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脆弱性 短评

热门 最新
  • 25 Wenqian Li 2013-08-14 22:11:13

    读玛莎•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和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带给我极大的愉悦。古典时期的作品,作为后世思想的不竭动力和生动源泉,具有一种道不远人的切身性;而玛莎•纳斯鲍姆的解读,亦相当精彩。此作表明,处于神兽之间的人类,如植物般脆弱,他们能过一种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实乃幸运。

  • 21 丁萌 2009-11-12 18:35:02

    要不要做一个对诱惑毫无概念的好人?

  • 7 恐龙抗狼 2015-10-12 13:12:18

    费了很长时间终于读完第一遍,很多的注释都很有价值,很多具体篇章文本值得重新再读几遍。纳斯鲍姆的这本书相当篇幅在古典地注疏和阐释,但另一方面其全书的结构自有其套路和逻辑结构,善的脆弱性不断地展开,关系的脆弱性和协定的脆弱性之外应该还可以继续写下去吧

  • 8 卡列宁的微笑 2018-10-20 17:21:14

    想不到我居然有机会读这么优秀的一本书,帮我的思考指明了方向。感谢生命,也感谢研究生时光不曾辜负。不管古希腊材料多么变化多端,此书奠定了我研究古希腊悲剧和哲学的信念。

  • 4 sophie 2018-01-05 20:50:23

    已经数不清这是第几遍了。。。

  • 2 梁中和 2012-04-27 17:10:55

    随《斐德若》《尼各马可伦理学》一起读

  • 3 木心换酒 2017-03-13 14:33:32

    almost moved to tears

  • 3 海伦恩斯 2019-04-15 21:15:29

    “我们发现什么东西具有价值,本质上取决于我们需要什么,以及我们是如何受到限制的。离开了这样一个情景,我们就无法理解人类价值的善与美。”

  • 3 水刑物语 2021-01-15 14:42:12

    古典屈臣氏。

  • 1 Scipio 2011-03-07 22:52:06

    还好,不过现代社会善的脆弱已不再简单是偶然性

  • 1 年方十八发如雪 2014-08-02 19:21:16

    人本主义的善的视角,并非意味着普罗塔格拉式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而是要记住,人处于神与兽之间,其德性行动总是在不定的人世中开展。与命运的抗争使得人的德性愈发耀眼,可另一方面命运也能彻底摧毁我们对德性的承诺。

  • 2 愚人机场 2019-05-30 09:15:26

    纳斯鲍姆:“我并没有把悲剧发生的那部分伦理空间转让给无法缓和的必然性或命运,而是认为悲剧向其观众提出了挑战,要求他们积极地生活在一个充满道德挣扎的地方,在那个地方,某些情形下,美德有可能会战胜各种反复无常的不道德力量,而且,即便不是这样,美德仍然可以因其自身的缘故而闪闪发亮。”

  • 3 芳煙 2021-03-12 06:52:14

    在这部对话(《斐德若》)的结尾处,苏格拉底向幸运之神赫尔墨斯之子、癫狂的爱神潘祈祷,向这个荒野之地的其他神灵祈祷,祈求一个美丽的内心,祈求那个美丽的内心会热爱的一个美丽的外表。这个祈祷既表示了这部对话的发现,又表示了它的危险性:一方面是那些与激情而不是与“纯粹”的理智相联系的,神灵的正面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冲突持久的可能性,因为祈求灵魂和身体之间的爱并不是颂扬他们的同一性。 不得不承认,读到讲《斐德若》这篇的时候,我落泪了。

  • 2 旻旻 2020-05-11 23:40:46

    真的厚。从品达诗中依靠自然外界茁壮生长的植物说起,偶然事件和好生活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果不得不承认善是脆弱的,伦理思想应当如何处置灾难?纳斯鲍姆呈递出三种方案:悲剧式的、柏拉图式的、亚里士多德式的。悲剧承认的价值并不稳定,而正是这种脆弱性使得人的善弥足珍贵,即使存在制度、理性将运气排除也无法确保美德持久,如赫卡柏,敏锐的感知和情感反而才体现人性。而柏拉图则采取对象和活动皆恒定的沉思生活来保障美德的自足性,但《会饮》出现阿尔喀比亚德的声音,《斐德若》又试图承认激情自身的价值。亚里士多德则正视外界的影响,强调以对形势的切身体会为主的实践智慧而非某一普遍规则,对悲剧进行哲学思考而非排除在外,并最终努力实现了一种微妙而易被打破的平衡。这本书也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文学批评部分极佳,感觉没有浪费时间

  • 2 metaphysics 2017-02-03 15:51:11

    第十一卷写得好精彩!徐老师写的书,翻译的书读着让人吐脑子……

  • 0 柳隐 2012-10-15 19:46:42

    会饮和斐德若解得妙。虽然我不喜欢亚里士多德。。。

  • 0 月瘦十斤吳小暖 2012-07-09 10:41:24

    花了很长时间,终于读完了。整本书,注释就占了三分之一,不是为业余爱好者准备的书,要真正吃透绝对不容易。阅读前,最好把书中反复提到的篇章重温一遍。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