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副标题: 喧嚣时代的独特声音
原作名: Violence and civilization: specific voices in the noisy times
译者: 王晓娜
出版年: 2013-6
页数: 288
定价: 36.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0441950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收录了国际知名作者汉娜·阿伦特等人的16篇文章。书中内容,涵盖面很广。在政治与社会方面:如以塞亚·伯林的《爱因斯坦和以色列》,W.H.奥登的《偏头疼》,加布里埃尔·安南的《马勒的重现》,以及汉娜·阿伦特的《关于暴力的思考》。这本文选中还有其他一些文章,分别出自约瑟夫·布罗茨基、布鲁斯·查特温以及安德列·萨哈罗夫。这些文章在知识界和思想界都曾引起了极大的影响。在文学与艺术方面收录了诸如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以及琼·迪迪安的《在萨尔瓦多》。罗伯特·洛威尔的《两个诗人》,斯特拉文斯基的《生命之泉》以及罗伯特·休斯的《安迪·沃荷的崛起》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最后,世界著名漫画家大卫·列文的肖像漫画,为本书增添了极大的阅读乐趣。
暴力与文明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汉娜·阿伦特:犹太裔美国思想家。原籍德国,1928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33 年纳粹在德国掌权后流亡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移居美国,曾长期在纽约社会研究学院任教,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致力于抢救纳粹极权主义压迫下散失的犹太人著作,尤其是瓦尔特·本雅明的作品。阿伦特于 1975年去世,死后声誉日隆,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犹太思想家。她的著作主要有《极权主义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人类的状况》(The Human Condition),《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Eichmann in Jerusalem)以及《论暴力》(On Violence)。
目录 · · · · · ·
斯特拉文斯基 生命之泉——关于贝多芬的一次访谈
安德列·萨哈罗夫 我为什么不屈服于权力
苏珊·桑塔格 论摄影
以塞亚·伯林 爱因斯坦和以色列
罗伯特·休斯 安迪·沃荷的崛起
· · · · · · (更多)
斯特拉文斯基 生命之泉——关于贝多芬的一次访谈
安德列·萨哈罗夫 我为什么不屈服于权力
苏珊·桑塔格 论摄影
以塞亚·伯林 爱因斯坦和以色列
罗伯特·休斯 安迪·沃荷的崛起
加布里埃尔·安南 来自柏林的女孩
布鲁斯·查特温 一个战时的审美主义者
Thich Nhat Hanh 一个僧侣诗人在越南
彼埃尔·布莱兹 马勒的重现
伊丽莎白·哈德维克! 瓦兹事件之后
琼·迪迪安 在萨尔瓦多
W.H.奥登 偏头痛
约瑟夫·布罗茨基 娜杰日达·曼德尔施塔姆
罗伯特·洛威尔 两个诗人
戈尔·维达 热爱飞翔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无论是作为一个作家,还是作为一个人,她都是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和安娜·阿赫玛托娃这两个诗人共同创造出来的,她的命运与这两个人不可逆转地连结在一起。……能将夫妻感情和与阿赫玛托娃的友情牢牢巩固,靠的是惊人的记忆力——她把无法记在纸上的两位诗人的诗歌都熟记在了心里。 她越来越喜欢自己背诵的这些东西。如果有什么能够代替爱,那就是记忆。记住,也就意味着再现当初的亲密无间。这些诗人的诗句逐渐成为她的精神,与她融为一体。……她的文字所体现的那种清晰和坚定在反映了她内心性格的同时,也说明她不可避免地受到那些塑造了她内心诗歌风格的影响。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风格上,她的书都只不过是对诗歌这一伟大的语言运用形式的补充。她通过背诵丈夫的作品,使诗歌成了自己的血肉。 这里借用了W·H·奥登的一个说法,伟大的诗篇使他“伤心”,因此她创作了散文。……这些书阐明了民族的意识,至少是能够读到这本书的那部分人的意识。 曼德尔施塔姆夫人的这两卷著作,确实可以被看作是对她所处时代和该时代的文学进行的一次审判;由于正是这一时代构筑了所谓的“尘世的天堂”,因此执行一次审判便更有道理。 现实,就其本身而言,毫无价值,是洞察力赋予了它意义。 她的回忆录不仅仅是审判她那一时代的证词,更是在良知和文化修养的指引下产生的对历史的看法。在良知和文化光芒的照耀下,历史皱缩变形了,人们也意识到了自己面临的选择:要么探索这光芒之源,要么违心地犯下人类史上的罪行。 她本无意变得如此辉煌,她甚至想也没想过要拿国家体制算账。对她来说,这是一件私人事情,一件有关她的性情、她的个性和塑造这一个性的那些因素的事情。 是的,她几乎和她的每一个俄国同龄人一样,太了解那列驶向未来的火车是怎么回事了:它根本没有向前,而是停靠在集中营和毒气室旁。她很幸运,没赶上这趟火车;我们也很幸运,因为她把这列火车的路线告诉了我们。 我最后一次见到她是在1972年5月...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31页 -
马勒的作品似乎总是在多愁善感和尖酸刻薄之间、在怀旧和批判之间摇摆不定,这可能也是它们常常给人某种不舒适感的原因之一。实际上这其中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矛盾:它就像一个钟摆,像一个三棱镜,随着光线变化,某种看起来是陈腐和多余的音乐思想,在另一个角度却变成了不可缺少的新概念。……开始的时候,马勒的音乐听起来就像一些舒适的陈词滥调式的感伤的吟唱,完全像一幅印在邮票上的过去的风景画。 马勒对今天人们的迷惑力毫无疑问在于他的音乐描述了一个时代行将结束的意象,这是一个充满催眠般魔力的景象——一个时代必须死去,以便另一个时代在它的灰烬中复生。马勒仿佛在吟唱一首讲述凤凰涅磐传说的诗歌。 当思想朝着更深层次的创造探究时,它并不需要太多的外部附属物。创造性的思想应该尽量避免依赖表面的丰富素材,这样才可能获得最深刻的创造。在那样的时刻,作品的表达方法是完全不重要的。受到完美的控制的声音不仅显得谦逊,同时还赋予了作品最不同寻常的特性,那就是虚无。但音乐被用来表现沉思的时候尤其是如此,它就像是一个现实世界之外的声音在和自我进行着交流。……但是马勒的作品是否过于重视表现手法而对思想关注得不够呢?……没有人能够否认马勒的高超手法和技艺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暴力与文明"的人也喜欢 · · · · · ·
暴力与文明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读书笔记之《纽约书评选集》

现在不是战时,却是破碎之时

告别集体阅读 丁国强


不仅仅是一个战时审美主义者

不知道翻译得怎么样?
> 更多书评 15篇
论坛 · · · · · ·
这本书和《一个战时的审美主义者》难道不是同一本书? | 来自京奈 | 2016-03-02 20:59:50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新世界出版社 (2004)8.2分 291人读过
-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1993)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8.2分 11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国内德语文学与哲学译介(2011 - 2013) (Rottwitz)
- 汉娜·阿伦特在华语学界 ([已注销])
- 2013周而复始 (都归尘土)
- 暴力:呈现、反思与解毒 (🦉的瓦涅密)
- 2013年买的书 (timeregister)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1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暴力与文明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框景 2015-09-15 09:22:45
苏珊的《论摄影》以及汉娜的《关于暴力的思考》都挺好,尤其“最新的一种也是最可怕的一种政治制度—官僚制度”以及“某些一党专政的东方国家…”简直触目惊心,连外国友人都意识到我们的生存环境多么恶劣了。就是翻译比较烂。
0 有用 司马眼 2016-12-01 00:16:05
文章很好,翻译太差
1 有用 建速须佐之男命 2019-03-02 21:05:05
翻译者6级过了没···
0 有用 已注销 2018-08-03 21:34:23
在里面捡到几篇写得不错的评论,不亏。
1 有用 成富贵 2017-11-17 16:02:15
在未来认知框架中,我们被“大数据化”,局限于个人偏好,所有app推送定位于“精准的销售策略”,同时思维方式更为趋同,成为被动的观点接收者,随时被舆论与热门话题引导,陷入狂热的群氓运动中,无头无脑。作为《纽约书评》文章结集,本书的意义在于其跨学科性和文本间性,从核物理、摄影、作曲、文化研究、诗歌、佛学等多个领域的领军人物的角度,来探讨普适价值观,是“观点的自由市场”,从而免于个人认知局限的偏狭之见。... 在未来认知框架中,我们被“大数据化”,局限于个人偏好,所有app推送定位于“精准的销售策略”,同时思维方式更为趋同,成为被动的观点接收者,随时被舆论与热门话题引导,陷入狂热的群氓运动中,无头无脑。作为《纽约书评》文章结集,本书的意义在于其跨学科性和文本间性,从核物理、摄影、作曲、文化研究、诗歌、佛学等多个领域的领军人物的角度,来探讨普适价值观,是“观点的自由市场”,从而免于个人认知局限的偏狭之见。一个人要有信仰,是“持不同政见者”,但首先必须尊重人的人性,可惜本末倒置的人太多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