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对我来说很有启发的是前面的“风景与绘画”和“诗歌与绘画”的部分。有关“得句”“拾得”的部分很有意思。当然有些论述我看的有点不太懂,不知道前后的逻辑是什么。
前半部分围绕“诗与画”各种观念展开,梳理其历史演变和逻辑联系;后半部分“诗史”、“本事”、“著题”等专题讨论各具特色。实在不喜欢这种纠缠语词的研究方式,而且行文表述颇多重复,显得冗长。
视角与关注点都很有启发,也依稀探得霓虹金做研究的思路(意象研究、经济背景等)。然不知是否为翻译之故,行文繁冗似乱花迷眼…(宋诗研究部分如编年年谱、诗史、本事、阐释学等多与Z师相合;后记也提及二人在大阪大学共研之往事)
周裕锴曾在一篇论文中极力称赞过此书,那时就很有兴趣了,后来把这个六人集读了一下,还是以此书为其中最佳。十五篇论文连结起来,真是一大题目,而作者以点破面,处理得相当巧妙且扎实。可叹又可喜的是,此书后半截的论题,之前都或多或少考虑过,如今看到它们在这被这样超绝地完成了,不禁感慨莫名。
就是太细琐了
用知識考古學的方式對「詩畫同質論」、「詩畫映像媒體」、「詩史闡釋觀」、「著題」、「本事」、「著作權與詩商人」等問題進行了細緻的探討,多角度論證了唐宋變革的意義,很有啟發,只是前後敘述征引重複太多,瑣碎了些。
这一本各专题内部和专题之间的联系性和层次感比《文本的密码》更强。作者慧眼如炬,敏锐地发现了从中唐开始的,文人关于一系列问题看法的变化,例如风景与绘画的关系、诗歌与绘画的关系、诗歌来自诗人内部还是外部。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对“诗中有画”的辨析,当说诗歌与绘画具有共同性时,是指描写性的绘画还是装饰性的绘画,醍醐灌顶。以及,作者是从“诗是怎样被阅读的”研究诗画同质的 选的文章都很有启发性,很清晰地感觉到了唐宋转型。这些问题可以写成专著吗,我总觉得许多问题不应该止于单篇,它们好像能构筑为一个有机体,一起指向更深层的理论问题。或者是我对系统/理论体系的迷恋? 还是看得太少了,直到现在才有了迫切想看唐宋诗学转型相关研究的欲望,属实不适合做学术了。看到中途方才开始惊叹于中国古代阐释学相关研究的意义。
这一本我不感兴趣,就放过啦。
读至p193,写得很好,只不过与目前研究关联性没那么强。之后有时间再细读。
质量非常高,层层递进又丝丝入扣,简直考据党福音。唯一的弊病是重复部分稍多,不过考虑到是论文集确实很难避免了。
从21年艰难地读到了23年中考才啃完……
提到的几个主题,都比较感兴趣,尤其诗与画,颇受启发。只是有时候觉得不够彻底,比如画屏的章节,似乎只是门开一缝,痒处还是痒,不爽利。
看看近年有多少博论、课题、论文受益于此集,便知其高处。P28行2:宋——宗。
善于提出有趣的话题,同样是着眼于诗歌是如何被阅读(诗歌如画)或接受(诗歌语境的多样)的,以及诗歌来自何处、如何生成(拾得、梦得)的角度。由诗话序跋或诗句中抓取诗歌观念(诗史等),勾勒材料的不同层次,对比不同时代的观念演进或断层,想起钱锺书的《七缀集》。有意思的解读如将陆游”恨渠生来不读书,江山如此一句无“理解为渔翁因无“读书”的文化资本,诗作为交流媒介限于士大夫圈层。也有一些和自己之前的想法”暗合“的部分,比如宋诗中将自己的诗作为“客体”谈论诗歌创作过程,以及宋诗中关于如何活用(之前关注宋代”沿袭”论)的讨论与宋代印刷业出版背景和所有权意识的关系,当然浅见将其与商业和货币联系,实在是想法清奇。这种研究路子似乎是我可以学的,读的时候似乎看到当代唐宋诗学研究界生产的许多论文都有浅见的影子……
完整看了一遍。不得不佩服日本学者看材料的细致程度,好几篇文章用的材料其实重合度很高,但是偏偏就能服务于不同主题而毫无违和。治学没有止境,原本以为诗画关系在《拉奥孔》和《中国诗和中国画》里已经说得很详尽,这里还拓展了不少,如与想象的关系,从读者“宛然在目”的角度,闺房屏风山水等等。所以永远不要轻视一个主题,厉害的人就是能找到别人没论述过的合理角度,用哪怕泛滥使用的材料写一篇好文章。不过在论及诗画关系时候把“再现”和“色彩”分开还是有点理想性质了。
非常有收获。从绪论可以摸清整本书的脉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都还有再讨论的空间。很能摸清作者的思维特点,就是将常见概念进行组合分析再阐释、提取古人诗论中的词汇进行阐释。比如诗、画、景的互动,标题与“形似”,年谱与诗史,诗论阐释方法与诗歌日常性特征,诗歌来源的内外之分等等;提取了“诗中有画”“宛在目前”“诗史”“本事”等概念。问题也比较明显,由于是单篇论文分别发表,所以不同篇目重合的地方较多,甚至同一篇目中重复其观点的地方也比较多,论述读起来也很绕。以及单拎名词来解释的方法的确很能做文章,但概念化的思维本就是西方借来的,对理解中国诗论似乎总显得牵强,重在材料的罗列和论证过程,最终的结论却大多是常识。但作为理解宋诗和宋代诗学的一个途径,可以和传统的读诗方法形成一体两面的对照,丰富认识。
重点看了下第四部分的几篇论文。
可能因为是论文集,所以有很多重复的地方,还有就是好多双重否定句,看起来很绕,也许是为了严谨。几个主题都很有意思,有些方向是第一次读到相关的研究著作。不过总觉得不管是那一个主题都是详细列举各类实例加以分析,但是似乎少了进一步的探索,也可能作者的本意不在于此吧,仅讨论现象。这好像是日本汉学者的风格?无论如何这本书是非常有启发性的,今后再读古诗的时候会多了几种滤镜吧。
2000年前後就有這樣高質量的系列論文,佩服。第二部分區別“宛然在目”與“著壁成繪”,很受啟發。作者整體上沒有刻意使用理論,細讀見功力,何必假外求,雖然總覺得有些法現的味道~題外話,時隔二十年,理論餽贈的不同視角與可能性,逐漸成了社會學綁架文學研究的“正當性”理由,但金花燦爛,終究下不得廚房~
究极问题意识。
> 距离与想象——中国诗学的唐宋转型
3 有用 索芝麻麻麻 2019-09-10 20:34:00
对我来说很有启发的是前面的“风景与绘画”和“诗歌与绘画”的部分。有关“得句”“拾得”的部分很有意思。当然有些论述我看的有点不太懂,不知道前后的逻辑是什么。
5 有用 倔执的旅人 2017-10-30 20:16:45
前半部分围绕“诗与画”各种观念展开,梳理其历史演变和逻辑联系;后半部分“诗史”、“本事”、“著题”等专题讨论各具特色。实在不喜欢这种纠缠语词的研究方式,而且行文表述颇多重复,显得冗长。
1 有用 勉之 2023-12-16 13:45:50 日本
视角与关注点都很有启发,也依稀探得霓虹金做研究的思路(意象研究、经济背景等)。然不知是否为翻译之故,行文繁冗似乱花迷眼…(宋诗研究部分如编年年谱、诗史、本事、阐释学等多与Z师相合;后记也提及二人在大阪大学共研之往事)
5 有用 摸鱼居士 2017-09-09 21:51:36
周裕锴曾在一篇论文中极力称赞过此书,那时就很有兴趣了,后来把这个六人集读了一下,还是以此书为其中最佳。十五篇论文连结起来,真是一大题目,而作者以点破面,处理得相当巧妙且扎实。可叹又可喜的是,此书后半截的论题,之前都或多或少考虑过,如今看到它们在这被这样超绝地完成了,不禁感慨莫名。
0 有用 凉月1985 2015-11-21 14:42:24
就是太细琐了
0 有用 六月别 2022-03-24 21:54:54
用知識考古學的方式對「詩畫同質論」、「詩畫映像媒體」、「詩史闡釋觀」、「著題」、「本事」、「著作權與詩商人」等問題進行了細緻的探討,多角度論證了唐宋變革的意義,很有啟發,只是前後敘述征引重複太多,瑣碎了些。
0 有用 未闻能斫风 2022-03-16 21:48:20
这一本各专题内部和专题之间的联系性和层次感比《文本的密码》更强。作者慧眼如炬,敏锐地发现了从中唐开始的,文人关于一系列问题看法的变化,例如风景与绘画的关系、诗歌与绘画的关系、诗歌来自诗人内部还是外部。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对“诗中有画”的辨析,当说诗歌与绘画具有共同性时,是指描写性的绘画还是装饰性的绘画,醍醐灌顶。以及,作者是从“诗是怎样被阅读的”研究诗画同质的 选的文章都很有启发性,很清晰地感觉到了唐宋转型。这些问题可以写成专著吗,我总觉得许多问题不应该止于单篇,它们好像能构筑为一个有机体,一起指向更深层的理论问题。或者是我对系统/理论体系的迷恋? 还是看得太少了,直到现在才有了迫切想看唐宋诗学转型相关研究的欲望,属实不适合做学术了。看到中途方才开始惊叹于中国古代阐释学相关研究的意义。
0 有用 3600464 2021-12-12 22:12:26
这一本我不感兴趣,就放过啦。
0 有用 lucky star 2022-05-16 21:27:02
读至p193,写得很好,只不过与目前研究关联性没那么强。之后有时间再细读。
0 有用 多摩川花火 2024-02-06 02:21:25 上海
质量非常高,层层递进又丝丝入扣,简直考据党福音。唯一的弊病是重复部分稍多,不过考虑到是论文集确实很难避免了。
0 有用 大兔居 2024-01-20 00:16:10 福建
从21年艰难地读到了23年中考才啃完……
0 有用 滔滔孟夏 2022-09-04 16:56:48 湖南
提到的几个主题,都比较感兴趣,尤其诗与画,颇受启发。只是有时候觉得不够彻底,比如画屏的章节,似乎只是门开一缝,痒处还是痒,不爽利。
0 有用 ᡩᡠᡩᡝ 2022-07-23 17:02:39
看看近年有多少博论、课题、论文受益于此集,便知其高处。P28行2:宋——宗。
0 有用 蝸涎舎 2022-07-10 22:57:02
善于提出有趣的话题,同样是着眼于诗歌是如何被阅读(诗歌如画)或接受(诗歌语境的多样)的,以及诗歌来自何处、如何生成(拾得、梦得)的角度。由诗话序跋或诗句中抓取诗歌观念(诗史等),勾勒材料的不同层次,对比不同时代的观念演进或断层,想起钱锺书的《七缀集》。有意思的解读如将陆游”恨渠生来不读书,江山如此一句无“理解为渔翁因无“读书”的文化资本,诗作为交流媒介限于士大夫圈层。也有一些和自己之前的想法”暗合“的部分,比如宋诗中将自己的诗作为“客体”谈论诗歌创作过程,以及宋诗中关于如何活用(之前关注宋代”沿袭”论)的讨论与宋代印刷业出版背景和所有权意识的关系,当然浅见将其与商业和货币联系,实在是想法清奇。这种研究路子似乎是我可以学的,读的时候似乎看到当代唐宋诗学研究界生产的许多论文都有浅见的影子……
0 有用 惊蛰 2024-09-26 20:55:05 天津
完整看了一遍。不得不佩服日本学者看材料的细致程度,好几篇文章用的材料其实重合度很高,但是偏偏就能服务于不同主题而毫无违和。治学没有止境,原本以为诗画关系在《拉奥孔》和《中国诗和中国画》里已经说得很详尽,这里还拓展了不少,如与想象的关系,从读者“宛然在目”的角度,闺房屏风山水等等。所以永远不要轻视一个主题,厉害的人就是能找到别人没论述过的合理角度,用哪怕泛滥使用的材料写一篇好文章。不过在论及诗画关系时候把“再现”和“色彩”分开还是有点理想性质了。
0 有用 其雨 2023-04-18 16:28:45 北京
非常有收获。从绪论可以摸清整本书的脉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都还有再讨论的空间。很能摸清作者的思维特点,就是将常见概念进行组合分析再阐释、提取古人诗论中的词汇进行阐释。比如诗、画、景的互动,标题与“形似”,年谱与诗史,诗论阐释方法与诗歌日常性特征,诗歌来源的内外之分等等;提取了“诗中有画”“宛在目前”“诗史”“本事”等概念。问题也比较明显,由于是单篇论文分别发表,所以不同篇目重合的地方较多,甚至同一篇目中重复其观点的地方也比较多,论述读起来也很绕。以及单拎名词来解释的方法的确很能做文章,但概念化的思维本就是西方借来的,对理解中国诗论似乎总显得牵强,重在材料的罗列和论证过程,最终的结论却大多是常识。但作为理解宋诗和宋代诗学的一个途径,可以和传统的读诗方法形成一体两面的对照,丰富认识。
0 有用 光葫芦 2023-03-01 11:26:14 四川
重点看了下第四部分的几篇论文。
0 有用 一曲微茫 2023-01-11 09:06:28 中国香港
可能因为是论文集,所以有很多重复的地方,还有就是好多双重否定句,看起来很绕,也许是为了严谨。几个主题都很有意思,有些方向是第一次读到相关的研究著作。不过总觉得不管是那一个主题都是详细列举各类实例加以分析,但是似乎少了进一步的探索,也可能作者的本意不在于此吧,仅讨论现象。这好像是日本汉学者的风格?无论如何这本书是非常有启发性的,今后再读古诗的时候会多了几种滤镜吧。
0 有用 仙林野人 2023-05-09 17:49:44 江苏
2000年前後就有這樣高質量的系列論文,佩服。第二部分區別“宛然在目”與“著壁成繪”,很受啟發。作者整體上沒有刻意使用理論,細讀見功力,何必假外求,雖然總覺得有些法現的味道~題外話,時隔二十年,理論餽贈的不同視角與可能性,逐漸成了社會學綁架文學研究的“正當性”理由,但金花燦爛,終究下不得廚房~
0 有用 踪迹 2024-05-22 00:38:49 山东
究极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