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19世纪的首都 短评

热门 最新
  • 53 Bolin 2014-04-18 10:15:50

    本雅明的东西写得实在是,怎么说呢,有点像风俗史。照这么写论文肯定是挂了,硕士博士都挂。但是用来搞文化研究,做文字绘是真好

  • 22 功夫熊猫小碗熊 2014-02-08 20:45:04

    如果我没有被翻译坑爹,这本书不如说是一份后革命时代巴黎的城市生活方式、流行品味、城市景观、阶级关系、流行文学和公共舆论的图像记录和文本解读,夹杂着淡淡的忧伤和忧虑。本氏眼中巴黎犹如戏台,上演着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光怪陆离的剧目:城市的日常悠闲与生活,建筑风格所暗含的技术要求与艺术审美的张力与融合,城市规划中隐含的政治目的,过往行人的表情、作风、衣着所体现的社会阶层,报纸专栏观点的传播与讨论,复古品味的流行,百货商店与橱窗陈列对消费者的刺激,以至妓女的生意方式等等,无不指向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高峰所产生的城市生活,其中蕴含的现代性对人身、经济和思维的控制与改造。选取波德莱尔为研究对象,是由于他将自己放逐于城市人群之外,文笔兼具恶魔式黑暗和弥赛亚光芒,似也可作为巴黎二重性的一种意象。

  • 18 袁长庚 2013-11-15 11:34:02

    与张旭东译《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在内容上完全相同,只是收录了拱廊街研究计划的两个不同年份的大纲,我是两本对照阅读,在文字处理上,刘译更有,但张译更多地保留了本雅明自身的语言风格

  • 30 海带岛 2019-02-24 18:54:34

    终于意识到,读书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读懂过这本书。我也从来没有读懂过《巴黎的忧郁》。他们更多的是作为知识存在于我的专业阅读书目里罢了。因为那时候,我从来没有和“城市”面对面过。我从来没有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而与之交往过,甚至我们之间的对抗也绝不是一个生物和一种景观的对抗,而必须是一个景观与更大的景观的对抗。我现在所能体感的城市生活情绪,已经被他以及他对波德莱尔的分析写尽了,他创造的那些人与城市之间的对比和隐喻,将我的体验分门别类放入了药盒。绝对不要迁徙到远离城市的某处,必须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去目睹属于我这类恋物者的崩溃。“就像一个命定在这个首都里日复一日受罪的人。”我们的墓碑就是人群。

  • 5 陆钓雪de飘飘 2017-11-26 19:35:16

    《忧郁与理想》——在《恶之花》第一部的这个标题里——法语中一个古老的外来词与一个新的外来词联结在一起对于波德莱尔,这两个概念彼此没有矛盾。他在忧郁中看到了理想的最新变形;理想在他看来似乎是忧郁的第一表达。在这样一个标题下,他把极端新奇的东西向读者展现为“极其古老的”东西,他把最活跃的形式赋予他的现代观。他的全部艺术理论的关键就是“现代美”;而对于他来说,现代性的证据似乎就在于这一点:它被打上了“有朝一日会成为古代性(古迹)”的宿命标记,它向一切目睹它的诞生的人显露了这一标记。在这里我们遇到了意外性的本质,而它对于波德莱尔来说是美的不可转让的品质。一如美杜萨的目光对于希腊人那样,现代性的面孔用它极其古老的目光电击着我们。

  • 3 Y △ M △ 2016-01-21 09:50:57

    本雅明才是意识流。

  • 2 mumudancing 2020-04-26 14:29:07

    以为是本雅明关于城市的评论,没想到针孔放在波德莱尔的诗歌词句上,探照出一个时代的面貌——原来文学评论可以写到这样广阔啊!

  • 1 amiello 2014-03-13 22:11:20

    永远在蓬勃诞生和永远在僵死为古典的现代性(现代人的症候不在于罗曼蒂克式的“一见钟情”,而在于感伤怀旧的“失却之恋”),以及乌合之众中的英雄(现代英雄只是英雄的扮演者)、钟爱妓女与死亡的巴黎闲逛者(flâneur)波德莱尔,这位可爱又可憎的古典的现代诗人……

  • 3 #Nani?monai 2014-03-12 16:51:49

    不能理解为什么说译得很好,感觉语言还是很不顺畅,一如刘先生其他译作的老毛病。不过还是会对本雅明感受到一种尊敬。我十分喜欢提纲的“蒙太奇”式研究风格,全书看来没有什么主线,直到1939年提纲才点出了一个主干。另外考察我心爱的波特莱尔的部分对着巴黎的忧郁效果真好……

  • 3 ZWT 2014-03-06 14:42:26

    1、文不对题,若早知通篇都在谈论拱廊和波德莱尔绝不会购买此书;2、语言晦涩,翻译腔,许多地方不知所云;3、左派的马哲艺术论,消化不良。

  • 3 鼠炼药 2016-01-31 02:05:23

    这本书我读了大概一周,唯一能评论的依然只有“译得不错”而已_(:з」∠)_

  • 4 亞歷山大裡亞 2019-01-07 11:42:58

    我还是更喜欢这个标题,显示出了在散文的时代,巴黎的游吟诗人、漫游者如何被打上现代性的烙印,从而让巴黎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成为美学、艺术与诗歌的世界之都,不是从自然中找寻伊甸园,它本身是艺术的人造天堂。本雅明发现了波德莱尔的诗歌对罗马的追寻,在这种追寻中出现了古代、历史时间的面影。波德莱尔是法国真正的浪漫主义者,它是与英德相区别的城市现代主义的发源,只有在波德莱尔的诗歌里,我们才能说在浪漫主义的遗产中如何诞生出了先锋派所依赖的审美现代性诸要素。

  • 0 boring monkey 2014-06-08 14:15:37

    自从知道了《启明》里那个说的不明觉厉的“新天使”的真相之后,就再也不敢随便瞎描摹本雅明形容的情景了...还好书里说的巴黎拱廊和波德莱尔的书都还算是自己看过...

  • 0 LI Boyan 2016-02-04 15:53:47

    一口气看完,说得深入浅出,引发很多思考。

  • 3 勺九 2020-01-01 20:05:14

    重读本雅明。拱廊研究关注人与环境的互动,闲逛者在巴黎街头的逗留。本雅明对奥斯曼巴黎改造计划的批判,对光晕的领悟,为后来人文主义的城市研究者提供重要借鉴。如其所言,进步是历史的幻境,时尚是虚假意识。本雅明说光晕在震惊中消散是人们进入现代生活所需付出的代价,技术使人们与经验(传统)疏离,在日益冷漠的关系中感受古典的衰落与现代性崛起。大城市中的互动依靠视觉,街道上行走的人群推来搡去却不动声色。而闲逛者-本雅明透过人群观察着这座城市,感受十九世纪以来人与环境异化带来的痛苦。ps:品味;新闻业;传播方式;唯物主义方法;技术复制危机……

  • 2 cosimoth 2015-06-18 23:32:49

    特地重读了库切内心活动的第四篇…然并卵…

  • 1 Pompano烤企!鹅 2019-01-31 18:42:48

    本雅明就是很不错

  • 0 Peter Cat 2014-08-28 21:07:30

    中间那篇波德莱尔长文暂时没读。

  • 2 亜空 2019-06-04 17:23:37

    也许本雅明写的是关于“目光”的挽歌?在新闻、人群以及居室内失去经验能力的人,将现代性的古老体验锻熔入目光所要克服的距离之中。波德莱尔的黄昏说出了这昏暗与辉煌:某个街头中央百转千回的可厌视线中诞生的最后一瞥之恋,只是假装“记忆脱离编年史得以完成”的幻象。

  • 1 真猪奶茶 2015-11-17 13:53:06

    竟然一天就读完了。但本雅明终究勤奋,不是你想学,想学就能学。有点小聪明就想高屋筑瓴的,没有地基不要以为别人都瞎(以及不由感叹很多文化研究至今还在吃冷饭,也是应该羞愧的吧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