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东瀛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是我心中最理想的文学研究法——对原初文本呈现的美感有着纯粹的偏执。著名的《终南山的变容》一篇以单纯的文学意象缀连起先秦至中唐之间“山与人”关系的动态认知,无比巧妙的切入点;韩愈、白居易两章以盛唐诗的融炼和中唐诗的铺描进行同一诗题的精确比对,得出的中唐诗歌之变,远比“知人论世”型研究更灵动、更直观;还有李贺一章的意象喻辞分析,诗文和解读都极为精微妥帖。翻译也圆润流畅,宛如原生的汉语写作。作为一本海外汉学论集,做到通畅可读、观点立住已是不易,川合康三却将中唐文学表述得别开生面,读来灵动有趣,真是难得一见的佳作了。
韩愈和李贺这两位真的太有意思了…开头写诗人与造物主抗衡的部分为书中的中唐搭出了一个宏大的框架,多元价值观正是在此时兴起,体现在文学上,则表现为文体的多样化、内容对正统伦理的偏离、修辞的游戏性质等等。虽然有的理论与作品的联系稍显牵强(比如将游戏要素与韩愈的诗作联系起来),但总的来说还是相当佩服川合先生以小见大的能力,如果说早期写李贺的几篇尚多从文学理论的微观角度入手,那么稍后研究韩愈的几篇则从其文体、文章内容及修辞几个角度发掘出中唐时整体的文学观乃至思想潮流的变化,非常精彩。(《终南山的变容》一篇尤其重要,《南山诗》已经体现出以个人游览论山川景观的强烈倾向,Torma曾将北宋山水与游记文学彼此联系,现在看来在文学史上还能追溯到更早。)另,韩愈有些文章的戏谑程度简直已经接近对文学的解构了…神奇…
东瀛的特征,以小语词、小意象的联系、归纳带出大语境,这种对诗歌进行语言统计的方式经常得出精彩结论,那篇《终南山的变容——由盛唐到中唐》很有代表性。
从意象角度论述不同时代诗人笔下形态各异的终南山——《终南山的变容》一文是整本论集方法论的凝缩。川合康三在历时性与共时性交叉的坐标轴上为诗人定位,在此基础上又根据不同诗人的独特经历确立其风格,真正做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具体论述时,川合主要从题材、意象、句式、审美追求等诗歌本体入手,抽丝剥茧般揭示出中唐代表性诗人的诗风及其背后时代风尚和思维方式的变化,真正做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是比国内最流行的知人论世研究更经得起推敲且更有意义的学术研究范式。
对韩愈白居易的解读太合我心意了。韩愈如何下定决心行古道有与现实对抗的因素,白居易的浅易平常也是一种开拓。
看了蒋老师的后记,才真正体认到几十篇文字的「珍贵」
行至语词的幽微之处。说实话,以前写作业的时候读过但感觉自己没有读透。
很流畅的译笔,可读性仍然是我对学术著作最大的期许之一。
又读一遍,精彩
中唐文学
如果和宇文所安的中唐文学论集互相参照,或许能有不少视野上的启发。二者从切入点到阐释路径的同异,也是东亚传统与美国汉学的殊别吧。
最近发现川合康三老师参与的研文出版的韩愈诗译注项目里有中木爱老师的名字。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在她的“汉文”课堂上听她讲唐人传奇、人境庐诗。一晃好几年过去了。
分析韩愈的部分太妙了!!!
最最符合我对文学分析的想象的文集,同题一篇最喜欢。所谓“关注能指及其展开方式”,尽头是中唐的精神世界。这是一帮没有经历过安史、在贞元时期度过青年时代的诗人。整全的世界/帝国结构从一开始就已经被消解,于是诉诸没有尽头的结构游戏、不曾停止的生活世界。韩愈的戏和古,白居易的俗与日常,李贺的隐喻和昌谷,都在完成诗的拓展:往极限、往庸常。不妨这里挑事,二元世界观过分粗糙,“盛世的平庸”失之武断。代德以降,帝国文士心中多长出来的那块“瘤”(不是贬义)是什么?本书可以是解答的一个侧面。
道行还是太浅,全文细致得让我感觉自己读了一个假书,膜拜ing
论韩愈、李贺部分多拾钱钟书之见,川合康三稍加补之(参见《谈艺录》)。以意象内涵的变化,来考究诗风诗学的转向,其实已不少见,《终南山的变容》未必算得上什么新见,举一例:威尔逊《阿克瑟尔的城堡》第一章的浪漫主义自然论。且把以文赋法写诗当作诗学宇宙的变异之证,似乎未可全信,尤其是认为从局部把握对象的这一诗法背后透露出中唐诗人整体式宇宙观的解体。如果确认如此,如何解释本就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特征的赋的存在?太过轻易得过结论。川合在韩愈的《翠鸟诗》中透析了诗与天命造化的关系,从前是“发愤著书”、“不平则鸣”,到如今是“不停两鸟鸣,百物皆生愁”。“笔补造化天无功”一句似乎暗示了造化对诗人的嫉妒,所以穷其命运。川合又在白居易上发现了有别于哀怨传统的闲适独善的乐之诗学。“元轻白俗”囿于文学史的塑造。
有趣
能不能多收几个人啊,求你了,想看李商隐刘禹锡柳宗元
白日依山尽解这一篇最简明易懂,犹如前文论白居易自适世人评价,尊重人之思考的多样性,即自身也是多样性之一,互通的包罗晓畅亦是革新创造的源泉,尤其在新旧时代之交。韩愈的外化与白居易的内修狡黠而载古,所以细水长流,相比之下李贺倒真是太入世显得出世...
同样是我认可的缓缓流动着的文学观,历史应当是如长长階段般衔接而非坼裂。即使他韩退之“文起八代之衰”也被机敏之人烛见隐匿的后景,阴面随之浮出地表,即使在强力开创盛业的欢欣下也按捺不住“文集八代之大成”的葱郁内核。终是强力者也跳脱不出这方园地也。诗人们与造化争功的英姿频仍曜热沉默的青空,像那勇毅的盗火者,真是不可思议。「秦王騎虎游八極,劍光照空天自碧。羲和敲日玻璃聲,劫灰飛盡古今平。」
> 终南山的变容
18 有用 阿盏 2018-12-18 00:46:28
东瀛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是我心中最理想的文学研究法——对原初文本呈现的美感有着纯粹的偏执。著名的《终南山的变容》一篇以单纯的文学意象缀连起先秦至中唐之间“山与人”关系的动态认知,无比巧妙的切入点;韩愈、白居易两章以盛唐诗的融炼和中唐诗的铺描进行同一诗题的精确比对,得出的中唐诗歌之变,远比“知人论世”型研究更灵动、更直观;还有李贺一章的意象喻辞分析,诗文和解读都极为精微妥帖。翻译也圆润流畅,宛如原生的汉语写作。作为一本海外汉学论集,做到通畅可读、观点立住已是不易,川合康三却将中唐文学表述得别开生面,读来灵动有趣,真是难得一见的佳作了。
7 有用 苦影 2021-05-05 17:14:23
韩愈和李贺这两位真的太有意思了…开头写诗人与造物主抗衡的部分为书中的中唐搭出了一个宏大的框架,多元价值观正是在此时兴起,体现在文学上,则表现为文体的多样化、内容对正统伦理的偏离、修辞的游戏性质等等。虽然有的理论与作品的联系稍显牵强(比如将游戏要素与韩愈的诗作联系起来),但总的来说还是相当佩服川合先生以小见大的能力,如果说早期写李贺的几篇尚多从文学理论的微观角度入手,那么稍后研究韩愈的几篇则从其文体、文章内容及修辞几个角度发掘出中唐时整体的文学观乃至思想潮流的变化,非常精彩。(《终南山的变容》一篇尤其重要,《南山诗》已经体现出以个人游览论山川景观的强烈倾向,Torma曾将北宋山水与游记文学彼此联系,现在看来在文学史上还能追溯到更早。)另,韩愈有些文章的戏谑程度简直已经接近对文学的解构了…神奇…
6 有用 倔执的旅人 2014-12-06 01:52:18
东瀛的特征,以小语词、小意象的联系、归纳带出大语境,这种对诗歌进行语言统计的方式经常得出精彩结论,那篇《终南山的变容——由盛唐到中唐》很有代表性。
5 有用 lucky star 2019-12-17 01:11:12
从意象角度论述不同时代诗人笔下形态各异的终南山——《终南山的变容》一文是整本论集方法论的凝缩。川合康三在历时性与共时性交叉的坐标轴上为诗人定位,在此基础上又根据不同诗人的独特经历确立其风格,真正做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具体论述时,川合主要从题材、意象、句式、审美追求等诗歌本体入手,抽丝剥茧般揭示出中唐代表性诗人的诗风及其背后时代风尚和思维方式的变化,真正做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是比国内最流行的知人论世研究更经得起推敲且更有意义的学术研究范式。
1 有用 吉事果 2022-03-06 11:30:10
对韩愈白居易的解读太合我心意了。韩愈如何下定决心行古道有与现实对抗的因素,白居易的浅易平常也是一种开拓。
1 有用 山晚 2021-11-29 17:59:08
看了蒋老师的后记,才真正体认到几十篇文字的「珍贵」
0 有用 Plutonic 2020-02-12 22:57:21
行至语词的幽微之处。说实话,以前写作业的时候读过但感觉自己没有读透。
0 有用 安公子 2015-06-27 01:34:36
很流畅的译笔,可读性仍然是我对学术著作最大的期许之一。
0 有用 旺达马克西莫夫 2020-12-18 07:13:53
又读一遍,精彩
0 有用 黎戈 2020-03-20 06:52:06
中唐文学
0 有用 樾下凌风 2022-03-28 11:39:15
如果和宇文所安的中唐文学论集互相参照,或许能有不少视野上的启发。二者从切入点到阐释路径的同异,也是东亚传统与美国汉学的殊别吧。
0 有用 和平乞涼人 2022-01-25 02:15:10
最近发现川合康三老师参与的研文出版的韩愈诗译注项目里有中木爱老师的名字。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在她的“汉文”课堂上听她讲唐人传奇、人境庐诗。一晃好几年过去了。
0 有用 一一风荷举 2021-12-14 16:30:35
分析韩愈的部分太妙了!!!
0 有用 李從軻 2021-11-07 00:45:37
最最符合我对文学分析的想象的文集,同题一篇最喜欢。所谓“关注能指及其展开方式”,尽头是中唐的精神世界。这是一帮没有经历过安史、在贞元时期度过青年时代的诗人。整全的世界/帝国结构从一开始就已经被消解,于是诉诸没有尽头的结构游戏、不曾停止的生活世界。韩愈的戏和古,白居易的俗与日常,李贺的隐喻和昌谷,都在完成诗的拓展:往极限、往庸常。不妨这里挑事,二元世界观过分粗糙,“盛世的平庸”失之武断。代德以降,帝国文士心中多长出来的那块“瘤”(不是贬义)是什么?本书可以是解答的一个侧面。
0 有用 尔鱼我炸 2022-01-06 16:54:28
道行还是太浅,全文细致得让我感觉自己读了一个假书,膜拜ing
0 有用 sky liu 2021-10-05 23:51:18
论韩愈、李贺部分多拾钱钟书之见,川合康三稍加补之(参见《谈艺录》)。以意象内涵的变化,来考究诗风诗学的转向,其实已不少见,《终南山的变容》未必算得上什么新见,举一例:威尔逊《阿克瑟尔的城堡》第一章的浪漫主义自然论。且把以文赋法写诗当作诗学宇宙的变异之证,似乎未可全信,尤其是认为从局部把握对象的这一诗法背后透露出中唐诗人整体式宇宙观的解体。如果确认如此,如何解释本就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特征的赋的存在?太过轻易得过结论。川合在韩愈的《翠鸟诗》中透析了诗与天命造化的关系,从前是“发愤著书”、“不平则鸣”,到如今是“不停两鸟鸣,百物皆生愁”。“笔补造化天无功”一句似乎暗示了造化对诗人的嫉妒,所以穷其命运。川合又在白居易上发现了有别于哀怨传统的闲适独善的乐之诗学。“元轻白俗”囿于文学史的塑造。
0 有用 铜壶煮三江 2023-02-11 15:58:06 四川
有趣
0 有用 碑林猫(干饭中 2023-07-07 15:24:47 陕西
能不能多收几个人啊,求你了,想看李商隐刘禹锡柳宗元
0 有用 Onceinaredmoon 2023-10-23 23:06:21 浙江
白日依山尽解这一篇最简明易懂,犹如前文论白居易自适世人评价,尊重人之思考的多样性,即自身也是多样性之一,互通的包罗晓畅亦是革新创造的源泉,尤其在新旧时代之交。韩愈的外化与白居易的内修狡黠而载古,所以细水长流,相比之下李贺倒真是太入世显得出世...
1 有用 3600464 2021-11-22 21:41:12
同样是我认可的缓缓流动着的文学观,历史应当是如长长階段般衔接而非坼裂。即使他韩退之“文起八代之衰”也被机敏之人烛见隐匿的后景,阴面随之浮出地表,即使在强力开创盛业的欢欣下也按捺不住“文集八代之大成”的葱郁内核。终是强力者也跳脱不出这方园地也。诗人们与造化争功的英姿频仍曜热沉默的青空,像那勇毅的盗火者,真是不可思议。「秦王騎虎游八極,劍光照空天自碧。羲和敲日玻璃聲,劫灰飛盡古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