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新论的创作者
· · · · · ·
-
罗荣渠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罗荣渠(1927-1996年):著名历史学家,四川荣县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治学领域广阔,涉及近现代中外历史和史学理论,晚年以率先在我国从事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开拓性研究而知名于海内外,有《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美洲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多种著作传世。
目录 · · · · · ·
序言 1
第一编 大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 3
第一章 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 3
一 “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应先正名 3
二 “现代化”的含义是什么? 8
三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 17
· · · · · · (更多)
第一编 大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 3
第一章 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 3
一 “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应先正名 3
二 “现代化”的含义是什么? 8
三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 17
· · · · · · (更多)
序言 1
第一编 大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 3
第一章 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 3
一 “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应先正名 3
二 “现代化”的含义是什么? 8
三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 17
第二章 西方的现代化思潮与现代化研究 25
一 不断变化中的社会思潮 25
二 六十年代——“发展”与“现代化热” 30
三 七十年代——批判与反思 36
四 八十年代——理论的修正与自我变革 40
五 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发展理论的启示 45
一 是一元单线,还是一元多线? 52
第三章 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世界史研究的新视角 52
二 单因素论还是多因素论? 64
三 一元多线历史发展宏观架构的设想 70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新的现代化理论的建立 81
一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三个阶段 81
二 围绕现代化的若干理论问题 92
三 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范围和基本任务:建立现代化研究的中国学派 107
第二编 现代世界发展趋势通论 115
第五章 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115
一 社会变迁的几种形式 115
二 两种不同的现代化进程 123
三 “原初现代化”——大转变的前提条件的形成 126
四 推进现代化的三次大浪潮 131
五 现代化进程的总趋势 142
六 现代化几种基本类型和发展模式 150
一 何谓“第三世界”? 162
第六章 第三世界现代化进程初探 162
二 第三世界现代化启动的历史条件 168
三 第三世界现代化浪潮推进的大趋势 176
四 国家在现代变革中的正面与负面作用 185
五 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转变的趋势 191
六 论“迟发展效应” 201
七 展望二十一世纪 208
第七章 东亚崛起的新经验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因素 211
一 问题的提出 211
二 世界面临东亚的巨大挑战 213
三 对东亚现代化的文化因素的新探索:三个重新估价 217
四 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互动关系的变化 226
第三编 转型期中国发展趋势通论(1949年以前) 235
第八章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1860年代—1940年代) 235
一 现代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235
二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独特运动形式 238
三 近世世界发展大趋势与中国选择时机的自误 243
四 清王朝的盛极而衰与鸦片战争的悲剧性 255
五 “中国中心”观的时代性错误:阻碍现代化的思想因素 261
六 自强运动——现代化延误的制度分析 271
七 向制度性变革转换的失败 287
八 共和时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趋向与挫折 296
九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经济的依附性增长趋势 317
十 跨世纪的沉思 330
第九章 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 341
一 现代化意识的最初萌芽——从“御夷图强”到“中体西用” 342
二 现代化意识的明确显示——从“中体西用”到“西化”、“中西互补” 346
三 现代化概念的初步形成——从“中国本位”、“全盘西化”到“现代化” 355
四 探索中国发展的道路——以工立国与以农立国的争论 365
五 对中国现代化思想启蒙运动的反思 371
参考书目 381
· · · · · · (收起)
第一编 大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 3
第一章 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 3
一 “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应先正名 3
二 “现代化”的含义是什么? 8
三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 17
第二章 西方的现代化思潮与现代化研究 25
一 不断变化中的社会思潮 25
二 六十年代——“发展”与“现代化热” 30
三 七十年代——批判与反思 36
四 八十年代——理论的修正与自我变革 40
五 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发展理论的启示 45
一 是一元单线,还是一元多线? 52
第三章 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世界史研究的新视角 52
二 单因素论还是多因素论? 64
三 一元多线历史发展宏观架构的设想 70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新的现代化理论的建立 81
一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三个阶段 81
二 围绕现代化的若干理论问题 92
三 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范围和基本任务:建立现代化研究的中国学派 107
第二编 现代世界发展趋势通论 115
第五章 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115
一 社会变迁的几种形式 115
二 两种不同的现代化进程 123
三 “原初现代化”——大转变的前提条件的形成 126
四 推进现代化的三次大浪潮 131
五 现代化进程的总趋势 142
六 现代化几种基本类型和发展模式 150
一 何谓“第三世界”? 162
第六章 第三世界现代化进程初探 162
二 第三世界现代化启动的历史条件 168
三 第三世界现代化浪潮推进的大趋势 176
四 国家在现代变革中的正面与负面作用 185
五 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转变的趋势 191
六 论“迟发展效应” 201
七 展望二十一世纪 208
第七章 东亚崛起的新经验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因素 211
一 问题的提出 211
二 世界面临东亚的巨大挑战 213
三 对东亚现代化的文化因素的新探索:三个重新估价 217
四 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互动关系的变化 226
第三编 转型期中国发展趋势通论(1949年以前) 235
第八章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1860年代—1940年代) 235
一 现代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235
二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独特运动形式 238
三 近世世界发展大趋势与中国选择时机的自误 243
四 清王朝的盛极而衰与鸦片战争的悲剧性 255
五 “中国中心”观的时代性错误:阻碍现代化的思想因素 261
六 自强运动——现代化延误的制度分析 271
七 向制度性变革转换的失败 287
八 共和时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趋向与挫折 296
九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经济的依附性增长趋势 317
十 跨世纪的沉思 330
第九章 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 341
一 现代化意识的最初萌芽——从“御夷图强”到“中体西用” 342
二 现代化意识的明确显示——从“中体西用”到“西化”、“中西互补” 346
三 现代化概念的初步形成——从“中国本位”、“全盘西化”到“现代化” 355
四 探索中国发展的道路——以工立国与以农立国的争论 365
五 对中国现代化思想启蒙运动的反思 371
参考书目 38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过去的社会科学理论以民族国家作为研究的中心,今后的社会科学首先是经济学将愈来愈重视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不可分割性。“世界性的相互依存的增长”,重建国际新秩序,是国际社会科学界开始探索的一个共同的新课题。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3页
丛书信息
· · · · · ·
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丛书(共19册),
这套丛书还有
《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关系、限度、制度》《印度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现代化新论续篇》
等
。
喜欢读"现代化新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现代化新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 7.6
-
- 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 9.0
-
- 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 8.3
-
- 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 7.8
-
- 被监押的帝国主义 8.1
-
- 全球史与跨国史 8.1
-
- 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 7.2
-
- 耆绅政治 8.2
现代化新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现代化范式——读罗荣渠先生《现代化新论(增订版)》
罗荣渠先生试图开创的的现代化范式,在我看来,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原有革命史的“反动”,尽管他的现代化模式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但马克思主义本身并不能说明现代化范式是对原有革命史的更大程度的一种修补,因为从罗氏探索问题的角度而言,和革命史观不存在什么交集。 正如...
(展开)

开路先锋:罗荣渠先生《现代化新论》简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现代化新论》的整体架构与基本内容 《现代化新论》全书共计三编九章(后来由其学生增补的遗著散篇不计入在内)。总结起来,其内容其实可以被分为四个部分:外国现代化研究史、现代化基础理论问题、世界现代化史通论以及中国现代化史通论。 以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为例... (展开)
本书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
罗老在书中提到和辨析的一些关键词,对于今天仍具有启发意义。 比如,“近代与现代”(西方、日本和中国理论体系中的辨析),“现代、现代化和现代性及(衍生的现代性的种种变化形态)”、“传统与现代”、“启蒙与文艺复兴”…… 以下是本书序言: 以下是丛书书目,...
(展开)
> 更多书评 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商务印书馆 (2004)8.4分 345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09)8.2分 63人读过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8.3分 51人读过
-
中国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 (2009)暂无评分 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行政管理·政治学课程推荐书目(研) (超越)
- 比较现代化 (盛世稀言)
- 【社会学概论】 (青耕养老)
- 自修用近现代世界史书目 (瑶溪隐)
- ◆岊湬的书柜(24) (岊湬)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现代化新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桃李年华囡 2009-05-07 22:55:20
罗荣渠这本我没好好看,期末时候为赶论文翻着看的--后悔了后悔了
1 有用 Sarcophagus 2013-01-30 10:06:31
也算风气之先吧
0 有用 Yuimokin 2019-11-30 23:17:29
大而无当。
0 有用 Mylily 2020-07-05 08:51:40
非常宏大的叙事,也勾勒出了框架,当然局限性也避免不了,但在当时算是非常前端的研究。
0 有用 停云~~ 2019-05-22 19:28:05
一元多线的现代化范式 宏观史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