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罗伊·亚历山德罗维奇·麦德维杰夫,1925年11月14日出生于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1946~1951年,在列宁格勒大学哲学系学习;1951~1957年,在一所农村学校当老师,后任校长;1957~1971年,麦德维杰夫先后在教育出版社和苏联教育科学院工作;从1971年开始,麦德维杰夫成为自由学者。
麦德维杰夫1956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69年因撰写有关斯大林的《让历史来审判》一书而被开除党籍,1989年恢复苏共党籍。1989~1991年,麦德维杰夫担任苏联人民代表、苏共中央委员。
麦德维杰夫在长达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中,撰写了大量作品,一共出版40多本书,内容涉及政治、历史、教育、社会、文学、哲学等众多领域,其中很多被译成英、法、意、日、汉、西等24种外国文字。麦德维杰夫的作品很早就被译成汉语在中国出版发行,很受专家学者和普通读者的欢迎,最近几年已出版...
(展开全部)
麦德维杰夫在长达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中,撰写了大量作品,一共出版40多本书,内容涉及政治、历史、教育、社会、文学、哲学等众多领域,其中很多被译成英、法、意、日、汉、西等24种外国文字。麦德维杰夫的作品很早就被译成汉语在中国出版发行,很受专家学者和普通读者的欢迎,最近几年已出版的有《普京时代》、《俄罗斯向何处去——俄罗斯能搞社会主义吗?》等多部作品,《普京在克里姆林宫的四年》也即将出中文版。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苏联六七十年代的持不同政见运动,预示了苏联解体后杂乱的政治格局。在苏联这样的党治制国家里,当政者希望统一,而社会则呈现试图多元化但又很难多元化的特点。因此,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运动,各时段特征不一,但分裂、诉求众多,始终没有形成有纲领的反对派则一。这是苏联解体后,除原先体制蜕变的遗留外,政治几乎处于真空状态。按作者的说法,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可分四派:以作者为代表的改良社会主义派,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苏联六七十年代的持不同政见运动,预示了苏联解体后杂乱的政治格局。在苏联这样的党治制国家里,当政者希望统一,而社会则呈现试图多元化但又很难多元化的特点。因此,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运动,各时段特征不一,但分裂、诉求众多,始终没有形成有纲领的反对派则一。这是苏联解体后,除原先体制蜕变的遗留外,政治几乎处于真空状态。按作者的说法,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可分四派:以作者为代表的改良社会主义派,以萨哈罗夫为代表的人权派(争取大暴政下的小自由),以索尔仁尼琴为代表的回归传统派,谋求独立的民族主义派。最后,民族主义派成功了,其他三派则都走向失败。中国和苏联很像,整个持不同政见运动是分裂的,谋求变革的,也希望在中共的领导下(零八)。怎么办? (展开)
可看
为科学社会主义辩护的部分非常有说服力。记者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提问者,既不隔靴搔痒,也不强词夺理。
麦德维杰夫所描绘的理想图景十分动人。虽然他的的预言和愿景最终没有实现,整个运动也以失败告终,但后来戈氏改革中的某些措施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运动者的倡议。另外,苏联最后的解体也不代表改革与公开性理念本身是错误的。
> 更多短评 4 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 更多书评 2篇
> 11人在读
> 29人读过
> 416人想读
订阅关于论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的评论: feed: rss 2.0
11 有用 乡下人 2019-05-19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苏联六七十年代的持不同政见运动,预示了苏联解体后杂乱的政治格局。在苏联这样的党治制国家里,当政者希望统一,而社会则呈现试图多元化但又很难多元化的特点。因此,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运动,各时段特征不一,但分裂、诉求众多,始终没有形成有纲领的反对派则一。这是苏联解体后,除原先体制蜕变的遗留外,政治几乎处于真空状态。按作者的说法,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可分四派:以作者为代表的改良社会主义派,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苏联六七十年代的持不同政见运动,预示了苏联解体后杂乱的政治格局。在苏联这样的党治制国家里,当政者希望统一,而社会则呈现试图多元化但又很难多元化的特点。因此,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运动,各时段特征不一,但分裂、诉求众多,始终没有形成有纲领的反对派则一。这是苏联解体后,除原先体制蜕变的遗留外,政治几乎处于真空状态。按作者的说法,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可分四派:以作者为代表的改良社会主义派,以萨哈罗夫为代表的人权派(争取大暴政下的小自由),以索尔仁尼琴为代表的回归传统派,谋求独立的民族主义派。最后,民族主义派成功了,其他三派则都走向失败。中国和苏联很像,整个持不同政见运动是分裂的,谋求变革的,也希望在中共的领导下(零八)。怎么办? (展开)
1 有用 潇湘公子 2019-12-03
可看
0 有用 Rencee 2020-12-10
为科学社会主义辩护的部分非常有说服力。记者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提问者,既不隔靴搔痒,也不强词夺理。
1 有用 Люсия 2020-12-11
麦德维杰夫所描绘的理想图景十分动人。虽然他的的预言和愿景最终没有实现,整个运动也以失败告终,但后来戈氏改革中的某些措施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运动者的倡议。另外,苏联最后的解体也不代表改革与公开性理念本身是错误的。
1 有用 Люсия 2020-12-11
麦德维杰夫所描绘的理想图景十分动人。虽然他的的预言和愿景最终没有实现,整个运动也以失败告终,但后来戈氏改革中的某些措施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运动者的倡议。另外,苏联最后的解体也不代表改革与公开性理念本身是错误的。
0 有用 Rencee 2020-12-10
为科学社会主义辩护的部分非常有说服力。记者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提问者,既不隔靴搔痒,也不强词夺理。
1 有用 潇湘公子 2019-12-03
可看
11 有用 乡下人 2019-05-19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苏联六七十年代的持不同政见运动,预示了苏联解体后杂乱的政治格局。在苏联这样的党治制国家里,当政者希望统一,而社会则呈现试图多元化但又很难多元化的特点。因此,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运动,各时段特征不一,但分裂、诉求众多,始终没有形成有纲领的反对派则一。这是苏联解体后,除原先体制蜕变的遗留外,政治几乎处于真空状态。按作者的说法,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可分四派:以作者为代表的改良社会主义派,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苏联六七十年代的持不同政见运动,预示了苏联解体后杂乱的政治格局。在苏联这样的党治制国家里,当政者希望统一,而社会则呈现试图多元化但又很难多元化的特点。因此,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运动,各时段特征不一,但分裂、诉求众多,始终没有形成有纲领的反对派则一。这是苏联解体后,除原先体制蜕变的遗留外,政治几乎处于真空状态。按作者的说法,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可分四派:以作者为代表的改良社会主义派,以萨哈罗夫为代表的人权派(争取大暴政下的小自由),以索尔仁尼琴为代表的回归传统派,谋求独立的民族主义派。最后,民族主义派成功了,其他三派则都走向失败。中国和苏联很像,整个持不同政见运动是分裂的,谋求变革的,也希望在中共的领导下(零八)。怎么办?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