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控制术》的原文摘录
-
奥秘是这样的:要想真正的活着,也就是说,要想追求到令你满意的生活,就必须有一个适当的、切合实际的自我意象伴随一生。你应该发现自我能为你接受。你必须有一种健康的自尊、必需有一个你能信得过的、靠得住的自我,一个你不为之羞愧,能通过它自由展现自己而不必闪闪躲躲、遮遮掩掩的自我。。。 (查看原文)
-
自我意象会控制你能做那些事,不能做哪些事,哪些事对你来说很难,哪些很容易,甚至决定别人对你有何反应,其确定性和科学性,就像一根温度计控制你家的室内温度那样无可辩驳。
改变自我意象并不在于时间的早晚、年龄大小。你在任何时候都能开始一种全新的、不同的生活。 (查看原文)
-
快乐是一种心理习惯、一种精神态度,如果眼下学不会快乐、不能历练快乐之道,就永远不会经历快乐。快乐不能建立在解决某个外部问题上。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会出现并取而代之。人生就是由一连串问题组成的。如果你想永远快乐,就必须现在就快乐,而不是“因为什么”而快乐。 (查看原文)
-
让人苦恼的并不是发生的事本身,而是他们对所发生的事的主观看法。 (查看原文)
-
快乐不是挣来的东西,也不是应得的报酬。快乐不是道德问题,就像血液循环不是道德问题一样。快乐与血液循环二者都是健康生存的必要因素。快乐不过是“我们的思想处于愉悦时刻的一种心理状态”。 (查看原文)
-
运用理性思考的力量获得成功 (查看原文)
-
肉体形象的改观并不是改变个性的关键。人还有某种东西,多数情况下要受面部整形的影响,但个别情况也可能不受影响,在这种"别的东西"改观之后,这个人就随之改变了。相反,如果这些"别的东西"没有改观,即使他的身体和外表和从前截然不同、他仍然还是原来那个人。"个性的面孔"如果能得到改造,旧的感情伤疤能够消除,那么,即使不施行外部整形手术,本人也能改变。"自我意象",个人心理和精神的观念,是左右个性和行为的关键。 (查看原文)
-
自我意象不論變好還是變壞都不僅僅取決於智力或者思辨的知識,而取決於體驗。你在過去的創造性體驗可能自覺或不自覺的發展你的自我意象,你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改變自我。
一個孩子成長為健壯,快樂,適應生活的成年人,並不是因為有人教他去愛,而是因為他體驗到愛。我們現在的自信和穩定狀態,並不是我們動腦筋學習的結果,而是我們進行體驗的結果。 (查看原文)
-
成功與聲望的標誌無關而是指創造性的成就。"滿意地達到尋求的目標"。你自己內心的需要,靈感和才華激起的創造性追求對於你才是重要,因為你能按自己的意願發揮作用他才能帶來成功和快樂。 (查看原文)
-
大部分的自我信念,都是从我们过去的经验:成功、失败、屈辱、胜利以及他人对我们的反应——特别是童年早期的经历所形成的。由此,我们建造了“自我”(或一副自我的画像)。自我的一项观念或信念一旦绘进这幅画里,这种观念或信念就变成真的,我们不会去怀疑它的效用,反倒会秉着这个似真的观念或信念去行事。 (查看原文)
-
所有上述的矛盾,都可以用自我形象的发现来加以说明。自我形象是公分母——它是我们过去所有案例的决定因素,包括成功与失败。 (查看原文)
-
脸上缺陷经过整形之后,只有在自我形象也相对矫正过来的情况下,心理才会有戏剧性的转变。 (查看原文)
-
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想改变习惯、性格或某种生活方式似乎特别困难,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几乎一切图变的尝试可以说都始终指向自我的周边界限,而不是指向自我的中心。 (查看原文)
-
假设你正静静地坐在家中的书房里。突然,电话铃声响了。根据习惯和经验判断,这是一种信号或刺激源,你连想都没想,也没有对事态做出有意识的判断,便去接听电话。你从舒适的座椅上跳起来,向电话机奔去。这种外部刺激源具有“调动”你的效果。它改变了你的心理状态、你的心绪和动作。你一直在安静而轻松地做在那里看书。而现在,所有这一切都突然改变了,而改变这种状态的是你对环境中的外部刺激源做出的反应。
我想表明的观点如下:你不必非得接电话。你不必遵守外界刺激源的指令。你可以选择完全无视电话铃声的存在。如果愿意,你可以“拒绝响应外部信号”,从而继续安静、放松地坐在那里。
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这样一副心像,因为它对于你克服外部刺激源对你的干扰和影响有很大帮助。在想象中看着你静静地坐着,任凭电话铃响,无视它发出的信号,不为其指令所动。虽然你意识到电话响了应该接,但你就是不在乎,就是不听它的。此外,在脑海中要搞清这一点:外界信号本身对你并没有支配力量,更没有调动你的力量。只不过你过去听从它的话,响应它的信号惯了而已。只要希望,你就能形成一种“不做反应”的新习惯。
还要注意到,你不做出响应并不在于做什么、付出什么努力、抗争什么或者争取什么,而是什么也不做---从“做” 的状态中放松出来。你只用放松下来,无视信号,随它的“号召”去就是。
电话铃声是一个象征性的比喻,好比你习惯性地想施加控制的每一种外界刺激源。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