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的话语 短评

热门 最新
  • 4 Blade King 2014-12-21 21:56:43

    很扎实的民族志,重要且有趣的发现。可惜结论章没能在前面琐碎的描述中提炼更多,作者认为在这类“垃圾案件”(没有很大的法律价值)中,法院是重构社会关系脱离地方性权威的工具,但我对结论没这么乐观,或许大多数既非get even 亦非get justice吧。

  • 1 小p 2010-01-22 18:04:40

    最后一章大亮

  • 1 IRY 2010-06-30 18:27:35

    让我想起黄宗智的书 只是不够简洁,读到后面会不耐烦

  • 2 九块九披萨 2020-03-09 19:12:02

    很扎实的研究,第一章、第五章和第八章值得细读。

  • 0 s 2011-09-20 19:15:10

    另一本对美国诉讼制度的社会调查

  • 0 愚人剪网 2012-06-24 19:14:52

    情境中的法律与诉讼权利的边界~~

  • 0 木南 2022-04-09 08:33:16

    前七章,非常扎实详细的人类学笔记。第八章观点总结,大为惊艳。其对于低收入群体好诉之解释非依赖于浪漫的社区解体说,而是人们急于脱离社会隐私性极差的环境,寻求超脱地方权威的国家权威保护。

  • 0 MrCondom 2024-02-14 10:45:38 吉林

    书肯定是好书,诸多结论也极具洞见,只是或许囿于文化以及司法制度的差异,对于田野材料的部分总是不能完全代入并共情。

  • 0 Bernina_nie 2022-05-09 23:34:24

    翻过 确实感觉比较啰嗦

  • 0 林中路 2023-03-10 19:51:28 上海

    作为一种法律知识的“法律话语”

  • 0 桑尼桃先生 2023-08-08 12:39:26 安徽

    简单翻了一下。作者具有很强的实证研究意识,本书属于典型的法人类学研究著作。作者关注美国劳工阶层为何以及如何参与诉讼的问题,通过他们使用的诉讼话语来分析他们背后的法律意识以及法院的处理态度。作者深受福柯的话语理论影响,最后一章得出的结论很精彩:国家控制的公共领域与不受国家控制的私人领域之间存在着一个灰色地带,在这一灰色地带中,个人权利意识如何增长、法院如何处理不属于法律范畴的问题、以及当事人对法院这一自由社会新权威的态度的变化,正体现了不同的话语下依赖关系和政治生活的相互影响。

  • 0 风吹草痒 2023-06-30 00:03:36 云南

    终于把这本经典小书读完了。果然还是得自己读原书,二手文献要不得,跟果干一样,营养和风味都尽失。

  • 0 叉刀 2023-07-16 16:32:34 上海

    【2022】

  • 1 维萨留斯解剖刀 2018-12-17 19:48:50

    读本书有感:1.全球当事人一个样,都有一种“想象立法”倾向,全球法院一个样,都得以规范化的方式规劝当事人们;2.法律社会学总是告诫人们“尽量别打官司”。本书中人物的中国版本在苏力老师的作品里也多得很,他们明白自己有“权利”,却畏惧于维权的巨大成本,并在法律与道德的割裂中迷失...

  • 0 马拉盏芥蓝 2022-05-08 14:39:39

    分析得挺清晰的,简洁明了的框架。作者想要拓宽美国好讼传统的原因,点明他们个人主义/平等主义/国家政治权力填补空白的缘由。民众希望运用法律处理社会问题,挑战传统的等级制度(比如用法院传票警醒丈夫不要家暴);但他们进入法院的时候,就失去了对象征性权力的控制。两难之间,民众不是被动地接受法律,其中分析权力不断重构的斗争关系特别精彩——关于命名,话语的转化的章节,十分推荐!

  • 0 三三不在线 2013-11-13 02:02:10

    重点在话语——所以低级法院的话语有更丰富的内容。貌似是典型的法律研究的转移。

  • 0 Saki 2016-11-28 14:43:06

    结论全程高能。问题意识与案件意识,以及三种话语的分析框架很有意思。纠纷是在争夺对问题的解释权以及意义的建构,这种边界变动的过程很有意思。(对毕论影响很深,私心给5星)

  • 0 小强RUC 2017-04-22 18:08:57

    对社会底层的法律意识进行分析,考察了“垃圾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各方话语体系。

  • 0 待到秋来九月八 2020-04-26 20:16:43

    感觉受到福柯的影响 里面提到某个城市不同天主教族裔迁入美国的时间顺序与《族群社会学》的介绍相一致。这些非盎撒族群搬离族群聚集地摆脱了族群邻里关系对他们的束缚。不同的阶层对去法院的态度不一致。看了英剧black书店女主寻找到亲戚的那一集,理解为什么要从亲戚聚居地搬走了。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不同阶层对不同类型打官司的态度不同,在没打官司前对打官司的态度和经常去打官司的人的态度是不一样,后者的司法活动的经验体验没有前者那么对司法的敬畏。

  • 0 Kay 2024-05-17 08:32:59 美国

    低收入群体是孤立无援的,行为是偶发的还是常态的,行为是否具有普遍性。基层法院使用道德话语和治疗性话语(pro bono) 法律援助干预地方冲突。研究方法中话语分析提出的问题是“在司法过程中什么被认为是发生了”。这不是关注司法过程的本体论性质,而是关注其知识论建构,或者说更加福柯式的宏观话语。因而缺乏更加具体而微的语言学分析,那种构成法庭证据、结束性辩论、律师—委托人面谈、法庭诉状和答辩状、当事人的陈述,当事人之间争论和调解过程之类的谈话,如日常话语、法庭话语等。这种微观权力语言,法社会学不曾深入的,更深层次被遮蔽的法律意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