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原人 短评

热门
  • 6 陆钓雪de飘飘 2016-02-08 04:48:12

    经过金岳霖与汤用彤的洗礼,冯友兰在昆明郊外龙泉镇似乎又重新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觉解,重启其天地境界之说。带着对贞元前三元的自限,芝生再继新理学以六经注我。觉者自觉,解者了解,自我意识与辩证外化认识的内外之和合,不亦曲折乎?理一分殊,如众明灯,各遍似一,参乎机缘。君子之道费而隐。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中间底大全分别,道家看得很清楚而儒家不清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的反身其诚,儒家看得比较清楚。至于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底浑沌分别,道家却也有搞不清楚。至于其他诸家则更为浑沌与实用理性之流俗。佛家与道教讲方内方外,后者不过神秘于功利,而前者惜大神秘主义。不可思议与不可了解之大全者,三才之人亦以大言大体之思议觉解乃可入乎天地而化为同一。然则知天事天以至于吾与点也之乐天可欲也,同天其果可欲耶?善美为中道

  • 3 Adiósardour 2013-03-21 19:47:39

    将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个层次。其中在天地境界中的人,不仅觉解到人的社会性,自己应当做一个社会人,而且觉解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人不但应在社会中,堂堂地做一个人;亦应于宇宙间,堂堂地做一个人。从艺术之维上看,冯友兰的天地境界可以被看做一种艺术境界,它体现为一种哲性的艺术美或艺术的哲性美。这种哲性的艺术美即叶朗先生所讲的意境。按他的说法,意境与意象是不同的。意象可以看做是情与景的交融,而意境则是一种“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它蕴涵了浓郁的宇宙感、历史感、人生感。“因此,我们可以说,‘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⑥艺术中意境的这种形而上学性使得它成为一种哲性的艺术美。在冯友兰用诗的言说及文学艺术类比的方式所论及的天地境界中,呈现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美。

  • 1 河布 2010-10-18 20:16:37

    人生的理论指导人生的实践? -- 读完我又不想读了

  • 0 雅牧 2008-06-21 18:43:49

    关于人生的境界.

  • 0 南星客 2012-07-03 23:31:09

    所谓“四重境界”或可视作冯氏所理解的哲学史。真羡慕这种能够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学养与能力。ps腰封真美,据说这套精选集的美编曾至鄙局传授经验。

  • 0 veeltalige 2011-03-28 23:56:21

    第一次读关于冯先生著名“人生四境界说”非节选、非征引的原文,比之前的期待棒很多!……读来很快,一是因老先生极唠叨,二是预想到未来仍值得、且可能重读多遍的。

  • 0 Deric 2012-08-16 10:09:15

    此书值得一生中反复读!

  • 0 冰山之默 2009-06-20 00:11:43

    贞元六书方是冯友兰经心之作

  • 0 语冰 2013-07-23 09:09:49

    冯先生是指路明灯

  • 0 Rita向上上 2014-01-01 17:43:23

    冯先生的书,一定是名不虚传的。

  • 0 三点五 2011-02-06 23:43:44

    四星半,11年2月2-6日

  • 0 閱閱江樓齋主人 2015-04-29 02:45:46

    此书才是接续《新理学》而作,继续讨论哲学问题者。若说新理学中没有心的位置,那么应该说那是因为冯先生把心的问题放在本书来解决了。本书对唯心论的评论虽简短但却击中了要害,但也正因为其简短、不够细致,所以最终还是缺乏说服力的。所以某仍以为不如用唯识论来调和唯心论和实在论。另外,从本书这个主题来看,四境界论其实是唯心论内容在冯氏哲学的变种。

  • 0 沉沦 2012-02-24 00:35:16

    人的四种境界

  • 0 麦子 2010-10-20 13:54:39

    读的冯先生的第一本书。我想他和钱穆在一些方面是相同的。都想融合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墨精神,但中国儒墨思想这个基础是不能变的 ,然后解决两者的冲突,走出属于我们民族的一条路。

  • 0 解梦师绿酱 2012-09-29 15:36:36

    有一类书,能让你一读起来心就会很静很定。

  • 0 ruccy 2009-01-25 12:58:47

    书品极佳:)

  • 0 壳居窠居 2012-08-10 12:53:30

    短暂的内心修复法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