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制度 短评

热门 最新
  • 2 雲生 2009-03-26 16:20:32

    終於把羅王以後,錢顧以前的缺環給挽上了一個結。其實我想說的是:很不錯。

  • 1 空空 2013-01-17 21:48:18

    关怀还是在当下~

  • 2 尚水堂 2014-05-31 22:31:43

    从制度分析探究现代学术机制建立的大作。。。

  • 0 薠蘅 2022-10-04 16:22:10 江苏

    以前翻过,是书抓取的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史料,中国现代史学学术的体制化过程是与中西世界观、知识论的冲突同步的,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学位)资格、代表作、社会舆论甚至学生的观感都有左右大学教师去留的可能,北大学生写文章批评系主任朱希祖,陈垣、余嘉锡都曾在填表时对学位资格一栏而心有戚戚,几乎所有大学历史系教师都感慨上课难,学生程度甚至不弱于老师,教学相长,良有以也。

  • 0 2024-03-03 21:01:15 陕西

    作者勾勒的现代史学在中国建立的轨迹:梁启超《新史学》、国史修纂、北京大学中国史学门及其更名史学系、史学中四部分类法被时间空间人群的学科分类法替代、客观学术标准的建立

  • 0 爱卢梭 2022-07-23 21:26:51

    有很多有意思的想法,可以跟今天的问题对照,叙述稍有点凌乱。

  • 0 既挽 2023-02-07 15:08:52 上海

    本书从学科制度形成的角度探讨了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学从模糊到具体,从附属到独立、专业的过程。新与旧之间的冲突与交融是贯穿近代中国始终的一条线索,在此过程中,近代的学术体系逐渐形成,历史学从经学、文学中分离,成为独立学科,整理国故运动则重塑了传统的知识结构,推动了史学的近代化。北伐以后,规划基础课程结构成为各大学历史系的主要工作,与此同时,史学研究方法与评价体系也进入标准化轨道,并在政府机构的推动下发展起来。在结论部分,作者援引了杨联升给胡适写的一封信,杨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体现了刘龙心对于当下历史学研究的关怀。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本书谈到了书评制度,大陆学界在此方面有很多缺失,另外,史学本身走向了专业化,很多研究内容与社会大众脱节。

  • 1 Null. 2023-02-28 21:16:09 上海

    本书与早些年陈以爱的大作,一论制度,一讲机构,在观点上适相辉映,史料功夫也都很扎实。但对比之下,刘氏此书头绪杂、表达绕,颇不易读,大概与所涉时空范围较广有关。

  • 0 蝸涎舎 2023-04-24 17:42:29 上海

    结合鲜活的个体史料,从制度层面(科举、学堂、重编国史运动、课程设置、学科准则、专家认定、学术环境)考察近代史学专业化进程,最后指向当下史学专业制度的问题。

  • 0 智术师 2021-11-11 19:32:40

    本书乃是由刘龙心在台湾政大的博士论文改写而成,中国近代学术史与史学史研究必读书目,内容极为精彩。在我看来,刘龙心的学术水准高于其师杜维运。

  • 0 江浸月 2020-12-09 14:37:47

    2020年上半年读得最有意思的几本书之一。虽然我们经常讲学术史有内在和外在两方面,但可能受限于学术史总往清学那边靠而稍轻现当代学术的因素,其实真正结合我们今天更加熟悉的“制度设计”、“组织建设”而确实是在做“学术史”的并没有很多,此书即为较有意义的一例。

  • 0 有椒 2020-04-27 22:56:40

    第一章是一个很精炼的研究综述,后面的内容,私以为前半部分更为精彩。在第二章中,作者抓住了“中西学科分类”与“体用”这一组矛盾,并在其张力中探讨近代中学的命运。(这对矛盾之所以成立,是由于西力迫使中学发生改变,而救亡的要求又令坚持“中体”的声音持续存在。)在“体”和“用”的纠结中,传统史学逐渐走向现代化。作者在全书中,以现代学科门类意义上的史学在中国经历的一个过程,即其从模糊产生到学科独立并专业化为对象,揭示了思想观念和制度设计对史学现代化的共同作用——前者来说,抓住“知识内涵”“学科特性”和学科的方法为观察的重心;就后者来说,简要分析到了政治权力的在文化上的渗透和争夺。第三、四章描述性较多,感觉价值更在于北大史学学科建置、整理国故运动和学科规训这几个切入点的选取之巧妙。

  • 0 曼联哈哈哈 2019-05-21 10:30:33

    头绪比较多。“中体西用”实际上为中学知识和西学知识划定了界限;传统知识体系在西学的参照下需要重组;重编国史运动;新式学堂的生源与师资;民间行为先于政府行为;在现代学科体制的发展过程中,史学与国学分离;史学在时间、空间和事类的分类下形成通史和通史(强调时代特色)、国别史和区域史、专题和专史的三大课程群组;史学的标准化技术程序(学术客观化过程);教师与学生的专业化(写作的学科规范);书评制度的缺失。书的后半部分读得很亲切,因为讨论老师和学生的部分有助于了解现在的学习生活为何是如此这般的。杨联陞写给胡适的那两封信值得反思。最后记一下,“制度的建立虽然往往是一切思想变革的最后一步,但它的出现却不一定代表变革的完成”。

  • 0 呼呼大睡吴大乖 2020-05-12 10:11:37

    内容又多又细,印象尤深者为中学永远为“体”,西学永远为“用”这一stereotype是如何消解的,以及一句话:“制度的设立只是思想变革的第一步,它的出现并不一定代表变革的完成”。

  • 0 RosierRosier 2019-07-15 12:37:36

    历史系的建立

  • 0 Marganis 2024-06-06 23:40:57 江苏

    补标。作为十几年前的博士论文,问题意识仍然是今天绝大多数近代史学史研究赶不上的。

  • 0 紫电清霜 2019-12-15 20:08:25

    写的满细的,很喜欢刘老师。

  • 0 AP 2024-01-07 17:03:31 上海

    写得很好,虽然说写制度有些枯燥,但是作者能透过这些枯燥规章和学人的言论得出一些挺深刻的东西,很佩服。第一章写致用概念的转换与松动导致中体西用思想的破坏和中西学之间的连接,这一部份的逻辑很缜密很细致,给我很大的启发。读完此书给我最大的经验就是,如何从常见的制度材料中分析制定者的想法(可以通过时人思想言论补充),从而宏观地看待制度变化所代表的时代变化趋势。

  • 0 渔火 2024-01-10 17:34:40 天津

    最近写开题又重新翻出来读了一次,算是近现代史学史领域难得的好作品。之所以想标记是因为当我第二次翻开这本书还是会被前言触动:「从枯燥无味的制度中,我看到了活跃于制度底层人群的活动与思考,也看到了曾经参与建构体制的人,最终不免也为制度所塑;制度不再是孤悬的条文,也不是乏味的规章,制度背后所显映的是人们对问题思考的路径以及对时代所做出的反想。随着历史还原的过程,个人经验不断地置入与抽离,慢慢发现到原来我所构筑、还原的不再只是一个世纪前的历史,更是自己十数年来的生命历程。」女性学人特有的细腻和省察,与君共勉。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