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辨運動的興起 短评

热门 最新
  • 23 时间与玫瑰 2013-01-12 19:22:24

    通过此书,你可以知道学术史的高度,也可以知道自己在学术之路上到底能走多远

  • 9 須菩提 2017-02-17 19:23:18

    非常精彩!五日读毕,每一天都在膜拜中,王在二十九岁就能写出这样的大文章...我一直觉得王最大的特点就是见微知著,在这本少作中同样表现的很明显,将芜杂的史料一点点铺陈开来,从廖平,康有为,梁启超,刘逢逯到顾颉刚,杨宽,学术史思想史的一点点真意味我这次体会到了,就是自己真正参与进去然后通过自己的阅读和他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意义来看,体会历史是人的历史这点。王先生这本书结论并不稀奇,给我的一大观感就是祛魅,祛除以往读顾颉刚著作的胡思乱想和对于晚清今文学学术史脉络的梳理,推导出结论的论证过程,行云流水,让人非常享受。

  • 5 沈一贯 2017-05-23 00:41:03

    讲顾颉刚的学术思想不提王国维,甚至反而认为二者的学术相敌对。

  • 7 Rosier 2013-12-21 20:57:53

    从中国学术内在变化谈古史辨,固然有很多创见,但窃以为王氏有点刻意在回避费正清所提出来的“冲击-反应”模式。可以说这本书最大的一个疑问在于,我们不妨假设,没有西学的进入就能凭空出来古史辨?我想是不行的。当然,历史经不起假设。

  • 2 SadTomato 2017-11-03 08:59:42

    辣鸡王汎森 写那么多!

  • 1 [已注销] 2012-11-30 19:05:16

    从顾颉刚的古史辨切入分析晚清到五四的激进主义思潮。另,学问做的真好啊,膜拜。

  • 1 書素 2014-11-17 23:00:55

    我个人倾向於相信大的学术革命本身只是一个“机”,它只是开启各种可能性,而不是一次解决了所有问题——王汎森。

  • 1 筱堂 2019-04-28 17:20:09

    全书大抵为梁启超“以复古为解放”一语之推演,考察顾颉刚古史“层累造成说”之由来,抽丝剥茧,上溯清代今文经学之发展脉络,千里来龙,结穴于康有为之“托古改制说”,复讨论顾氏对康之吊诡式继承,取其疑古之精神而去其尊孔之宗旨,思想得以解放,充类至极,遂至怀疑一切陈说,重估一切价值,汹涌澎湃,演成一代学术之奇伟壮观。疏通知远,水落石出,王先生此书有之也。十九年岁在己亥四月廿八日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之际阅讫于长沙望岳楼。

  • 1 三首塔 2012-07-02 13:31:48

    我居然读完了电子版···谁有纸质的转让???????

  • 2 Juvenalis 2013-09-29 01:48:56

    本书迟迟不出简体版,据说是王先生不愿。如果是真的,是悔少作,抑或书中两大主题今文学与疑古思潮在大陆牵扯得多,争论也多?这篇论文结构不是特别完美,价值判断也挺明显的。

  • 1 百噸 2013-08-20 21:33:11

    思想史內在理路分析的佳作,很難想像王汎森老師當年只是碩班畢業就寫了這本,但更難想像的是台灣學術界腐朽的制度,如何讓這些老師變得只寫論文,再也不寫專書了呢?

  • 1 大只 2014-03-15 11:18:07

    通过对自刘逢禄、庄存与而崔述、廖平及康有为的代表学说和内在理路的细致梳理,展现了宏阔的疑古思潮的大背景下,清代今文学家对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与上古信史持续质疑与反复考察的漫长进程,进而揭示出其与顾颉刚“层累的造成说”在理论架构、选题方向乃至论证细节的密切联系,并结合当时破旧立新的思想环境、胡适的方法启示及顾氏本人的性情与经历,对古史辨运动的“前因”做了由长程而中程及短程的全面且深刻的阐释,堪称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典范之作。而其论证逻辑,即由作者在《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第二部分《传统与现代的辨证》演化而来。由傅斯年而顾颉刚,不难看出作者对近代学术重镇的关注点的转移,以及一以贯之的以动态眼光进行纵深考量的功夫。

  • 2 曼联哈哈哈 2019-08-05 15:33:17

    对于思想运动的考察可从思想渊源、实际行动和事后影响等角度考量。我觉得本书最精彩的地方还是将清季经文家的历史解释这一思想渊源与古史辨贯穿起来,并看出古史辨运动的特质。疑古思潮在清季已有,廖平、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为了凸显孔子地位而否定上古史,认为后者是前者有意虚构的结果,古文经为刘歆伪作,他们因“尊圣”而“疑经”;顾颉刚对康有为有吊诡性地继承,从手段上讲古史辨一开始就全盘抹煞上古信史,而从意图上讲则是“反圣”的反传统心理。“顾颉刚等人早先固然受到康有为的影响而相信儒家有着许多‘毒素’,但康有为是在保留孔子的躯壳为前提下使用偷梁换柱的功夫暗中清除这些毒素的,而他的后辈们在清除这些毒素时却自然而然地把‘带菌体’也否定掉。”作者在书中还引用了《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之前看过这书却毫无印象了。😢

  • 1 放逐科比 2018-10-23 12:44:53

    古史辨运动促使清末以来今古文经学在学术上彻底破产,同时也以实际研究全面开启了“化经为史”的现代学术研究。王先生此书详细分析了古史辨运动的今文经学渊源,把清代中期今文经学复兴到晚清廖平,康有为尊孔作伪再到民初顾颉刚疑古的思想脉络梳理的十分清楚。不过,虽然顾颉刚等人吸取甚至直接借用了康有为的许多论断乃至思路,但古史辨还有其古文经学章太炎一系的渊源。从六经皆史到六经皆史料,经学逐渐脱魅,价值与事实分开,中西之别变为古今之分,这也是古史辨运动的一个很重要思想源头。

  • 1 东土大唐 2019-05-23 15:13:09

    着重分析了廖平与康有为对顾颉刚思想上的影响。顾颉刚因此有一种阴谋论的看法,认为刘歆等人伪造古书,古书没有任何价值。虽然杨宽后来进行修正,认为古史传说是自然演化而非刻意造假,但依然犯了在倒洗澡盆时也把婴儿倒掉的错误。傅斯年就利用了这一机会,从传说与伪书中找到真实的材料,开创了释古这一学派。

  • 1 Biberius 2017-12-18 12:16:00

    古史辨运动兴起原因的大端,顾颉刚自我反省时做的很到位了。王著鉴于以往研究对古史辨运动思想史背景全面论述的不足,接過顾的話頭,主要就“清季今文學家的歷史解釋與‘古史辨’的重要因果關聯”展开论述。王氏二十多岁的时候,便已经能把西方一些社会学理论巧妙化用在他的理论框架中了。

  • 1 恨嫁少女獨孤冰 2020-05-24 20:32:16

    對古史辨運動來龍去脈的深刻剖析,揭示其中外各方面原因,包括今文經學,而大多數筆墨其實放在對今文經學派的分析上了...

  • 0 全都是风 2011-12-05 17:46:33

    从来还没见过这本书的封面呢……

  • 0 Chopin J.F.YU 2014-12-04 15:06:56

    1)好高的评分啊;2)不明觉厉;3)真心啃不动思想史;4)他29岁时候出版的书;5)跟大牛比,我们这种读书,真的是读到墙壁上去了。。。

  • 2 雨打竹帘 2015-09-04 13:28:55

    比张京华那本书名相似而内容离题万里的书好了太多,实在是写的太好,尤其是用西方的史论思想填补启发了中国史论上的先天不足,为古史辨的来龙去脉算了一笔总账,写的太好啦!!!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