的不仅是思考,还有情感的、直觉的反应。如果仅仅讲专业工作者的反思那这本书也没啥意思。我个人觉得这虽然不是一本职业社会学的书,但其实涉及了职业社会学中一个挺根本性的问题,因为在职业的传统概念界定中抽象的知识系统、自主性是其核心特征,但是这些在当下受到了挑战。此外,这些特性也是衡量专业地位的重要指标,正是因为知识抽象程度不高,自主性低以及工作的照料特性,教师、社工这些职业才会处于半职业的尴尬地位。当然这本书虽然涉及了抽象知识与情感、直觉、具身的反应之间的关系,但并非是从职业社会学角度出发的。一开始期待挺高的,但是读完之后觉得还是有点隔靴搔痒,其中的复杂性事实上还可以进一步地呈现。
刚开始以为会因为夏老师的台式翻译语境问题比较难读,但从第一部分谈专业与科技理性的问题就被吸引了,可能是很多想法都相互契合的原因吧!书中间部分有非常多的不同专业实践与反映性实践的案例,读起来不枯燥,带入感很强。分享给家里人看,其只看一个案例及分析就觉得很受益了。断断续续的阅读完,做了笔记,收获非常的大!为行动研究的理论,或者说是内在的接受提供了很大吧帮助。接下来再找实践练习反映对话的书籍来看。
有些晦涩难懂,但所阐述的似乎又懂得,方法论的东西似乎不那么显著,读完收获小于预期。
把PDCA循环写成了一本带哲学思想的书,感觉很绕。翻译得有点晦涩难懂,要结合原文书来理解。
将反映的实践描绘得既科学又艺术。精彩之极。
当然没有看懂啦 写几个关键词吧 对话 情境 推理 嗯既然是好书又想不起到底写了些什么看来得重读 难过的是 好像看了好多书了 文章怎么还是写不出 值得庆幸的是 上帝给了我这么多时间 让我打开如果不是论文 我也许一辈子都不会翻开的书 感谢妈妈
确实是从理论的角度确立的实践的重要性
不管什么书只要认真读了总会有那么一点收获
美国版摸着石头过河。案例有点专,看不进去。可言说的知识,永远说明不了那些不可言说的部分。tacit is tacit
完全可以精炼成论文(´-ω-`)(虽然我写报告的时候还挺嗨的……
专业工作者反身性的实践理性是有别于研究者的科技理性的,在和情景的不断的反身式的互动中实践着一种在语言描述之外的逻辑,还有一点是,研究者和专业工作者的分野也很有价值。
> 反映的实践者
10 有用 大甜甜~~ 2013-01-13 08:19:53
舍恩或许不知道,所谓“反映的实践者”,在中国有一种更神奇的称呼,叫作“摸着石头过河”。玩笑归玩笑,舍恩的意思在当下的教育界还是有一定价值的,至少他能教会许多许多人理解那棵长青的生命之树。
4 有用 暗黑浩 2013-01-12 00:40:42
读完了,也把读书报告写完了...老实说一开始我并不喜欢读这本书,第一编中的理论部分太多了,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看的过程昏昏欲睡...好在实证主义与科技理性这两个关键词不是第一次听,之前也有了解过...进入第二编开始,实例与论证像结合,瞬间提升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就像作者在序中所言:核心是行动中反映...因此,教育者和学习者学会在实践中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思,并及时做出策略性调整,就是作者所想表达的主要思想了...
3 有用 薄荷睡了 2020-12-05 22:19:20
1.读了英文版,想说来看看中文版的。然后发现:千里之行,毁于翻译(就好比这个标题,reflective practitioner,你翻译成“反思性实践者”它不香吗??)。2.著作核心思想是很简洁的:与情境对话,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其实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摸着石头过河(英文中也有类似表述:muddling through)
0 有用 蝉 2014-03-31 19:19:21
: C93-03/8663
1 有用 一一姑娘 2012-07-19 11:06:08
绝对需要重读。
1 有用 给我整乐了 2021-06-12 16:42:48
对于设计实践而言,可能更应该做的是把研究整合进来。设计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还是基于装饰的工艺美术,这本身已经把设计者的个人能力明星化,把设计实践看成了高度艺术化的行动中反映。如果想把设计学科的领域扩大,致力于解决综合问题,那一定是建立在特有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之上的。当然,想解决各种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设计者的人本属性才是核心价值所在。
0 有用 Young. 旸 2014-10-15 21:59:30
老夏拗口的翻譯 很醉
0 有用 霉狮♛ 2022-09-06 10:16:42 浙江
没看到艺术性和科学性,只看到挣扎
0 有用 黄金矿工 2022-07-09 22:17:05
在夏令营面试初步结束的日子里给它打个分,虽然我没被问到读原著的问题,但这本书真的让我获益匪浅❤️
1 有用 枺汜 2021-08-08 12:14:26
评论里有人提到翻译的问题,说应译为反思性实践者,大概率没看懂这本书。翻译还是很恰当的,因为书中的reflective指的不仅是思考,还有情感的、直觉的反应。如果仅仅讲专业工作者的反思那这本书也没啥意思。我个人觉得这虽然不是一本职业社会学的书,但其实涉及了职业社会学中一个挺根本性的问题,因为在职业的传统概念界定中抽象的知识系统、自主性是其核心特征,但是这些在当下受到了挑战。此外,这些特性也是衡量专业地位的重要指标,正是因为知识抽象程度不高,自主性低以及工作的照料特性,教师、社工这些职业才会处于半职业的尴尬地位。当然这本书虽然涉及了抽象知识与情感、直觉、具身的反应之间的关系,但并非是从职业社会学角度出发的。一开始期待挺高的,但是读完之后觉得还是有点隔靴搔痒,其中的复杂性事实上还可以进一步地呈现。
0 有用 郭郭的蝈蝈的锅 2019-10-13 14:37:13
刚开始以为会因为夏老师的台式翻译语境问题比较难读,但从第一部分谈专业与科技理性的问题就被吸引了,可能是很多想法都相互契合的原因吧!书中间部分有非常多的不同专业实践与反映性实践的案例,读起来不枯燥,带入感很强。分享给家里人看,其只看一个案例及分析就觉得很受益了。断断续续的阅读完,做了笔记,收获非常的大!为行动研究的理论,或者说是内在的接受提供了很大吧帮助。接下来再找实践练习反映对话的书籍来看。
0 有用 豆瓣酱|心营造 2020-05-06 21:46:18
有些晦涩难懂,但所阐述的似乎又懂得,方法论的东西似乎不那么显著,读完收获小于预期。
0 有用 SammyMeow 2020-07-27 12:34:11
把PDCA循环写成了一本带哲学思想的书,感觉很绕。翻译得有点晦涩难懂,要结合原文书来理解。
1 有用 罗毅 2015-05-23 00:41:38
将反映的实践描绘得既科学又艺术。精彩之极。
0 有用 titi 2017-02-23 00:10:54
当然没有看懂啦 写几个关键词吧 对话 情境 推理 嗯既然是好书又想不起到底写了些什么看来得重读 难过的是 好像看了好多书了 文章怎么还是写不出 值得庆幸的是 上帝给了我这么多时间 让我打开如果不是论文 我也许一辈子都不会翻开的书 感谢妈妈
0 有用 啊啊啊啊领 2020-03-05 10:29:09
确实是从理论的角度确立的实践的重要性
0 有用 海 2020-11-19 23:50:36
不管什么书只要认真读了总会有那么一点收获
0 有用 FakeFake 2021-01-14 10:05:49
美国版摸着石头过河。案例有点专,看不进去。可言说的知识,永远说明不了那些不可言说的部分。tacit is tacit
0 有用 月闲 2019-04-17 10:46:41
完全可以精炼成论文(´-ω-`)(虽然我写报告的时候还挺嗨的……
0 有用 去往群山之中 2020-02-10 21:38:17
专业工作者反身性的实践理性是有别于研究者的科技理性的,在和情景的不断的反身式的互动中实践着一种在语言描述之外的逻辑,还有一点是,研究者和专业工作者的分野也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