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本书汇集了近几年来作者对中国社会各种问题的观察和思考,也是一个学者心路历程的写照。中国社会在飞速地改变,这改变正在重构着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世界,让人看得见却未必看得清。技术改变生活,物质极大丰富,而我们想象生活和体验生活的方式却日渐萎缩,理想主义开始变得可笑而遥不可及。 回到现场,试图找到分裂的原点,正是作者的出发点。
“2010年有一部有趣的电影叫做《人在囧途》,里面的那个傻乎乎而充满了良好品性的人最终在飞机上——而不再是窘困的囧途中,以令人吃惊的‘老板’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
在现实的层面上,到底有多少人有可能和有机会摆脱囧途踏上飞行之路呢?
而关键是,又是多少人愿意、敢于和直面这种可能性在不断被损减的境况呢?
这些年来,我们的精神不断地警惕着意识形态的训导,却能非常自觉地接受这种“浪漫主义”文化想象的喂养。
这些年来,我们只在个人遇到不公正待遇的...
这本书汇集了近几年来作者对中国社会各种问题的观察和思考,也是一个学者心路历程的写照。中国社会在飞速地改变,这改变正在重构着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世界,让人看得见却未必看得清。技术改变生活,物质极大丰富,而我们想象生活和体验生活的方式却日渐萎缩,理想主义开始变得可笑而遥不可及。 回到现场,试图找到分裂的原点,正是作者的出发点。
“2010年有一部有趣的电影叫做《人在囧途》,里面的那个傻乎乎而充满了良好品性的人最终在飞机上——而不再是窘困的囧途中,以令人吃惊的‘老板’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
在现实的层面上,到底有多少人有可能和有机会摆脱囧途踏上飞行之路呢?
而关键是,又是多少人愿意、敢于和直面这种可能性在不断被损减的境况呢?
这些年来,我们的精神不断地警惕着意识形态的训导,却能非常自觉地接受这种“浪漫主义”文化想象的喂养。
这些年来,我们只在个人遇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抱怨这个命运或者社会体制,却在形而上的层面不再想象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这些年来,我们原来越多地懂得心理健康,越来越多地知道心灵治疗的意义,一到假期就四处奔跑,寻找那些圣洁或者纯真的境地,却在总体上变成了只懂得一种看待生活方式的偏执狂。
如果一个人精神分裂,可以交给大夫。如果一个时代在精神分裂,那么,重走一遍这些年的心路历程,来一次自我新启蒙,或者是无法避免的事情吧?”
作者题记
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的创作者
· · · · · ·
-
周志强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周志强,1969年出生,山东滨州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图书评论》执行主编(2010-);中华女子学院特聘教授;明道大学客座教授(台湾)。目前主要从事文艺美学、中国大众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目录 · · · · · ·
2 青年正在“消失”
3 越来越需要快乐
4 “微”抵抗还是娱乐自慰
5 消费、幻觉与资本主义
6 思想的想象力正在衰退吗
7 影像摇动现实
8 媒介文化会改变中国吗
9 当我们遭遇“复杂社会”
10 精神分裂的途中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抗议激情的丧失,并不是社会趋于合理化额现象,反而是社会极端不合理化的产物。 作为一种政治隐喻,“高速路”不断宣称自己乃是人民的公产,是人人可以享用的机会和权利;但是,总是极少数人才可以享受到这种权利。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页 -
收费路段不同标准的收费,同时构造了这样一种国家与资本共同维系的敛财形式。在许多收费口,大大的红字书写出这样的标语: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唯一令人觉得不解的是:谁在贷款修路?如果是国家贷款修路,那么在银行国有的前提下,修建高速路乃是这些资金的题中之意;如果贷款人是私人,那么不禁要问,既然国家有银行资金的支持,难道不能自己建设道路而为什么非要让私人来修建国之命脉的高速路呢? 在诸种问题无法破解的时候,一个看似合理的宣言背后极其不合理的逻辑浮出水面:国家不直接使用自己所掌控的资源来修建道路而是使用“贷款”这种方式修建道路,这乃是可以造就“还钱”这一“可爱”局面的唯一方式;而修路的“劳役”下放给各个省市,恰好可以再分权的同时,令“公益政治”丧失存在的合法性。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面对这种高速路不高速的局面显示出绝对宽容的原因:单个收费口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化表述,掩盖了整个高速路政治的荒诞逻辑与霸权原则。 人们面对收费口的宽容之中,压抑了对于傲慢的公路局的愤怒,却养育了对中国社会的整体不满和失望。 总是局部获得了充分敛财的合理性,就不顾整个社会综合信赖体系的坍塌——这正是高速路特定的政治学隐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的人也喜欢 · · · · · ·
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9 条 )


最美好的时代,最糟糕的时代
> 更多书评 29篇
论坛 · · · · · ·
中外书摘选摘 | 来自历史的天空 | 2014-02-12 10:32:56 | |
“青年”到底是什么? | 来自历史的天空 | 1 回应 | 2013-12-05 23:28:14 |
这些年日益昂贵的书价 | 来自十八爷 | 1 回应 | 2013-09-29 09:47:20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摇滚穷三代,买书毁一生【第二辑】 (酋长夫人刘球球)
- 37°暖书单(二) (37°暖)
- 社科文献好书推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新书抢鲜读 (亚马逊)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渡边Azalea 2014-07-22 23:47:30
已拜读!我们的确需要关注时刻发展的世界,以社会学的想像力去关注现实,其实这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领域呀~
9 有用 danyboy 2014-02-28 15:35:50
1、通篇都是“意见”,不是逻辑完备的真理。作者太受法国知识分子影响,而且批判话语未超出8、90年代;2、作者有强烈的启蒙冲动,仍然试图通过批判去改造大众,却不知大众与哲人有判然之别,再强烈的批判也只会沦为“想太多”;3、有一些对具体的电影、文学、现象的评价较为精彩,因此本书倒也有助于谈资。
0 有用 装腔 2023-12-10 21:00:13 湖南
言之凿凿,但批判本身缺乏谨慎的逻辑和实证调查,像搞文学一样搞社会介入,这恐怕是更不可容忍的错误。
0 有用 OrcaOsto 2014-02-19 11:28:04
周老师极有魅力。
3 有用 Mr_Z 2013-11-16 23:16:00
很棒的一本书!但周老师也用太多吊诡了吧!不停地看到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