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柏林》於1951年首度被改編為百老匯舞台劇《我是照相機》(I Am a Camera),接著1955年被改編為同名電影。但更為轟動的是1966年根據同書改編,並獲得東尼獎的音樂劇《酒店》(Cabaret)。1972年知名導演鮑伯.佛西重新融合音樂劇及小說菁華,拍成電影版《酒店》,並找來麗莎.明妮莉扮演全片重心莎莉.鮑爾斯,塑造出影史最令人難忘的女性角色之一。隔年在奧斯卡獎與《教父》同台競技,獲最佳導演與最佳女主角等八項大獎,攜手與《教父》成為影史經典。
出生於英國西北的切希爾。曾就讀劍橋大學,但中途輟學。也曾短暫於倫敦國王學院研習醫學,但1929年決定隨詩人好友奧登(W. H. Auden)前往柏林,在當地待了四年,正好見證納粹在德國的興起。離開德國後曾旅居歐洲各地,包括葡萄牙、荷蘭、比利時、丹麥。於1939年來到美國加州,二次大戰也隨即爆發,餘生即定居於此。
出生於英國西北的切希爾。曾就讀劍橋大學,但中途輟學。也曾短暫於倫敦國王學院研習醫學,但1929年決定隨詩人好友奧登(W. H. Auden)前往柏林,在當地待了四年,正好見證納粹在德國的興起。離開德國後曾旅居歐洲各地,包括葡萄牙、荷蘭、比利時、丹麥。於1939年來到美國加州,二次大戰也隨即爆發,餘生即定居於此。
伊薛伍德的作品以自傳色彩濃厚著稱,甚至不避諱直接以作者本名作為書中敘述者的姓名,但也曾謂書中的伊薛伍德未必就等同於現實中的伊薛伍德。其餘代表作品包括《柏林最後列車》(Mr. Norris Changes Trains又名The Last of Mr. Norris)、《單身》(新經典文化)、《All the Conspirators》、《Prater Violet》、《Down There on a Visit》、《A Meeting by the River》、《The World in the Evening》。
'My landlady wouldn't turn you out.'
Sally smiled vaguely, screwing up her nose:' How do you like the coffee, Chris darling.'
'I prefer it to Fritz's,' I said evasively.
Sally laughed:' Isn't Fritz marvellous? I adore him.I adore the way he says,"'I gave a dame."'
"'Hell, I gave a dame."' I tried to imitate Fritz. We both laughed. Sally lit another cigarette: she smoked the whole time. I notice how old her hands looked in the lamplight. They were nervous, veined and very thin - the hands of a middle-aged woman. The green finger-nails seemed not to belong to them at all; to have settled on them by chance - like hard, bright, ugly little beetles. (查看原文)
When I first went to China, it seemed to me that I was at home there,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Perhaps, when I die, my spirit will be wafted to Peking. (查看原文)
本人也不是什么翻译界的人士,只是很喜欢Chris。第一次看此书时是喜欢得不得了,知晓孙法理是翻译大家之后也是万分放心,可没想到此次回看,兴致勃勃地翻开第一页想看主角自称自己是照相机的名句时,却发现与原文的极大偏差。 原文:I am a camera with its shutter open, quit...
(展开)
Christopher Isherwood W. H. Auden 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1904—1986) 英裔美国作家。一九二九年随好友诗人奥登(W. H. Auden)前往柏林,在当地待了四年,恰好见证了纳粹在德国的兴起。 别了,柏林 [美] 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39 ...
(展开)
0 有用 Orange 2022-03-12 23:38:33
#2022重讀# 不帶感情色彩、如同「照相機」般的描寫。初讀是9年前,我已經幾乎不記得劇情和當初喜愛這本書的原因,可能是覺得筆法很特別吧,但我現在重讀覺得有點太冷漠了(笑),當然還是值得打五星的…
0 有用 KUMO 2017-04-03 00:29:38
好像每個人都快樂但是最後也都不快樂,可是卻沒有留給我們選擇的餘地,「我必須一直向前。」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功力非常深厚,描繪了一個沈悶、陰鬱的柏林。《藍道爾》一章最讓人感傷,不知道伯恩哈德先生去世後有沒有跟自己心願一樣靈魂飄過華沙去到北京。
0 有用 颢 2018-01-02 20:55:00
#2017阅读记录#这本看了好几天,基本就是在柏林纳粹兴起前夕遇到的各色人等与生活。只能说感慨,里面的好多人现在也生活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