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大轉換》的原文摘录

  • 「然而如同前面说过的那样,自然所创造的事物都是旋涡状的,与人类头脑里的思想有着根本上的不同。藏族人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他们看来,人在地表上建造建筑,应该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虽然大地之下运作着旋涡式的“自然的秩序”,但人类却在地表之上堆砌立方体,加上屋顶,一层、两层、三层地盖起建筑物来,而这些建筑都是线性的。 按藏族人的说法,大地之下盘亘着龙蛇,它会一直盘旋着做螺旋运动,若是在这之上建造基于线性思想设计的建筑物的话,地下的龙蛇就会震怒,所以必须要举行安抚仪式,于是每到要大兴土木的时候,所举行的仪式极其复杂」 (查看原文)
    琉璃院蓝 4赞 2022-01-28 05:37:24
    —— 引自章节:1与中泽新一思考“伊东丰雄的建筑”
  • 我发现东京这个城市的基本构造,不是由人类脑海里想出来的事物或者人类的计划与设计决定的事物,而是遵循着其他的原理。我渐渐确信是人类外部的事物,处于人类思想之外的外源性因素,决定着城市的基本构造。 那么进一步想想“ 是谁或者是什么决定了这一切”,就会发现是处于人类规划之外的自然决定的。自然的法则渗透在人类的造物之中,这令我深切感到,在最根本上决定一切的仍旧是大自然。 (查看原文)
    竹嬾 1回复 1赞 2015-05-06 12:19:54
    —— 引自第32页
  • 自然之物的本质是非线性、不可互换的。量子力学的世界就是如此,世界是不可互换的,这样的世界必然产生漩涡。但人脑之中产生的思想这种抽象结构和漩涡是完全不同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呢?或许原因在于“语言”。人类的语言是一种线性的事物,人类试图将自己内心所想的感情与其他许多东西融合在一起,先形成复杂的混合体,再用语言传达给对方。但是人脑在进行上述变换的过程之中,必须按照语法把语言排列出来,既要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方式的规则又是既定的,如果突破语言框架的话——突破得好那就成了是个。要是程度再严重一点,就变成了纯粹的感情碰撞。 (查看原文)
    波牛 2014-10-16 21:02:02
    —— 引自第56页
  • 表面上看起来,东京的经济在发展,建筑物一片片拔地而起,地表被加以改造,不断地向一个平整的城市变化。可是不论人们把地表铺得多么平,真正支配大地的力量却不是出现在表面上的事物。 (查看原文)
    波牛 2014-10-16 21:07:37
    —— 引自第32页
  • 哲学概念实际上并不是一种逻辑论述。逻辑概念的形成是首先自己脑海里先了解世界是怎样的,形成那么一个一项,然后再像雕刻雕塑一样,一点点地试着把形象雕琢出来。最后再将这个形象转化为语言来叙述。 (查看原文)
    波牛 2014-10-16 21:11:26
    —— 引自第133页
  • 群众之家 (查看原文)
    llllllljt 2017-09-22 14:21:28
    —— 引自第28页
  • 群众之森岐阜 媒体中心 (查看原文)
    llllllljt 2017-09-22 14:21:28
    —— 引自第28页
  • 建筑师是协调者 (查看原文)
    llllllljt 2017-09-22 14:21:28
    —— 引自第28页
  • 的确,可能有人会持反对意见,说日本的传统住宅不冷吗?住起来不是很不方便吗?但恰恰是在这些方面,只需运用高新科技精心加以改良就可以了。我觉得倒是住在现代式的住宅里,人们失去的更多,这一点也是我在受灾地的切身感受。 (查看原文)
    x柠檬只是好闻 2022-10-20 18:03:5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地域与公共性的大转型
  • 跟临时住宅的住户们聊天,常听到“要是有檐廊的话就能跟人下将棋了”,或者“原来的檐廊底下可以堆放柴火,多好啊”之类的话,全都是些关于过去的日本木式住宅具备的中间区域的话题。面对这些人,我实在无法说出“现代式的四方盒子型建筑更好一些”之类的话。所以我才把群众之家建成了过去的小平房的人字形屋顶。虽然有好多人说“这不像伊东老师的风格啊”,但听到居民们的心声之后,我心里只有这一种想法,觉得只能这么做。 (查看原文)
    x柠檬只是好闻 2022-10-20 18:03:5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地域与公共性的大转型
  • 建筑这种东西,无论如何总是会带有“反自然”的一面,建筑本来就是人类在脑海里想象、设计和构造出来的东西,然而我感觉伊东老师在通过这样的方式设计建筑的同时,却能将人类外部的世界包含其中。我对伊东老师的印象是,他将生物进化和地形演化的原理引入了建筑之中,让建筑包含了非设计、非计算的元素。 (查看原文)
    x柠檬只是好闻 2022-10-20 18:03:5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地域与公共性的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