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 短评

热门 最新
  • 32 卤鸡 2015-09-08 09:14:18

    这本书的问题在于,作者采用了一种历史主义的上帝视角去评价这些他认为成功的公司,如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看上去毫无破绽无比正确,实际上却绝无任何用途。这种方法论注定了它只能用于解释而不能用于预测。有趣的是,作者在2011年文中还大赞诺基亚的ovi,仿佛它能够打败苹果。

  • 7 白色的蓝 2014-07-13 19:16:53

    喜欢讲故事的书。'Demand的释义为“人们对特定物品或服务的需要或渴望”,Requirement则是“某人需要或提出要求的东西”。相比之下,Demand一词更偏向于人们内心的渴求,而不是明确的索求。'

  • 7 star 2014-01-21 22:54:17

    断断续续读完,整本都在讲“如何洞察用户需求”,有不少有意思的地方。不过不是很喜欢作者的内容顺序安排,感觉是为了制造更多的噱头。“找到精准用户群体->找到他们的麻烦->找到自身的价值->超越他们的惯性->与他们建立情感联系->不断迭代进步”可能更符合一个产品从无到有到发展壮大的过程。

  • 1 fan's 2013-08-05 14:04:47

    案例非常精良,直指要害!可惜分析还是不够透彻,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分析太透彻的东西肯定不能出现在四十几块钱的书里。找时间自己去挖了。

  • 1 阿德 2015-11-22 14:45:10

    以“人”为中心,解决客户问题而非满足需求,定义麻烦地图,调动情感诉求,需求激发力,45%精进曲线,目标用户去平均化,用数据说话。

  • 0 Elact 2016-03-28 15:54:43

    值得一读。

  • 1 泊也 2015-11-01 21:23:04

    这本书给出了不少商业案例,但在解释需求的分析方面还是有点太简单粗暴了,说到案例之中成功企业的成功之处时,有点不太客观。从中我也了解到关于雀巢、Pret、Zipcar等等企业的优点,尤其是CareMore对于IT技术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和Netflix人员设计出180款信封的精益求精,对我来说还是很发人深省的。

  • 1 2013-07-14 11:18:24

    垃圾书,湛卢文化一直是一家垃圾出版机构

  • 0 泰格老虎 2013-06-08 11:57:13

    SONY做工还是比KINDLE这山寨好多了。

  • 0 2014-02-27 10:00:48

    : F274/4843-3

  • 1 tyger 2013-07-09 21:50:01

    每个百分之一的进步,都是靠百分之百的投入获得的

  • 0 三二 2017-11-21 14:05:18

    有一些不错的详细的产品案例。

  • 0 強子機器劉威廉 2013-07-28 00:49:36

    这本以“需求”为名的书,掐中了那些苦于寻找甚至想创造需求的人的脉搏,值得肯定的是这本书从全篇来看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很有力量“每一个无法得到满足的抱怨背后都蕴含着一个需求”,这就好了,想挣钱么,那就把抱怨消灭吧,第二,这本书的案例用翻译的话来说就是挺新的,而且大多原创,这为看惯了东拼西凑出版物的人来说讲述了新颖的故事,并且这些成功的故事的盈利模型很多在国内都没有被克隆,故,想赚钱,就去抄吧,须知卓越的艺术家是剽窃的,第三,说一下此类读物的缺点,与国情有点差距,所以应用需谨慎,不学究,见招拆招才是要诀;作者写书的脉络不是很明晰,所以看完了全书,还要看看背后译者给我们理的“思维脉络”,总的来说隔期给自己“洗洗脑”,也就花40来块钱,一个下午,而且又不长肉,但长见识,这样的过程还是不错的,三星

  • 1 Chenroan 2014-05-07 14:04:24

    从《发现利润区》到《利润模式》再到《需求》,关注点从宽泛的产业利润区转移到了精细的客户需求。情感共鸣、麻烦地图、背景因素、激发力、精进曲线、去平均化6项定义令人印象深刻。纵贯全书的试错法背后,看到了TALEB理论的影子。

  • 0 Typedef 2013-09-04 07:34:45

    做产品的人可以读读,能获得如何做产品的灵感。

  • 0 渣小支 2013-12-16 16:33:56

    翻译似乎没有提现出这本书的伟大

  • 0 听布鲁斯的bear 2014-03-18 08:17:52

    不断被抛砖的过程...

  • 0 W.elly 2016-02-14 17:05:27

    讲故事的style而不是分析商业模式的视角、不过很有感触。Zipcar的模式印象最深刻。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