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短评

热门
  • 22 坐苍井观天空 2017-10-15 21:46:53

    复制。1.20世纪消费文化的背后就是复制,复制的结果就是每个人都一样。2.复制让每个人都变得一样。使用一样的产品,接受一样的信息,拥有一样的伦理态度。3.声音、文字、图像,几乎所有感官都有了复制的工具,除了大脑。这是二十世纪的技术。估摸着,二十一世纪,就是复制大脑了。4.信息繁殖的结果就是人的五官变累。5.语言复制,不加节制的滥用让语言变得廉价。

  • 11 wxl 2016-09-02 15:18:55

    戏剧是面对面的,电影是面对机器,演员没有反馈,只能虚假的表演。面对镜头的虚假演出。改变了人与人对话的形式。

  • 9 dfdyping 2011-08-20 21:35:54

    翻译的有些不爽。

  • 2 ly。 2010-03-04 15:48:03

    把摄影技术发明的意义讲的很透彻。

  • 2 马璐 2011-02-26 20:50:35

    - -..大概需要再修炼500年才能读懂

  • 1 小千秋 2020-04-23 15:17:15

    复制品始终缺少它的时间和空间的在场,它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自然也就不具有独特性;同时既然缺少了时间和空间的在场,那么也就无法定位它的本真性。本真性的整个领域都外在于技术,这一点仅凭技术的复制能力是无法达到的。——但这也仅仅针对部分手工复制品而言,当原作面临机械复制品时,情形就并非如此了。例如照相版影印的复制甚至更能捕捉到肉眼无法捕获的方面,不仅如此,它可以借助于特写的程序,例如放大和慢镜头捕捉到逃身于自然视线之外的影像。其次,技术复制的好处在于它能够把原作的摹本置于原作本身无法到达的地方。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当今时代,真正值得担忧的并不是艺术品原作本身,而是原作身上所蕴藉着的“本真性”,那种历史的证明才是被真正逼入绝境的东西。也就是说,机械复制时代凋萎的东西是艺术作品(原作)的灵晕。

  • 1 玛格丽特*年 2018-04-03 15:18:51

    以前误以为本雅明的观点是消极的,结果才发现,还挺积极的。至少说,他知道怎么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对技术的变革能客观的去看待,而不只是一味的批判。当然很多学者都可能有自己的政治立场,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 1 西草穿青 2010-09-16 12:05:10

    这些观点现在都被翻写写烂了……

  • 0 杨那人 2019-04-10 04:40:01

    八年前购于唯楚。

  • 3 一只呀。 2022-04-01 16:50:52

    面对法西斯将政治美学化的现象,共产主义的回应则是让艺术政治化。

  • 1 逃跑稀饭 2022-02-24 11:24:04

    俺看不懂😭😭😭

  • 3 dellizheng 2021-12-10 13:19:14

    我觉得本雅明最有趣的概念是艺术品的触觉特质,真的,他怎么琢磨出来的。

  • 0 Gdragon 2022-11-11 11:44:28 陕西

    原真性的丧失 但其实是一种从高雅艺术到大众文化的转变

  • 1 阿云 2022-11-15 13:05:32 上海

    读完了 乏味

  • 1 FairyCarrotte 2022-09-21 05:15:33 法国

    快点过一遍之后去读英文版试试…… (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内容问题 我真的看不懂啊啊啊啊啊

  • 1 单单 2022-04-24 03:23:41

    Aura是一种中心化吗,复制可以让知识更民主吗

  • 0 liane-lan 2023-06-29 02:53:58 广东

    丰富好读的小册子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