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作人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十月文化
出版年: 2013-8
页数: 160
定价: 20
装帧: 平装
丛书: 周作人自编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ISBN: 9787530213216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十月文化
出版年: 2013-8
页数: 160
定价: 20
装帧: 平装
丛书: 周作人自编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ISBN: 9787530213216
内容简介 · · · · · ·
周作人,鲁迅二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最了解鲁迅的人之一。
《鲁迅的青年时代》为鲁迅去世二十周年时,知堂应报刊之邀所写纪念文字的结集,是继《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之后又一种关于鲁迅的著作。其在前者的基础上,补充了新的事实,且更为系统地介绍了鲁迅早年生活情状、学问兴趣所在、思想形成根基等。有别于当时诸多片面化、概念化的神化鲁迅之作,知堂尤为强调的是鲁迅作为“人”的一面,如《鲁迅的笑》《鲁迅与弟兄》各篇,让我们看到了“横眉怒目”而外“和蔼可亲”的鲁迅。
鲁迅的青年时代的创作者 · · · · · ·
-
周作人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周作人(1885-1967),现代作家、翻译家,原名櫆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绶,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等。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留学日本,与兄树人(鲁迅)一起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五四时期任教北京大学,在《新青年》《语丝》《新潮》等多种刊物上发表文章,论文《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诗《小河》等均为新文学运动振聋发聩之作。首倡美文,《喝茶》《北京的茶食》等创立了中国美文的典范。在外国文学艺术的翻译介绍方面,尤其钟情希腊日本文学,贡献巨大。著有自编集《艺术与生活》《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等三十多种,译有《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等。
目录 · · · · · ·
序言
鲁迅的青年时代
鲁迅的国学与西学
鲁迅与中学知识
鲁迅的文学修养
鲁迅读古书
鲁迅与歌谣
鲁迅与清末文坛
鲁迅与范爱农
鲁迅与弟兄
鲁迅与闰土
鲁迅在南京学堂
鲁迅的笑
附 回忆伯父鲁迅
阿Q 正传里的萝卜
附录一 关于阿Q 正传
附录二 关于鲁迅
附录三 关于鲁迅之二
· · · · · · (收起)
鲁迅的青年时代
鲁迅的国学与西学
鲁迅与中学知识
鲁迅的文学修养
鲁迅读古书
鲁迅与歌谣
鲁迅与清末文坛
鲁迅与范爱农
鲁迅与弟兄
鲁迅与闰土
鲁迅在南京学堂
鲁迅的笑
附 回忆伯父鲁迅
阿Q 正传里的萝卜
附录一 关于阿Q 正传
附录二 关于鲁迅
附录三 关于鲁迅之二
· · · · · · (收起)
喜欢读"鲁迅的青年时代"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鲁迅的青年时代"的人也喜欢 · · · · · ·
鲁迅的青年时代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知道鲁迅,进而理解鲁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鲁迅的青年时代》一篇最好,真诚感人。其余篇目不知怎的,不过是在此基础上重复、增减一些往事,竟也合在一块编了一本书。 只谈这篇。 周作人从鲁迅改名与使用别号说起,讲他儿时接受过的文化启蒙,包括在皇甫庄影写绣像,买古版石印的新书来读,在三味书屋学经,后因家道中... (展开)> 更多书评 6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8.0分 279人读过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7.2分 49人读过
-
岳麓书社 (2020)8.0分 28人读过
-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20)暂无评分 1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人丑就该多读书(Ⅳ) (湖山雨谷)
- 鲁迅研究 (X)
- 自用2013 续3 (cruyff)
- 周作人自编集 (铸剑非攻)
- 2013买书总结下 (村里种树)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鲁迅的青年时代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白鹇 2017-08-17 10:09:56
丸善书店史料若干条。
0 有用 dajun 2016-06-30 10:51:14
语言中有些干枯、生硬的痕迹,细看写作时间,才有些明白。
0 有用 小海君斯国义 2014-07-15 22:10:48
鲁迅的青年时代也是苦读啊。
5 有用 麦克默多的浮冰 2018-11-23 18:21:52
基本是白描,“以事实为主,不杂议论。”对鲁迅青年时代理得比较清晰,其实有第一篇就够了,后半部分是散落在各种杂志上的文字,内容比较杂也多有重复。重要的意义是看(五十年代的)周作人眼中(愿意呈现出来的)的鲁迅。太客气,疏离感。祖父不说“我们的祖父”而是“鲁迅的祖父”,父亲也不讲“我们的父亲”,而讲“伯宜公”。毕竟鲁迅那时候,已经不属于周家了。周作人又是戴罪立功之身,不敢多讲话还是不愿多讲话,两方面因素... 基本是白描,“以事实为主,不杂议论。”对鲁迅青年时代理得比较清晰,其实有第一篇就够了,后半部分是散落在各种杂志上的文字,内容比较杂也多有重复。重要的意义是看(五十年代的)周作人眼中(愿意呈现出来的)的鲁迅。太客气,疏离感。祖父不说“我们的祖父”而是“鲁迅的祖父”,父亲也不讲“我们的父亲”,而讲“伯宜公”。毕竟鲁迅那时候,已经不属于周家了。周作人又是戴罪立功之身,不敢多讲话还是不愿多讲话,两方面因素应该都占了。鲁迅不属于周作人,还要早个几十年。周作人却只能是“鲁迅的弟弟”。 (展开)
0 有用 斯本 2015-09-29 19:53:33
由发表在不同报刊上的文章集编而成,不免有很多重复。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了解也无法再多。对于了解鲁迅的青年时代有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