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的书评 (242)
都知道《等待戈多》是名作,但看完还是没明白好在哪里?
戏剧通常只有在被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体现作品本身的活力。这种理解往往表现为使理解者的情绪激动、紧张,或者产生同感并提高为对自身生活的反思,从而达到使理解者暂时脱离自身禁锢的效果。 可在贝克特这里,这种理解被取消了,这部剧怎么看都很难理解,许多读者无法变为理解者...
(展开)
靴子、帽子、绳子、鞭子
《等待戈多》的主题,相较于它所颠覆了的西方戏剧传统显然更具开放性。人们可以认为,它展示了一个没有时间、循环往复的世界,或者意在说明“在人类存在中并不真的发生过什么”,再或者,它展示的是当代西方人在失去信仰及形而上追求后的荒诞世界中的尴尬处境。这些都对。连贝...
(展开)
@湖南文艺出版社 你在干嘛?
这个装帧还蛮好看的, 但是P144页有错印,放到这本书里确实挺荒诞。 @湖南文艺出版社 在干嘛呀? 满140字才能写长评, 那就多说一嘴, 用《恋爱的犀牛》把戏剧推向市场的孟京辉, 拍过《等待戈多》,主演是胡军和郭涛,主角裸穿双开门冰箱西装露出胸肌出现的时候我真的崩不住了...
(展开)
贝克特的肚子:读《无法称呼的人》
小说是如何切入人的?就一个故事而言,它呈现的不是全体的人,不是人的全体,而是人的切面(至于最后出来的效果是否具有普遍性,那是另一回事)。甚至,是人体内的一个小黑点,一块组织,一个细胞,一个疼痛的针尖。 故事就是从这个小黑点生长起来的。或者说,故事只能从这样一...
(展开)
《等待戈多》:也许等待本身就是一场荒诞
故事发生在一条乡间小道上,一棵树和两个流浪汉,二人正在进行一些毫无逻辑的荒谬对话。似乎他们的人生并没有什么意义,而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等待戈多。 那么戈多是谁呢?并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能够回答,就连当时作者贝克特本身也说他并不知道戈多是谁,如果他知道他就会在剧...
(展开)
等待——为有意无意的
“我们走吧。” “我们不能。” “为什么不能?” “我们在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 两个流浪汉等待一个没见过不认识的戈多,戈多没有来但等来一个他的信史的小男孩...
(展开)
有没有人觉得郭昌京翻译得别扭
选集里面好像郭翻译的文章都属于重度困难的,特别难以进入。例如在《世界与裤子》中缺少相应的译者注,很多美术的东西都需要大量相关知识背景,硬读下去对普通读者来说非常吃力。《无法称呼的人》则本来就难,全部都是飘忽的心理活动,翻译成中文令我觉得一定少了什么东西,就...
(展开)
比较余中先与施咸荣两个译本
最近重读《等待戈多》,多年前读过施咸荣先生的译本和英文版,这次买了余中先先生的译本,结果没读几页就难受得不行。虽然该剧是一部荒诞剧,两位主人公经常思维比较跳跃,但是余先生的版本读起来实在是翻译腔太重了,人物对话经常逻辑接不上,还时常“不说人话”,或说的话不...
(展开)
《等待戈多》,剧本与戏剧时间
《等待戈多》的剧本我翻了两三遍,,真是无聊透顶。看了一些诠释,觉得各种符号隐喻解释得牵强附会,毫无道理。我看第一遍时就有了一个自己的解释:戈多就是死亡。等待戈多就是等待死亡。戈多必然到来,在那棵树下。人不免一死——与戈多相会。至于戈多什么时候来,怎么来,等...
(展开)
一场无止境的盛大幻灭
在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刻,我关掉所有网页,谷歌百度搜索,还有那么多那么多的评论和观点。也许不该给任何文学作品戴上高帽子的。大多数人信奉“考据派”和“求实理论”,他们说,《等待戈多》是部后现代主义的扛鼎之作,是荒诞剧,讨论了什么呢,大概是等待,大概是虚无,大概是...
(展开)
《无法称呼的人》-钻进自己的身体,从内部寻找出口
贝克特的文字是一堵墙。 密闭的空间,思想是幻象,荒诞才是真实。 他把自己反锁在房间内,静默在椅子上,钻进自己的身体,从自己的内部寻找出口,这些出口简化为各种感官感受的指代:听觉,视觉,触觉。这样的典型场景也出现在培根的画面中,所以说,培根的画面是躁动不安的。...
(展开)
希望,是本所谓有,又本所谓无的
还记得那个中午。下场考试将至,走廊热气腾腾,人群手捧政治材料念念有词。我却有唯一一张并不焦灼的脸,肃穆、沉默、坚定。挤上楼去。 一路上行。越往高处,人潮越稀。好像一遍遍稀释过的浪,拂过沙滩,滤下更少更少的被搁浅。终于只剩我一个。楼上是玻璃穹顶,突如其来的光亮...
(展开)
用存在主义思考生活的意义——我就是我的“戈多”
我似乎是个没有所谓“信仰”的人 还记得2012年夏日的某一天,办公室里突然掀起关于“个人信仰”的讨论。领导发问:“你们的信仰是什么?”“我的信仰……是过简单、幸福的生活”我转了一圈眼珠子,憋出这么一个回答。“你这算是没信仰”。领导笑着看了我一眼,便望向其他同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