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斯蒂芬·R·麦金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袁世凯在北京与天津1901-1908
原作名: Power and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Yuan Shi-kai in Beijing and Tianjin, 1901-1908
译者: 牛秋实 / 于英红
出版年: 2013-4-1
页数: 266
定价: 30.00
装帧: 平装
丛书: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
ISBN: 9787201077970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袁世凯在北京与天津1901-1908
原作名: Power and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Yuan Shi-kai in Beijing and Tianjin, 1901-1908
译者: 牛秋实 / 于英红
出版年: 2013-4-1
页数: 266
定价: 30.00
装帧: 平装
丛书: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
ISBN: 978720107797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清季政制、政局、人物与思想 (托蒂)
- 清史编译丛刊 (疯行)
- 同光遺事 (炎仌)
- 中国乡村中的小农与革命 (nickeyue)
- 图书馆待借 (猫不许)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76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华帝国晚期的权力与政治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启风 2014-11-05 10:11:57
书中所说是有道理的,北洋军军饷来自朝廷,而非直隶地方;军官相当一部分是留日生,甚至华南的军官学堂。所以北洋军很难说是袁世凯的私人军队,其整体忠诚度有限。
0 有用 隐清 2021-03-19 17:29:32
比较干巴巴的,结论也不够精辟,对袁在“现代化”方面所起的作用深表怀疑
0 有用 Grit 2017-04-01 21:24:11
从多个层面攫取权力并在各个势力之间位置平衡,这似乎是袁世凯的上升之道。平衡一旦失控就骤然崩塌。
1 有用 豆友 2016-02-14 15:43:02
本书观点:新军和出色的外交能力是北京对袁的倚重之处。积极参与改革警察、经济、教育则是士绅阶级对袁的呼应,这些加强了他作为北京和下层以及列强之前的权力链接点。北京对新军财政及行政任命的控制使袁并没有成为新式军阀。改革的主要获益者是士绅,普通百姓依然是改革的买单者而非获益者。这时士绅阶级得以强化自身。袁的经济改革思路压抑了普通商人的积极性,代之而起的是官僚买办。北京实用主义的需求和大臣们淡薄的意识形态... 本书观点:新军和出色的外交能力是北京对袁的倚重之处。积极参与改革警察、经济、教育则是士绅阶级对袁的呼应,这些加强了他作为北京和下层以及列强之前的权力链接点。北京对新军财政及行政任命的控制使袁并没有成为新式军阀。改革的主要获益者是士绅,普通百姓依然是改革的买单者而非获益者。这时士绅阶级得以强化自身。袁的经济改革思路压抑了普通商人的积极性,代之而起的是官僚买办。北京实用主义的需求和大臣们淡薄的意识形态是袁在权力斗争中大起大落的部分原因。袁强烈的阶级意识和对中央集权制的追求是他最终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大概这几点。 (展开)
0 有用 凯尔特薄暮 2014-03-23 18:08:26
翻了个开头,结尾,论述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