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追寻》的原文摘录

  • 有时候孩子的罪恶感,是因为没有充分爱他的父母,特别是在父母指望自己成为感情中心的时候。有时候,这种罪恶感是出于担心辜负父母的期望。后面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它正好涉及极权家庭父母态度上的决定性因素。尽管现代的父母与罗马法的家长(家庭是家长的财产)之间已有极大的区别,然而今日仍有一项普遍的观念,认为父母生男育女是为了满足与补偿自己一生的失望。 即使在我们非极权的文化中,父母亲也会希望他们的孩子“成才”,以期弥补父母生命中的错失。 1.如果父母没有成就,孩子便应该有所成就,以便给父母一些补偿的满足; 2.如果他们感受不到爱(特别是如果父母彼此不相爱),孩子应该负责爱的补偿; 3. 如果他们觉得在社会生活中缺乏权势,他们便要统治与支配他们的孩子而取得满足。 But 即使孩子符合这些指望,他们仍会感到有罪,因为工作不够满意,而使他们的父母失望。 掌支配权的父母,希望他们的子女在牌性与性格上与他们一样。 作孩子的,企图解脱这种种的义务而成为“他自己”,然而这种企图所产生的“罪恶”感,常常造成他心理上的沉重负担,以致他在尚未达到自由的目标之前,已经半途倒下。这一负担之所以如此沉重,是因为他不仅必须善待他的父母,避免他们失望与责难,应付他们的要求,并且还要顺应要求子女“爱”父母的整个文化。 (查看原文)
    布卤 1回复 13赞 2019-12-29 12:18:51
    —— 引自章节:第四章 人本伦理的问题
  • 我们的性格决定我们的抉择,这一观点并非是宿命论的。人虽然与其他一切生物一样,受制于决定他的力量,但人是唯一赋有理性的生物,是唯一有能力认识这种力量的生物,而且,依靠这种认识,他能积极参与对自身命运的安排,并加强寻求善的因素。 人是唯一赋有良心的生物。他的良心是召唤他返回自己之声,它允许人知道自己该干什 么,以便使人成为他自己;它帮助人经常意识到生活的目的以及达到这些目的所必需的规范。 因此,我们并不是孤立无援的环境的牺牲品,我们确实有能力改变和影响那些内在及外在于我们的力量,并至少在某种程序上控制那些戏弄我们的环境;我们能够培养和强化那些发展和实现善之追求的条件。 虽然,我们有促使我们积极参与生活和理性和良心,但理性和良心本身与我们的性格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破坏力和非理性情感在我们的性格中居统治地位,我们的理性和良心就会受到影响,并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 理性和良心是我们 最珍贵的能力,我们的任务就是发展和运用这种能力。但理性和良心并不是无约束的、不确定的,也不是脱离我们的经验的自我而存在的;它们是我们整个人格结构的内在力量,而且像某个结构中的任何一部分一样,它们是由整个人格结构所决定,并影响着整个人格结构的。 (查看原文)
    菲氏橡皮糖 2回复 12赞 2012-09-24 22:12:57
    —— 引自第1页
  • 虽然每个人都有爱的能力,但是要实现爱,却是最困难的成就之一。真正的爱根植于生产性之中 ... 生产性爱的要素就是关心(care),责任(responsibility),尊重(respect)和认识(knowledge)。 关心和责任意味着,爱是一种能动性,而不是一种征服人的热情,也不是一种“感动”人的影响力。 (查看原文)
    k. 5赞 2020-03-29 09:34:20
    —— 引自章节:(1)一般特征(90) (2)生产性的爱和思维(102)
  • 自私与爱己绝不一致,事实上两者互相对立。自私的人并不过分爱己,且爱己太微;事实上,他怨恨自己。这种对自己缺乏兴趣与不表关切的作风,使他虚无一有并满遭挫折,这只是他缺乏创造性的一项表现而已。他必然不会愉快,并且急于取生活上的满足,却又自绝于途。他似乎过于关切自己,却又徒劳无功,反而无法补偿他为真正自我关切所遭的失败。 (查看原文)
    布卤 3赞 2019-12-15 21:53:54
    —— 引自章节:第四章 人本伦理的问题
  • 具有接收取向的人感到,“一切好的都源于外界”;同事他相信,要获得他所需要的东西——物质、慈爱、爱情、知识、快乐——唯一的途径是接收外界来源。在这种取向中,爱的问题就只是“被爱,”而不是爱的问题。这种人在选择他们所爱的对象时,常常不加区分,因为他们淹没在这样一种被人所爱的体验中,以至于只要任何人给他们以爱、或似乎像爱他们,他们就会“迷恋”上这个人。这种人对任何爱他们的人收回爱或对他们表示冷淡,都极其敏感。这种人在思想方面也一样:如就理性而言,他们是最好的听众,因为他们的取向是接受观念、而不是生产观念;让他们自己发表意见,他们会感到束手无策。这些人的基本思想是,让其他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知识,而他们自己则不愿为此而费一点力。 (查看原文)
    Peiwen 3赞 2020-04-01 22:59:57
    —— 引自第73页
  • 这种人表现出一种特别的忠诚,这种忠诚的根基就是感恩于帮助他们的人,同时又害怕这种帮助的失落。因为他们很需要帮助以获得安全感,他们不得不忠诚于那些帮助他们的人。对他们来说,说一个“不”字很困难,而且他们很容易陷入忠诚与允诺的冲突中。因为他们对每件事或每个人都爱说“是”,而不能说“不”,判别能力的萎缩导致他们更依赖他人。 (查看原文)
    Peiwen 3赞 2020-04-01 22:59:57
    —— 引自第74页
  • 由于现代人所体验到的自我既是市场上的卖主,又是待出售的商品,因此,他的自尊只能由他所无法控制的条件来决定。如果他“成功”了,他就有价值;如果他不成功,他就没有价值。作为这种取向之结果的不安全感的程度,几乎没怎么受到重视。如果一个人感到,他自身的价值主要不是由他所具有的人之特性所构成,而是由一个条件不断变化的竞争市场所决定的话,那么,他的自尊必然是靠不住的,而且经常需要他人的肯定。因此,一个人被无情地驱使着为成功而努力,任何挫折对他的自尊都是一种严重的威胁;结果就产生了孤立无援感、不安全感及自卑感。如果市场的变迁决定人的价值,那么,人的尊严感、自豪感就被摧毁了。 然而,这不仅是自我评价和自尊的问题,而是也是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一个与自我同一之实体的体验问题。在后面我们将看到,成熟的生产性的个体之感觉,是与他把自己作为一个有力量的行动者加以体验相一致的;这种自我感觉可以简洁地表达为,“我就是我所是”。 (查看原文)
    Peiwen 3赞 2020-04-01 22:59:57
    —— 引自第89页
  • 现代人似乎相信阅读和写作是需要学习的艺术,要想成为建造师、工程师或一位技术熟练的工人,都需要相当时间和功夫去研究学习,但“生活”是非常简单的而不需要特别的功夫去学习……在生活的过程中普遍缺乏欢乐和幸福显然排除了这种解释。 (查看原文)
    o` 2赞 2013-10-24 00:33:29
    —— 引自第16页
  • 如果父亲具有独占的性格,他便会将儿子与他的差别解释为低能;作儿子的则因为与父亲有所差别而感到罪过与低能,于是尽力使自己成为父亲所希望的一类人;可是他所得到的结果,只是破坏自己的成长,变成他父亲的一个极为残缺不全的复制品。 (查看原文)
    Sherry 2赞 2015-09-14 12:42:55
    —— 引自第132页
  • 性爱是对完全结合的渴望,只和一个人融合的渴望。它的本质是排他性的,而不是普追的;这种爱或许也是最有欺骗性的爱之形式。 (查看原文)
    烟灰降落抓空气 2赞 2021-08-15 03:47:58
    —— 引自章节:二 爱的理论 229
  • 舍己的本性,在影响别人时,表现得特别明显。在我们的文化之中最常有的现象,便是“舍己”的母亲对她孩子的影响。她认为藉她的舍己精神,可以使她的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意义,进而学习如何去爱人。然而,她的舍己精神所发生的影响,根本不能达成她的期望。孩子们并没有显出被人爱的快乐;他们忧虑、紧张以及担心母亲对他们的不赞许,而急于达到她的期望。通常他们所受到的影响,却是他们母亲内心所隐藏着对生活的厌恶,他们只是感觉到这种厌恶,却不能清楚地认识,最后他们本身也完全受到感染。总括而言,“舍己”的母亲的影响与自私的母亲的影响并无重大的区别事实上往往前者更为恶劣,因为母亲的舍己精神,使孩子对她无从加以批评。他们负有不使她失望的义务;在美德的借口之下,他们所受的教导是厌恶生活。如果我们有机会研究一下真正爱己的母亲所发挥的影响,便会发现一个爱己的母亲所给予孩子的莫大助益,是让他们由经验中认识爱、愉快及幸福的真义,而非一味让孩子承受她的爱。 (查看原文)
    布卤 2019-12-16 18:17:03
    —— 引自章节:第四章 人本伦理的问题
  • 在弗洛姆看来,由社会内在的伦理规范所规定的“社会禁忌”(social taboos)加上逻辑和语言,这三者共同组成了“社会过滤器“,其最基本的”过滤“功能就在于:“规定那些思想和情感将被允许达到意识的层次,哪些思想和情感则必须使之处于无意识之中”。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3-08-13 23:20:09
    —— 引自第13页
  • 对人道主义伦理学来说,善就是肯定生命,展现人的力量;美德就是人对自身的存在负责人。恶就是削弱人的力量,罪孽就是人对自己不负责任。 (查看原文)
    penguinsl 1赞 2014-09-17 21:10:07
    —— 引自第39页
  • 人只有和他的同胞休戚相关,团结一致,才能求得满足于幸福。然而,爱汝邻人并不是一种超越于人之上的现象,而是某种内在于人之中并且从人心中迸发出来的东西。爱既不是一种飘落在人身上的较大力量,也不是一种强加在人身上的责任;它是人自己的力量,凭借着这种力量,人使自己和世界联系在一起,并使世界真正成为他的世界。 (查看原文)
    penguinsl 1赞 2014-09-17 21:10:57
    —— 引自第34页
  • 我们常可发现精神病患者的主要症状是没有工作能力;而所谓健全人的主要症状是不能享受悠闲和自在。被迫的能动性并不与懒惰相对立而与它相衬托;和这两种相对的是创造。 (查看原文)
    Sherry 2015-09-08 18:07:12
    —— 引自第91页
  • 幸福本身便是一项美德,并非美德所带来的报偿;也非我们可以藉抑制情欲,便会或幸福的快乐;而是我们在幸福之中感到的快乐,所以有抑制情欲的能力。 (查看原文)
    Sherry 1赞 2015-09-16 08:54:58
    —— 引自第148页
  • 唯有发自本身内在的能力,爱他人才是一项美德。如果爱他人是出于本身根本无能的一种表现,则并非美德。 人类只有一项真正的利益,那就是使他自己作为人类一分子的潜能得以完全发展。 如果一个人对于自我及其真正的需求愚昧不知,他对自己的真正利益便会感到困惑不清。 一个人如果不能顺利地打破极权的枷锁,他的逃脱失败便成为罪过的证据,于是唯有再度臣服,才会重获善良的良心。 如果一个人因为生活没有创造性而不满意自己,他就必须争取别人的满意来消除自己的不满。 (查看原文)
    星空 1赞 2016-01-13 21:18:51
    —— 引自第133页
  • The respect for life, that of others as well as one's own, is the concomitant of the process of life itself and a condition of psychic health. In a way, destructiveness against others is a pathological phenomenon comparable to suicidal impulses. While a person may succeed in ignoring or rationalizing destructive impulses, he--his organism as it were--cannot help reacting and being affected by acts which contradict the very principle by which his life and all life are sustained. We find that the destructive person is unhappy even if he has succeeded in attaining the aims of his destructiveness, which undermines his own existence. Conversely, no healthy person can help admiring, and being affected by, manifestations of decency, love, and courage; for these are the forces on which his own lif... (查看原文)
    Renee 1赞 2016-06-19 19:41:37
    —— 引自第169页
  • 如果一件东西对使用者有好处,这件东西就叫做好东西。对于人,也可以使用同样的价值标准。如果一个雇员对雇主有好处,这个雇主就认为他是好雇员。如果一个学生听话、不惹麻烦,并为老师增光,老师就称他为好学生。同样,一个孩子温顺听话,他就可以被称为好孩子。“好”孩子可能感到恐惧和不安全,只是想顺从父母的意志而使他们高兴,而“坏”孩子可能有自己的意志和真正的兴趣,但却并不讨好父母。 (查看原文)
    Peiwen 1赞 2020-04-02 22:10:48
  • 理性是人的福荫,也是他的祸源;理性迫使他无止境地解决无的法解决的二律背反问题。在这方面,人的存在和一切其他生物的存在不同;人的存在是处于经常的不可避免的失衡状态中。人的生命不能重蹈人类的常规而“活下去”;他必须依靠自己而活下去。人是唯一会感到厌烦、不满和感觉没有达到安乐的动物。人是唯一会 认为他本身的存在有问题的动物,他必须解决这无法避免的问题他不能够回到和自然界和谐的人类以前的状况中;他必须设法发挥他的理性,一直到他成为大自然和他自己的主宰。 (查看原文)
    decho 1赞 2020-05-20 22:58:17
    —— 引自章节:第三章 人性与性格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