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三卷本)的笔记(39)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丁小龙 (未来心不可得。)

    铜镜之所以铸有如此的铭文,用镜作镜的人之所以相信这铭文有如谶文的应验,是因为铜镜的铜被认为是金精,而镜子的明澈又有特别的深秘意味,据学者的研究,古代中国人对铜镜怀有神秘感,从先秦以来就有,看把镜子当做这个世界的支配者,作为帝王权力的象征而神秘化、神灵化,则从西汉末年谶纬大盛时就已经十分普遍,特别是铜镜是仿照天象而作的,因此它仿佛是天的象征,它的周边所常有的天干、地支名称以及四神、八卦、二十八宿...

    2023-06-14 16:43:03   4人喜欢

  • 丁小龙 (未来心不可得。)

    从僧肇《不真空论》的“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到马祖及其门下的“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般若思想中不断瓦解执着的“空”终于与中国文人士大夫心中最向往的老庄的“自然”交汇,真正成了指导人生态度的一般性原则,禅宗也终于经由“屈曲直”的历程实现了“般若的生活化”。 应当指出,佛教是一个以拯救人类灵魂为宗旨的宗教,它所要关心的不仅仅是形而上学层面的哲学问题,也不仅仅是法律制度层面的社会问题,也不仅仅是衣...

    2023-06-30 16:12:00   3人喜欢

  • 松亭君 (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

    大凡主流知识与思想已经在全力的支持下成了垄断性的政治意识形态,作为考试的内容、升迁的依据,并与个人的利益直接发生关系时,这种知识与思想会很快成为一些教条,并很快的简约化成为一种供人复述与背诵的内容。同时,传递与复制这种僵硬而且教条的知识和思想的简约化文本,也会很快随着教育、考试与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大量被传抄背诵。

    2019-06-28 13:12:21   3人喜欢

  • 鱼某人

    “仪式其实是一套象征。有的人类学家认为,象征的意义之重要,几乎可以与生命的出现相比。有了象征,各种各样的现象就可以通过少量象征表达传递,而过去的、未来的、真实的、虚幻的、遥远的、附近的事物和现象,情感和意志,就会在同一时空中呈现,而且象征一旦真的被人们所习惯和接受,那么它就起了一种清理秩序,使世界从(自在中的)无序走向(思想中的)有序的作用。而仪式正式靠一套象征来进行和完成的。尽管象征本来是一...

    2024-03-13 20:05:27   2人喜欢

  • 丁小龙 (未来心不可得。)

    人类学上曾经有所谓的大传统(great tradition)与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这是Robert Redfield在《农民社会与文化》中使用过的术语,他自己说,这两个传统还可以被称为“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民间文化和正统文化,通俗文化与学者文化,除此之外,还可以称之为‘科层文化(hierarchic)和世俗文化(lay culture)。 但是,当这两个概念挪用到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时,我们就要有些界定和修改,在分析中国思想时,“大传统”并...

    2023-06-10 14:34:32   2人喜欢

  • 丁小龙 (未来心不可得。)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和脉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会剧变、思想剧变的时代中,老子一系道者其实也在寻求一种秩序,且不过他们在寻求秩序时,依据的是史官更熟稔的宇宙秩序即天道”及更易理想化的古代世界“上古”,他们把“天道”推衍到世道与人道,更因为对“无序”的激愤而以“上古”对抗“当下”,还由于对社会理性、文化的失望和恐惧而注意到了个体生命的价值,他们希望人类回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维持人...

    2023-06-09 16:27:49   2人喜欢

  • 小引——思想史的写作 真正绵延至今且影响人们生活的两样东西:几千年来不断增长的知识和技术;反复思索的问题以及由此形成的观念。 思想史与哲学史之比较 一、哲学史 1.哲学史撰述之历史 1916年谢无量《中国哲学史》,其叙述并不具备范式意义→1919年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至今仍有意义和启发,“范式”意义要大于“说明”意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风行一时→1960年代任继愈《中国哲学史》,意识形态较浓,语言明白易懂...

    2019-09-07 12:23:50   2人喜欢

  • 尘与土

    提到《后汉书·西域传》公元166年记载罗马安敦王遣使者到达汉朝,说此安敦即是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那也就是《沉思录》的作者了,布朗校园里有他骑马的雕像)。然而,虽然166年是奥略留在位,派遣使者的我觉得也很可能是去世没几年的上一个罗马皇帝Antoninus Pius。

    2025-06-27 13:28:32   1人喜欢

  • 丁小龙 (未来心不可得。)

    唯识学说把人的心灵状况分成三种,一是遍计所执性,即固执于意识自体和现象客体的真实性,对所有事物现象普遍执实有与分别的观念,即以为所有事物与现象都各有实在本性,并且各有分别,这是最荒谬的;二是依他起自性,即意识到一切众相是由于“众缘所引心,心所虚妄变现”而来,于是相信幻化不实,似有非有,但这种否定现象而确认心灵的体悟并不彻底,因为“心”也是“藏识”有漏而生;三是圆成实自性,即意识到一切现象既无“...

    2023-06-28 15:46:11   1人喜欢

  • 丁小龙 (未来心不可得。)

    再接下去,既然普遍而永恒地存在于所有一切中的本原,以及人们能够理解这种本原的悟性就是佛性,那么,能否成佛的差别就不在于人是否一阐提,在于心灵的“惑”与“不惑”,僧肇说过一段话,“有也无也,心之影响也,言也象也,影响之所攀缘也”,换句话说,那些常与无常、空与不空、苦与乐、生与死,其实都是心灵的“作用”与“影响”,因此所谓“涅槃”,就是洞穿一切象,不为虚幻的现实缠绕,不在时间中反复,没有去没有来,...

    2023-06-24 14:54:17   1人喜欢

<前页 1 2 3 4 后页>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中国思想史(三卷本)

>中国思想史(三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