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实战录》的原文摘录

  • 诸如“治疗联盟”、“工作联盟”,或者“治疗契约”这类术语,通常意味着一种默契——咨访双方有着共同的目标;然而,此种期待是不切实际的,不应该把这一点作为治疗的基础。此外,在治疗实践中,此类术语还往往意味着治疗师必须让来访者喜欢治疗师,反过来,治疗师也要去喜欢来访者。心理治疗不是比赛谁最受欢迎。来访者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对受到伤害的预期,以及其他原因都会使得他对治疗师表现得很敌对,使得他把自己表现得很不讨喜。我相信治疗师如果将建立咨访间的“亲善关系”视为主要目标的话,他就错了。(顺便说一句,咨访间太过迅速就达成彼此间的肯定与赞赏,也不会是治疗顺利进行的保证;恰恰相反,此类情绪极具防御色彩,也违背治疗原理。) 在具体治疗中,与特定的来访者一道工作时,治疗师应该花心力培养能力去喜欢自己,而不是致力于让来访者喜欢治疗师。(附带一句,养成这种能力,治疗师可以用以矫正自己对来访者所怀有的负面情绪。它是最好的方式。)治疗师无法对自己满意,是一个清晰的信号,意味着治疗出了差错;我们无法左右来访者能否喜欢治疗师,但我们期望一名治疗师,要有能力掌控言行,达成对自己的喜爱。 (查看原文)
    Swing105 11赞 2020-07-25 11:41:29
    —— 引自章节:第5次面询
  • 来访者相信自己只是兴趣不在读书上罢了。而事实是,她一旦开始念一门课程,很快就会变得难以集中精神,而且会感到越来越焦虑一一因为在她看来,失败是无可避免的结局;接下去她就会开始调皮捣蛋,表现得似乎满不在乎的样子,就好像她之所以会停止学习,只是因为出于叛逆、厌倦、不喜欢某个老师,或诸如此类的原因 (查看原文)
    超级大米虫 4赞 2021-06-23 09:15:57
    —— 引自章节:Tira Elbogen太太的治疗案例
  • 在成长过程里,一个人建立起属于自已的一套感受框架,他不仅在这套框架下去认识世界的物质层面,还以此去解释、判断人际关系中“孰亲孰疏”,以及那些关系的意义所在。在理想状态下,这套感受框架可以随着经验的调整而灵活变通,以使其能适应外界变化;然而,在人们的生活里,当一些在早期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感受再次浮现时,由于这些感受附着了恐惧耻或者罪责感,会令人感到痛苦而难以忍受,因此,感受系统的灵活变通能力往往成了牺牲品——人们为了避免感受到焦虑,会以丧失感受的变通能为代价以求自我保护。 (查看原文)
    七転八起 2022-09-27 00:51:59
    —— 引自章节:第三章 一个较单纯的案例:展开治疗并维持动力
  •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来访者的难题明明有显见的解决方案,甚或来访者自已也清楚这一点,或者是别人告诉他解决办法了,但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这是因为,来访者陷在了一个不恰当的感知参照系中,他没有办法自由地去处理他所遇到的难题。 (查看原文)
    七転八起 2022-09-27 00:51:59
    —— 引自章节:第三章 一个较单纯的案例:展开治疗并维持动力
  • 令人惊讶的是,有时候让来访者承认自己有优点,会比让他们面对其缺点更难。这背后的隐含意义是,来访者在潜意识里,试图以退行的方式应对其困境,即假如他将自己描绘成“全坏”或“彻底无能”,那么治愈他的责任就属于医生了。可是,一旦他能像面对缺点一样,去面对并接受自己有优点的这一面,这就意味着,无论治疗师能为他提供的帮助是什么,其实他都有潜在的自助能力。 (查看原文)
    七転八起 2022-09-27 00:51:59
    —— 引自章节:第三章 一个较单纯的案例:展开治疗并维持动力
  • 成年后的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跟孩童时这个世界曾怎样看待我们,这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查看原文)
    七転八起 2022-09-27 00:51:59
    —— 引自章节:第四章 移情关系:定义和使用
  • 因为没有人能预测来访者在未来会发生什么,并为此帮他做好准备。治疗所能做的全部,只是帮助来访者去充分理解自己,这样在访者面对其无可避免的生活压力时,他就不再是简单重复其旧有的防御模式,而能根据具体情境在当下与过去的重要意义,去加以斟酌,并据此应对。 (查看原文)
    七転八起 2022-09-27 00:51:59
    —— 引自章节:第四章 移情关系:定义和使用
  • 当一个孩子无法用现实的态度去面对某些挫折,彻底被无助感淹没而变得暴怒时,我们就会说:他正在乱发脾气呢。矛盾的是,他矛头所指的恰恰是他期待能帮助他的那个人。孩子发脾气,不仅仅是减轻其压力的途径,也是表达其绝望情绪的手段,表达其某种需求的手段:他需要得到外界的协助以促其恢复平衡。在勃然大怒的背后,藏着一种婴儿式的不切实际的期待:期待他的人生旅程上会有条畅通无阻的路,而一旦这条路不能如其所愿在脚下呈现的话,那么就该有个人为此受到责罚——这样,就必能迫使“那个人”把一切的不如意都改回来。 (查看原文)
    七転八起 2022-09-27 00:51:59
    —— 引自章节:第五章 负向移情关系的处置与转化
  • 来访者的言语并无所谓自由,言语时不存在“随口那么一说”或“心血来潮想起”这类事,至少在论及心理冲突时是这样的。来访者所说一切内容,皆由其潜意识目标所决定,都在某种程度上与潜意识目标有关联。 (查看原文)
    七転八起 2022-09-27 00:51:59
    —— 引自章节:第六章 对疾病起源的探究与诠释
  • 对治疗师抱有正向移情的来访者,想要取悦治疗师,会去说那些他们自认为能让治疗师感兴趣的话。移情关系的呈现,即是成长发展历程的重现。儿童之所以有所遵从、有所表现,是为了在当下得到爱与表扬,绝不是未来的、抽象的目标在驱动着他。而来访者尽管也担心蒙羞和被罚,但是他之所以愿意让自己被人了解,也还是因为想要获得治疗师的喜爱与赞许,而不仅仅是为了疗愈。 (查看原文)
    七転八起 2022-09-27 00:51:59
    —— 引自章节:第六章 对疾病起源的探究与诠释
  • 当一个承受丧失的人重新回忆他每一个记忆片段时,他与过去事件的连结会一点儿一点儿地松开。 (查看原文)
    七転八起 2022-09-27 00:51:59
    —— 引自章节:第七章 诊断与诠释原理入门
  • 只有当来访者对自己遭遇的事件感到懵懂难解时,他的焦虑才会像个无底洞一般,是个无休无尽的死循环。 (查看原文)
    七転八起 2022-09-27 00:51:59
    —— 引自章节:第七章 诊断与诠释原理入门
  • 一个人在发展上出现停滞,是常见的事,他会持续以他所停滞的那个年龄水准,去感知体验这个世界。 (查看原文)
    七転八起 2022-09-27 00:51:59
    —— 引自章节:第七章 诊断与诠释原理入门
  • 某些来访者(尤其是那些人格结构与精神性神经症患者相类似的人),在他们行为有所转变之前——换言之,在他们有能力去了解、认识自己该做哪些事,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实践之前,的确需要通过洞察领悟的方式,先化解其内在冲突。而其他人所需要的则是,了解其成长在何处受阻;他们不是因为内在冲突而受阻,而是因为存在某些状况使他们缺乏足够的学习机会。我觉得Clark就是后一种情况,此类来访者可以把治疗当做一次机会,来处理其未完成事件。 (查看原文)
    七転八起 2022-09-27 00:51:59
    —— 引自章节:第七章 诊断与诠释原理入门
  • 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才能不被种种标签所局限,或因此陷入因境:当那些标签将我们划分在不同阵营时,我们更须时时想到,设计、命名了这些标签名称与类别的,是我们自己。 (查看原文)
    七転八起 2022-09-27 00:51:59
    —— 引自章节:第七章 诊断与诠释原理入门
  • 在我提出这个案例时,有人曾这样间我:这个来访者的境遇不是太罕见了么?假如她没那么富有、漂亮,没有那么好的家世背景与人脉关系,最后会这么顺利地发展么?”会出现这重顾虑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治疗师所看到的往往是片面的、经过来访者“处理”后的生活。大量可被临床诊断为严重心理失调的人,并没有接受专业的帮助;可是,他们也发展出了一套生活的“权宜之计”。无论他们的问题是什么——有时是问题本身,有时是由问题所引发的事件(如本案的情况)——他们会恰好适合另一类人的需要,从而双方结对组成一个更大的“组合”,这个“组合”起到了庇护、容纳他们的作用。当一个人真的来求助于心理治疗时,通常是因为他无法在某个“组合”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或者是失去了曾有的位置而又无法重新获得。他作为一名“来访者”,借此在一个特殊的系统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这种情形有时候是有问题的。治疗师必须警醒地意识到,来访者不该在他新近寻得的归属感里,变得过于舒服自在;来访者有这种归属感,是因为他成为了治疗情境的一部分,他在这里找到被需要和被关注的感觉。治疗师必须在来访者准备好的时候,协助他鼓起勇气往前走。而另一方面,“来访者”这一角色,对有些人来说又可能会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需要靠着“扮演”这个角色继续存活一常常能活得颇为有声有色。治疗师则必须要尊重这种需要,他必须和来访者公开讨论两人的关系,从而达成共识:双方关系是不断发展,且无固定时限的。所以治疗师有可能会年复一年地“黏着”一个来访者,治疗师必须克服由此带来的内疚感或羞耻感,他必须帮助来访者尽可能多地获得洞察,理解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需要;治疗师还要帮助来访者解决因长期依赖而引发的自尊危机。 (查看原文)
    七転八起 2022-09-27 00:51:59
    —— 引自章节:第九章 鉴别诊断与治疗的选择:边缘型障碍
  • 尽管来访者的初始主诉,或者其防御结构的其他方面可以被贴上某种标签,但是作为独立个体的来访者,却不能被贴上标签;诊断,是框不住活人的。 (查看原文)
    七転八起 2022-09-27 00:51:59
    —— 引自章节:第十章 鉴别诊断与移情关系
  • 如果分析治疗的效果还不错的话,你最终所能获得的,是对自己有足够的洞察,了解到自己常常在用什么方式使自已陷入不必要的痛苦,以及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然后,你可以拿这些洞察当工具来用,当自己又要“在老地方摔倒”之前,在自已又要按照原先的错误认知去理解事物之前,就先行挣脱,不让旧错一再重演;或者,假如你已经身陷麻烦,那么也可以情助这些洞察迅速摆脱困境,与接受分析治疗之前的结果相比,你能够减少对自己、对他人的伤害。假如说在幻想当中,我们对自己能够无限地了解,从而使生活变得完美无缺;那么现在说的这种结果,或许相比之下的确是逊色了很多。不过,这已经很了不起了。这足以让自已的整个世界都变得跟从前不一样。 (查看原文)
    七転八起 2022-09-27 00:51:59
    —— 引自章节:第十三章 理想化移情关系:发展停滞的化解
  • 来访者前来寻求治疗师的帮助,其原因并不是他表面上的问题——哪怕他自己是这么想的:而是因为他在更深层次上感受到了威胁:担心自己或多或少会出现永久性的崩解,并随之失去整合感。换言之,来访者的自体感受了极大的威胁,致使他怀疑自己要是得不到帮助的话,会不会就难以继续有效地发挥功能了。 (查看原文)
    七転八起 2022-09-27 00:51:59
    —— 引自章节:第十四章 归纳与结论: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
  • 然而,什么是潜意识的困扰呢?它们实际上就是那些既不能通过反省得到化解,也不会因为成熟而得到制约的观念、态度、信念、记忆与内心影像。 (查看原文)
    七転八起 2022-09-27 00:51:59
    —— 引自章节:第十四章 归纳与结论: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
<前页 1 2 3 4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