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屏风上 短评

热门
  • 144 秦小瑾 2014-03-27 22:59:08

    毛姆写什么东西都很有意思。略略不满的是有时候笔触太讽刺,而自己毕竟是中国人。

  • 90 Derridager 2017-03-20 15:12:49

    毛姆的讽刺也用到了游记上,这不好。屏风这个词用的极妙,得以观之却难以触摸,书中流露出来的还是以隔阂为主。看到鸦片会馆,在毛姆的笔下,居然变成了“干净明亮,一派温馨怡人的气象。让人愉快,像家里一样,舒适温馨…”;看到官员和苦力坐在一起,便感叹东方的民主胜于西方的民主,如此种种,未免太过浅薄。毛姆不通中文,书中的人除了远观的苦力和那位“儒人”之外基本都是外国人。关于二十年代初的中国,风景描写是一回事,社会风情就又是另一回事了。他无法进入中国人的生命,哪怕是在想象的层面上,也无法在一定程度上地真正地拥有他们。这就是这本书的缺点了。辜鸿铭那一节很有趣,精通英语的辜儒人给毛姆写了首情诗。

  • 53 成知默 2013-08-06 15:14:05

    毛姆大叔的中国式屏风:群山绵延、烟雾缭绕的东方风光,贫穷、肮脏的中国苦力,这所谓的中国风情,因雾里看花,而呈现出一种光怪陆离的、衰败的光华,以及译后记中提到的异国形象构建中的“乌托邦”气味。篇幅更多的也更精彩的是漂洋过海的在华洋人众生相,毛姆大叔对自己的同胞同样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度,极尽讽刺之能事,如他写:“英国不乏这样一些古怪的人,如果他们的举止能像他们的勇气一样可嘉,那么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倒也不是在自吹自擂了”。新版的装帧很精致。

  • 40 阿朽 2015-06-17 16:29:59

    一个可怕的观察者,太细腻了。自然还是有点偏见的。。不过也当了解一些百年前的中国景象。

  • 25 虫虫 2018-10-27 18:38:43

    《毛姆传》中曾说毛姆拥有极端的自律和勤奋,看这本随笔的确如此,他行万里路且观察入微,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才会在创作时信手拈来。毛姆下笔犀利,以一个刻薄的旁观者角度审视当时的中国,描写的画面当中有偏见却也不乏真实,令人唏嘘。

  • 10 Soo Yung 2017-12-17 02:02:20

    原本期待不高,只以为是普通的东方学游记作品,但等翻开书细细品读时才察觉到真是很有毛姆讽刺尖锐的文笔。特别喜欢他的人物肖像,无论是中国人还是他的英国同胞,毛姆对整个殖民时期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境地与心理看得非常清楚。那位历史学家想必是辜鸿铭吧,那句“在中国,驮负重担的不是牲畜,而是活生生的人啊!”真是太悲悯了。 Chris

  • 8 愚公∞ 2014-12-06 22:53:29

    毛姆见过辜鸿铭?至少他虚构了一次与晚清遗老的会面,谈哲学,历史,甚至辜鸿铭还送了他一首爱情诗。毛姆笔下的中国,一副隔着语言的屏风。

  • 6 錢 嘉 禾 2014-10-13 19:29:35

    毛姆这毒舌男竟然写了这么温情脉脉的中国游记。不过时不时对某些达官贵人的虚伪与狡诈的批判也是讽刺至极的。58篇小文章,断断续续看了一年多,也算是应合“屏风”之曲曲折折。

  • 6 番小茄 2018-01-08 23:00:25

    看似在写中国,主要还是写英国。毛姆大概有种一眼看透人心的天赋,尤其对于他自己的英国同胞或者他们英国人致力于嘲笑的法国人。虽然寥寥数笔,但是简直精确到可怕。另一方面,他又常常被一些途中所见的碎片勾起对于英国风景的甜蜜回忆。莫名有种刻薄和深情的反差萌。

  • 4 STT810 2015-06-08 14:58:37

    1920年代的中国,每一篇都是一个特写。

  • 3 大路 2017-05-06 14:19:40

    毛姆文字里的中国还是很美的,没有那么金碧辉煌,正是平凡和底层的东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4 子亱閒讀 2013-07-28 13:47:09

    大暑天最合適垂簾讀毛姆。

  • 5 viuyiu 2013-08-03 17:26:53

    这本书被归类为游记,但跟传统的游记是完全不同的。毛姆并没有大篇幅去描写湖光山色风土人情,而是以旅途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人为蓝本,勾勒出民国年代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和本土人的精神面貌。很多时候更像是浏览一张张老照片,毛姆所做的只是用文字描述给你,把历史定格在那静止的年代里。

  • 4 XU 2018-09-30 05:22:38

    一位局外人

  • 4 长琴 2014-12-08 10:37:54

    一个个异域风情的片段,他跟一般猎奇式的作者还不大一样,很多写日本的欧洲人就是用一种看啥都新鲜的口吻描述那些跟他们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只追求浮光掠影的异国风情。要么就是看啥都觉得低等落后不堪入目不值一提。毛姆还是挺有人文情怀的,一方面有那种初到神秘国度的兴奋和浪漫情怀但同时也没忽略观察更深层的东西,最次也能清醒认识到自己对这个国家的了解有限。总体感觉对中国还是客观的、尊重的。而且显然比书里那些当时的欧洲人有同情心的多。对现在中国人自己来说也是脑内描绘那个年代的好工具。

  • 3 椒图 2014-05-10 03:33:26

    这部游记涵盖了两个毛姆笔下我最喜欢的题材,一是对自然朦胧之美的瞬间捕捉,尤其是《罗曼司》一篇,简直接近禅境;二是对居住中国的西方人的描写,在他的叙述中,无论这些异乡人如何骄傲、虚荣而做作,当他们被一种无望的乡愁所笼罩时,却多少变得可怜而可爱。

  • 3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8-01-25 13:32:26

    #1874/1/25-2018/1/25 纪念毛姆144周年诞辰# 毛姆在“五四”前后曾经来中国游历,这五十八个短篇因为所涉多为人物,其实埋藏了不少适于改造为短篇小说的素材。毛姆的主观视角自不必置辩,但我还是认为他在观察当时的中国社会方面没有太多西方人典型的傲慢与偏见,有欣赏,也有批判(而非情绪化的贬低)。他写了很多在华西方人,行文中不乏揶揄;他还把中国的底层人与官员并置在一起,却得出这是“中国式的民主”如此不可思议的结论。“屏风”是很“中国”的物件,东方的神秘感和捉摸不透,恐怕也是“屏风”之于西方人的象征意义。

  • 3 哒哒哒 2014-12-10 11:51:04

    短篇远远不如长篇过瘾啊,毛姆对人真是有着无穷无尽的好奇心,以及敏感善良刻薄的天性

  • 2 nnnf 2013-11-08 10:29:11

    严格来说并不是很完整,由无数个像是随手写下的小片段组成的。还是毛姆一贯的有趣,每个小片段感觉都可以拓展成一个故事。有一篇扯“中国的民主精神”,毛姆在末尾感慨:当第一个人拉下抽水马桶的把手,他其实已不自觉的敲响了民主精神的丧钟。实在是刻薄的可爱_(:з」∠)_以及虽说是中国游记,不过还是描写在华传教士 商人 外交官比较多

  • 2 甘草披萨 2017-10-21 21:38:20

    好像突然知道西方电影对古老东方的刻板印象是哪来的了,大概就是毛姆老师带的好头,有点《作家笔记》的组成部分之感,作为爱研究人心的作家,毛姆对中国的笔触相对还是人性化的,有对东方人对孩子的'特殊"感情无法理解,也有东方式平等观念的另类西方视角解读;然后明明是写中国的书也不忘黑法国哈哈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