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约瑟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第二卷 科学思想史
译者: 何兆武等
出版年: 1990
页数: 739
定价: 35.9
丛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ISBN: 9787030020161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第二卷 科学思想史
译者: 何兆武等
出版年: 1990
页数: 739
定价: 35.9
丛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ISBN: 9787030020161
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创作者
· · · · · ·
-
李约瑟 作者
目录 · · · · · ·
目录
凡例 vii
缩略语表 xix
志谢 xxi
作者的话 xxiii
第八章 导言 1
第九章 儒家与儒家思想 3
(a) 引言 3
(b) 儒家学派的一般特点 5
(c) 对待科学的矛盾态度 12
(d) 人性学说 16
(e) “灵魂阶梯”理论 22
(f) 苟卿的人文主义 26
(g) 作为封建官僚主义正统思想的儒学 30
(h) 作为一种“宗教”的儒学 31
第十章 道家与道家思想 35
(a) 引言 35
(b) 道家的道的观念 38
(c) 自然界的统一性与自发性 50
(1) 自动装置和庄周的有机主义哲学 58
(2) 道家思想,因果关系和目的论 61
(d) 对自然的态度;科学观察的心理 63
(1) 水的象征与阴性象征 63
(2) “让”(退让)的概念 68
(3) 静心 70
(4) 违反自然的行为(“为”)及其对立面(“无为”) 76
(5) 道家的经验主义 79
(e) 变、化和相对性 83
(1) 道家思想和方木 93
(f) 道家对知识和社会的态度 96
(1) 神秘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类型 100
(2) 科学和社会福利 110
(3) 返回到原始合作社会 111
(g) 对封建制度的抨击 112
(1) 道家对阶级分化的谴责 115
(2) “朴”与“浑沌”(社会的均同一致性) 119
(3) 传说中的叛逆者 129
(4) “掘地派”,许行和陈相 134
(5) “技巧章节”和技术 135
(6) 欧洲的类似情况;“黄金时代” 141
(7) 科学和民主 145
(h) 萨满,巫和方士 147
(i) 道家的个人目标:成为长生不死的“仙” 154
(1) 炼气术 158
(2) 日疗术 160
(3) 导引术 160
(4) 房中术 161
(5) 神仙列传 166
(6) 仙道和有机哲学 167
(1) 作为一种宗教的道教 168
(k) 结论 175
第十一章 墨家和名家 181
(a) 墨翟的宗教的经验主义 182
(b) 墨经中的科学思想 187
(c) 公孙龙的哲学 204
(d) 惠施的悖论 210
(e) 形式逻辑还是辩证逻辑? 219
第十二章 法家 227
第十三章 中国科学的基本观念 239
(a) 引言 239
(b) 中国科学所用的一些*重要的字词的词源 240
(c) 自煞主义学派(阴阳家)、邹衍和五行学说的起源与发展 254
(1) 与其他民族的元素理论的比较 267
(2) 汉代自然主义学派(阴阳家)与儒家的综合 269
(d) 排列的顺序和象征的相互联系 276
(1) 排列的顺序及其组合 276
(i) 生序:水、火、木、金、土(艾伯华的B4顺序) 277
(ii) 相生序:木、火、土、金、水(艾伯华的A1顺序) 278
(iii) 相胜序:木,金、火、水、土(艾伯华的A4顺序) 278
(iv) “近代”序:金,木、水、火、土(艾伯华的D4顺序) 279
(v) 变化的比率;相制和相化的原理 279
(2) 象征的相互联系和衍生出这种联系的各个学派 283
(3) 同时代的批评和后世的接受 287
(4) “毕达哥拉斯式的”象数学;曾参 290
(e) 两种基本力量的理论(阴阳学说) 296
(f) 相互联系的思维及其意义;董仲舒 302
(1) 有机主义哲学的根源 315
(2) 中国和欧洲的元素论与实验科学 317
(3) 大宇宙与小宇宙 318
(g) 《易经》的体系 329
(1) 从征兆的谚语到抽象的概念 347
(2) 普遍的概念库 348
(3) 卦和重卦卦象在后世中国科学思想中的意义 355
(4) 《易经》作为对自然现象的“行政管理途径”;它与有组织的官僚制社会和有机主义哲学的关系 362
(5) 附论:《易经》和莱布尼茨的二进制算术 367
第十四章 伪科学和怀疑主义传统 373
(a) 占卜 373
(1) 龟卜与蓍筮 374
(2) 利用《易经》中的卦 376
(3) 占星术 377
(4) 择日,吉日和凶日 384
(5) 干支推命 384
(6) 堪舆(风水) 385
(7) 相术和手相 390
(8) 占梦 391
(9) 拆字 391
(b) 周代和汉初的怀疑主义倾向 392
(c) 王充的怀疑论哲学 395
(d) 离心的宇宙生成论 399
(e) 王充对人类中心说的否定 402
(f) 现象论者和王充反对他们的斗争 406
(g) 王充和人类的命运 410
(h) 以后各世纪中的怀疑论传统 414
(i) 怀疑论传统的辉煌成就:中国的人文学研究 418
第十五章 佛教思想 423
(a) 一般特点 423
(b) 小乘与大乘 429
(c) 佛教在中国的传布 432
(d) 中国自然主义的反应 435
(e) 佛教对中国科学和科学思想的影响 446
(f) 密教及其与道教的关系 454
(g) 结论 458
第十六章 晋、唐道家和宋代理学家 461
(a) 魏晋时代的道家思想 461
(1) 王弼和修正派 461
(2) 鲍敬言和激进派 463
(3) 葛洪和科学思想 466
(b) 唐宋时代的道家思想;陈抟和谭峭 472
(c) 李翱和理学的起源 483
(d) 理学家 486
(1) 朱熹和他的先行者 486
(2) “太极” 491
(3) 对普遍模式的研究;气(物质-能量)和理(组织)的概念 503
(4) 循环背景中的进化自然主义 S18
(5) 对不朽和神明的否定 522
(e) 宋代理学和自然科学的黄金时代 525
(f) 朱熹、莱布尼茨与有机主义哲学 527
第十七章 宋明时代的唯心主义者及中国本土的自然主义的*后几位杰出人物 539
(a) 对一元论哲学的探讨 539
(b) 唯心主义者;陆象山和王阳明 539
(c) 唯物主义的再肯定;王船山 543
(d) 汉代思想的再发现;颜元、李嫌和戴震 545
(e) “新的,或实验的哲学”;黄履庄 547
第十八章 中国和西方的人间法律和自然法则 551
(a) 引言 551
(b) 法学家的自然法和科学的自然法则的共同根源 552
(c) 中国法理学中的自然法和成文法;对法典化的阻力 554
(1) 法律和现象主义;伦理秩序和宇宙秩序的统一性 559
(2) 法律中的社会方面;中国的和希腊的 564
(d) 美索不达米亚-欧洲自然法和自然法则分化的阶段 566
(e) 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对立法隐喻的认可 573
(f) 中国思想和自然法则 578
(1) “法”(成文法)、“礼”(良好的习俗,风尚)、“义”(正义) 578
(2) “天法”(自然法)和“命”(命令) 582
(3) “律”(条律和标准律管) 585
(4) “度”(天体运动的度量) 587
(5) “纪纲”(自然因果作用的网或脉络) 589
(6) “宪”(宪法) 591
(7) “理”(模式)和“则”(适用于整体的各个部分的规则) 592
(8) “无为”和自然法则 597
(9) 中国人之否定有一个上天立法者,乃是对自然界的自发性和自由的一种肯定 598
(10) 理学中的“理”和“则”;有机层次的哲学 599
(g) 佛教思想中的法 606
(h) 把法排除在外的秩序 608
(1) 对动物的法律审判;对比欧洲和中国对生物反常现象的态度 610
(2) 统治心理和过度抽象化 612
(3) 中国的和欧洲的法之比较哲学 614
(4) 对神的各种不同概念 616
(i) 结论 618
参考文献 621
缩略语表 622
A. 1800年以前的中文书籍 627
B. 1800年以后的中文和日文书籍及论文 653
C. 西文书籍和论文 661
索引 699
插图目录
图37 云南呈贡孔庙的一进院落(图版一四) 33
图38 晚清时的一幅传说中的叛逆者被放逐的画像 130
图39 晚清时的一幅三苗结盟明誓的画像 132
图40 云南昆明西山三清阁之门廊与神龛(图版一五) 169
图41 《易经》的卦的分离表(图版一六) 300
图42 表明《易经》作为一个抽象概念库的作用的示意图 350
图43 晚清时的一幅关于传说中的帝舜及其诸臣(包括大禹)的画像,画中正在用龟蓍卜问 375
图44 中国14世纪的一幅星命天宫图(图版一七) 379
图45 一部论“风水”的著作《十二杖法》中的插图,该书据传为唐代(880年前后)杨筠松所撰(图版一八) 387
图46 晚清时的一幅选择宅址的图画 389
图47 蜕化在佛像中的表现(图版一九) 451
图48 周敦颐(1017-1073年)的《太极图》 492
图49 莱布尼茨《关于中国哲学的通信》的标题页(图版二〇) 534
列表目录
表10 “灵魂阶梯”说 22
表11 科学思维中一些重要字词的会意词源 243
表12 象征的相互联系 285
表13 《易经》中八卦的意义 337
表14 《易经》中六十四重卦的意义 339
表15 按类分卦 351
表16 《易经》中所提到的发明 353
表17 《参同契》中卦与太阴循环和周日循环的联系 358
表18 易卦与《周礼》中行政体制的联系 364
表19 佛教兴起年表 425
表20 十二因缘的轮回 426
表21 理学家对儒家术语的合理化 523
· · · · · · (收起)
凡例 vii
缩略语表 xix
志谢 xxi
作者的话 xxiii
第八章 导言 1
第九章 儒家与儒家思想 3
(a) 引言 3
(b) 儒家学派的一般特点 5
(c) 对待科学的矛盾态度 12
(d) 人性学说 16
(e) “灵魂阶梯”理论 22
(f) 苟卿的人文主义 26
(g) 作为封建官僚主义正统思想的儒学 30
(h) 作为一种“宗教”的儒学 31
第十章 道家与道家思想 35
(a) 引言 35
(b) 道家的道的观念 38
(c) 自然界的统一性与自发性 50
(1) 自动装置和庄周的有机主义哲学 58
(2) 道家思想,因果关系和目的论 61
(d) 对自然的态度;科学观察的心理 63
(1) 水的象征与阴性象征 63
(2) “让”(退让)的概念 68
(3) 静心 70
(4) 违反自然的行为(“为”)及其对立面(“无为”) 76
(5) 道家的经验主义 79
(e) 变、化和相对性 83
(1) 道家思想和方木 93
(f) 道家对知识和社会的态度 96
(1) 神秘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类型 100
(2) 科学和社会福利 110
(3) 返回到原始合作社会 111
(g) 对封建制度的抨击 112
(1) 道家对阶级分化的谴责 115
(2) “朴”与“浑沌”(社会的均同一致性) 119
(3) 传说中的叛逆者 129
(4) “掘地派”,许行和陈相 134
(5) “技巧章节”和技术 135
(6) 欧洲的类似情况;“黄金时代” 141
(7) 科学和民主 145
(h) 萨满,巫和方士 147
(i) 道家的个人目标:成为长生不死的“仙” 154
(1) 炼气术 158
(2) 日疗术 160
(3) 导引术 160
(4) 房中术 161
(5) 神仙列传 166
(6) 仙道和有机哲学 167
(1) 作为一种宗教的道教 168
(k) 结论 175
第十一章 墨家和名家 181
(a) 墨翟的宗教的经验主义 182
(b) 墨经中的科学思想 187
(c) 公孙龙的哲学 204
(d) 惠施的悖论 210
(e) 形式逻辑还是辩证逻辑? 219
第十二章 法家 227
第十三章 中国科学的基本观念 239
(a) 引言 239
(b) 中国科学所用的一些*重要的字词的词源 240
(c) 自煞主义学派(阴阳家)、邹衍和五行学说的起源与发展 254
(1) 与其他民族的元素理论的比较 267
(2) 汉代自然主义学派(阴阳家)与儒家的综合 269
(d) 排列的顺序和象征的相互联系 276
(1) 排列的顺序及其组合 276
(i) 生序:水、火、木、金、土(艾伯华的B4顺序) 277
(ii) 相生序:木、火、土、金、水(艾伯华的A1顺序) 278
(iii) 相胜序:木,金、火、水、土(艾伯华的A4顺序) 278
(iv) “近代”序:金,木、水、火、土(艾伯华的D4顺序) 279
(v) 变化的比率;相制和相化的原理 279
(2) 象征的相互联系和衍生出这种联系的各个学派 283
(3) 同时代的批评和后世的接受 287
(4) “毕达哥拉斯式的”象数学;曾参 290
(e) 两种基本力量的理论(阴阳学说) 296
(f) 相互联系的思维及其意义;董仲舒 302
(1) 有机主义哲学的根源 315
(2) 中国和欧洲的元素论与实验科学 317
(3) 大宇宙与小宇宙 318
(g) 《易经》的体系 329
(1) 从征兆的谚语到抽象的概念 347
(2) 普遍的概念库 348
(3) 卦和重卦卦象在后世中国科学思想中的意义 355
(4) 《易经》作为对自然现象的“行政管理途径”;它与有组织的官僚制社会和有机主义哲学的关系 362
(5) 附论:《易经》和莱布尼茨的二进制算术 367
第十四章 伪科学和怀疑主义传统 373
(a) 占卜 373
(1) 龟卜与蓍筮 374
(2) 利用《易经》中的卦 376
(3) 占星术 377
(4) 择日,吉日和凶日 384
(5) 干支推命 384
(6) 堪舆(风水) 385
(7) 相术和手相 390
(8) 占梦 391
(9) 拆字 391
(b) 周代和汉初的怀疑主义倾向 392
(c) 王充的怀疑论哲学 395
(d) 离心的宇宙生成论 399
(e) 王充对人类中心说的否定 402
(f) 现象论者和王充反对他们的斗争 406
(g) 王充和人类的命运 410
(h) 以后各世纪中的怀疑论传统 414
(i) 怀疑论传统的辉煌成就:中国的人文学研究 418
第十五章 佛教思想 423
(a) 一般特点 423
(b) 小乘与大乘 429
(c) 佛教在中国的传布 432
(d) 中国自然主义的反应 435
(e) 佛教对中国科学和科学思想的影响 446
(f) 密教及其与道教的关系 454
(g) 结论 458
第十六章 晋、唐道家和宋代理学家 461
(a) 魏晋时代的道家思想 461
(1) 王弼和修正派 461
(2) 鲍敬言和激进派 463
(3) 葛洪和科学思想 466
(b) 唐宋时代的道家思想;陈抟和谭峭 472
(c) 李翱和理学的起源 483
(d) 理学家 486
(1) 朱熹和他的先行者 486
(2) “太极” 491
(3) 对普遍模式的研究;气(物质-能量)和理(组织)的概念 503
(4) 循环背景中的进化自然主义 S18
(5) 对不朽和神明的否定 522
(e) 宋代理学和自然科学的黄金时代 525
(f) 朱熹、莱布尼茨与有机主义哲学 527
第十七章 宋明时代的唯心主义者及中国本土的自然主义的*后几位杰出人物 539
(a) 对一元论哲学的探讨 539
(b) 唯心主义者;陆象山和王阳明 539
(c) 唯物主义的再肯定;王船山 543
(d) 汉代思想的再发现;颜元、李嫌和戴震 545
(e) “新的,或实验的哲学”;黄履庄 547
第十八章 中国和西方的人间法律和自然法则 551
(a) 引言 551
(b) 法学家的自然法和科学的自然法则的共同根源 552
(c) 中国法理学中的自然法和成文法;对法典化的阻力 554
(1) 法律和现象主义;伦理秩序和宇宙秩序的统一性 559
(2) 法律中的社会方面;中国的和希腊的 564
(d) 美索不达米亚-欧洲自然法和自然法则分化的阶段 566
(e) 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对立法隐喻的认可 573
(f) 中国思想和自然法则 578
(1) “法”(成文法)、“礼”(良好的习俗,风尚)、“义”(正义) 578
(2) “天法”(自然法)和“命”(命令) 582
(3) “律”(条律和标准律管) 585
(4) “度”(天体运动的度量) 587
(5) “纪纲”(自然因果作用的网或脉络) 589
(6) “宪”(宪法) 591
(7) “理”(模式)和“则”(适用于整体的各个部分的规则) 592
(8) “无为”和自然法则 597
(9) 中国人之否定有一个上天立法者,乃是对自然界的自发性和自由的一种肯定 598
(10) 理学中的“理”和“则”;有机层次的哲学 599
(g) 佛教思想中的法 606
(h) 把法排除在外的秩序 608
(1) 对动物的法律审判;对比欧洲和中国对生物反常现象的态度 610
(2) 统治心理和过度抽象化 612
(3) 中国的和欧洲的法之比较哲学 614
(4) 对神的各种不同概念 616
(i) 结论 618
参考文献 621
缩略语表 622
A. 1800年以前的中文书籍 627
B. 1800年以后的中文和日文书籍及论文 653
C. 西文书籍和论文 661
索引 699
插图目录
图37 云南呈贡孔庙的一进院落(图版一四) 33
图38 晚清时的一幅传说中的叛逆者被放逐的画像 130
图39 晚清时的一幅三苗结盟明誓的画像 132
图40 云南昆明西山三清阁之门廊与神龛(图版一五) 169
图41 《易经》的卦的分离表(图版一六) 300
图42 表明《易经》作为一个抽象概念库的作用的示意图 350
图43 晚清时的一幅关于传说中的帝舜及其诸臣(包括大禹)的画像,画中正在用龟蓍卜问 375
图44 中国14世纪的一幅星命天宫图(图版一七) 379
图45 一部论“风水”的著作《十二杖法》中的插图,该书据传为唐代(880年前后)杨筠松所撰(图版一八) 387
图46 晚清时的一幅选择宅址的图画 389
图47 蜕化在佛像中的表现(图版一九) 451
图48 周敦颐(1017-1073年)的《太极图》 492
图49 莱布尼茨《关于中国哲学的通信》的标题页(图版二〇) 534
列表目录
表10 “灵魂阶梯”说 22
表11 科学思维中一些重要字词的会意词源 243
表12 象征的相互联系 285
表13 《易经》中八卦的意义 337
表14 《易经》中六十四重卦的意义 339
表15 按类分卦 351
表16 《易经》中所提到的发明 353
表17 《参同契》中卦与太阴循环和周日循环的联系 358
表18 易卦与《周礼》中行政体制的联系 364
表19 佛教兴起年表 425
表20 十二因缘的轮回 426
表21 理学家对儒家术语的合理化 523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共20册),
这套丛书还有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一分册:纸和印刷》《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六分册 军事技术:抛射武器和攻守城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五卷 化学及相关技术 第七分册》《中国科学技术史》
等
。
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农业文明VS商业文明,李约瑟难题试解
农业文明VS商业文明,李约瑟难题试解 ――向李约瑟先生和其他李约瑟难题的研究者们致敬! 作者:一生只做一件事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诞生在中国?”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本文志在寻找这个难题的终极答案。个人认为,“李约瑟难题”的答案是中国古代工商业没有充分发...
(展开)

397-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Joseph Needham-Technology-1956
397-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Joseph Needham-Technology-1956 Barack 2021/12/31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首版于1956年。它描述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它首先检查汉语的结构; 然后回顾了中国的地理及其人民的悠久历史,并讨论了欧洲和东亚之间几...
(展开)
> 更多书评 11篇
论坛 · · · · · ·
李约瑟与其他学者合作完成的各卷分册 | 来自守望晴明 | 2 回应 | 2023-12-07 16:48:4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科学出版社 (1990.7)8.6分 218人读过
-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年)8.4分 80人读过
-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0)暂无评分 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哲学专业本科基本阅读书目 (大理寺卿)
- 【经典】中文系必读书目(北大清华) (陳初之)
- 范美忠的读书单 (山东民间智库)
- 百年学术精品(人文社会科学) (Bora Bora)
-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北京待明)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妄执完王知宛 2021-06-16 16:41:31
其实是欧亚比较研究。李约瑟在欧洲哲学和科学思想史方面的积累以及与(他的)时俱进程度令人佩服。
0 有用 十八泽金 2020-03-10 01:04:05
我没想到他是个生化学家
0 有用 初开 2019-08-08 18:16:54
如同火药源自炼丹,道家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思想的源头~
0 有用 Lethe 2020-05-04 10:07:13
之前断断续续地读了一些章节,这次终于完整地读了一遍。 简言之,该书对于古代中国的认识之深刻令人惊异,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阐述了我常见的哲学史或思想史,无论是观点还是材料都非常新颖。更重要的是,比拟了诸多西方(不限于欧洲,也涉及伊斯兰地区)的一些科学观念的发展,这种比较哲学的视角和国内是全然不同的。 在漫长的时代里,怎么可能耗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和技能,而他们的产物却绝对等于零呢?这无疑是有各种原因的,而... 之前断断续续地读了一些章节,这次终于完整地读了一遍。 简言之,该书对于古代中国的认识之深刻令人惊异,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阐述了我常见的哲学史或思想史,无论是观点还是材料都非常新颖。更重要的是,比拟了诸多西方(不限于欧洲,也涉及伊斯兰地区)的一些科学观念的发展,这种比较哲学的视角和国内是全然不同的。 在漫长的时代里,怎么可能耗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和技能,而他们的产物却绝对等于零呢?这无疑是有各种原因的,而首先则是由于这样一个事实,即这些所谓的科学,每一种都是把基础建立在凝固了的概念之上,这些概念从来没有真正受过经验的检查,他们除了含糊的和不能正视的意念以及神秘的先定关系而外,几乎没有任何内容。这些概念所披上的抽象的一般形式,却容许一个有一个显然是十分合乎逻辑的分析和综合的双重过程。 (展开)
0 有用 不穷即安 2012-01-10 14:09:47
虽然有点难读,但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