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苏联]
伊里亚·爱伦堡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副标题: 第五部
译者: 冯南江
出版年: 1979-4
页数: 300
定价: 0.89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人·岁月·生活
统一书号: 10019-2863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副标题: 第五部
译者: 冯南江
出版年: 1979-4
页数: 300
定价: 0.89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人·岁月·生活
统一书号: 10019-2863
豆瓣评分
人·岁月·生活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伊利亚·爱伦堡(1891-1967)苏联作家。1910年开始文学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战地记者。十月革命后曾参加苏维埃政府工作。
1921年后以记者身份去德、法、比等国。在国外十多年中,写了众多作品。
30年代回国后,在卫国战争中任军报《红星报》战地记者。著有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暴风雨》和《九级浪》等。195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解冻》在苏联文艺界引起巨大震动。后用五年时间写成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于1960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苏联及西方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争议。此书被誉为苏联 “解冻文学”的开山巨作和“欧洲的文艺史诗”。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始终没有领会普希金这几行诗:"人世间没有幸福,只有平静和自由......."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3页 -
35年以前,我曾在一篇游记中写道:“今年夏天,在阿布拉姆采沃,我眺望着园中的几棵槭树和几张安乐椅。想当年阿克萨科夫有足够的时间去思索一切。他和果戈理的往来书简对心灵和时代作了从容不迫的勾画。而我们将在身后留下什么呢?无非是一张张的收据:‘今收到一百卢布(签名)。’我们既无槭树,又无安乐椅,只不过是经过在编辑部里和贵宾席上那一阵阵使人精神空虚的瞎忙之后,在火车单间里或甲板上休息一下罢了。这大概也有它的道理。如今时代宛若一辆高速汽车,对汽车不能大喝一声:‘停下,我要仔细看看你!’只能谈谈它的前灯一闪而过的亮光。只能不知不觉地落在它的车轮底下——这倒也是一条出路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全书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人·岁月·生活(共6册),
这套丛书还有
《人、岁月、生活》《人·岁月·生活》《人·岁月·生活》《人·岁月·生活》《人·岁月·生活》
。
人·岁月·生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9 条 )


余 杰:爱伦堡和《人•岁月•生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余 杰:爱伦堡和《人•岁月•生活》 文/余 杰 “这个时代不需要爱,而需要生铁……”作为时代的幸存者,爱伦堡把自己的幸存看作是“命运的赏赐”。作为新闻记者和作家,他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和内战、西班牙内战、斯大林的暴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冷... (展开)
雷颐:沉重的记忆 ——读《人·岁月·生活》
最初听说爱伦堡,还是在"文革"初期的少年时代。当时的大批判经常提起他的小说《解冻》,斥之为"苏修""反斯大林"的代表作,是株大名鼎鼎的"大毒草",以致"解冻"后来一直成为"某种思潮"的代称。但几年后,他的《人.岁月.生活》中文节译本却在一些青年中"热烈地"悄悄流传。"热烈"...
(展开)

侯玮红:说不尽的《人·岁月·生活》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读书》 2023年5期 在苏联文学史上, 伊利亚·爱伦堡绝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他既是一个时代的开启者,也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者。在他全部的文学创作中,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解冻》,其社会价值似乎远远超出了文学价值——为一个特定的政治和文化时期赋予...
(展开)

人类最美好与最丑恶的回忆
这是我最喜欢的回忆录。也是我最爱的书之一。 为什么喜欢它?其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喜欢看回忆录。其二,作者的生活太与众不同了。其三,这是一部艺术的人与事件的回忆,这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 作者的生平从沙俄时开始,直接横贯了两次大战以及“冷战”岁月。从空间...
(展开)

冰封的岁月在笔尖尽情绽放
"我毕竟走运!我此生见到过一些决定了一个世纪面貌的人物。我不仅见过迷雾和风暴,也见过舰桥上的人影。我把我第一次遇见毕加索的那个久远的春日视为我生平的一大幸事,因为这是我一生中的一个里程碑啊。"—爱伦堡 这本书在20世纪七十年代属于内部阅读书籍,直到现在对于我们这...
(展开)
> 更多书评 1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9.1分 139人读过
-
海南出版社 (1999)8.8分 395人读过
-
花城出版社 (1991)8.8分 249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8.9分 73人读过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人·岁月·生活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成知默 2020-10-08 22:13:33
爱伦堡称无意将自己的回忆录写成编年史,甚至作为世界史上最残酷的二战在其笔下也稍嫌浮光掠影了一些,然而即便如此,已经将战争中所有人的苦难表露无遗,战前与战后,前线与后方,上至将官下至平民,每个人都被这场灾难裹挟,尤其纳粹入侵苏联后,对于所有苏联人来说,二战更成了一场需要每个人为了生存与保卫家园所进行的抗争。法国作家乔治·贝塔诺斯对二战与纳粹法西斯的评判精准极了,“慕尼黑协定不只是一件愚蠢的事,而且还... 爱伦堡称无意将自己的回忆录写成编年史,甚至作为世界史上最残酷的二战在其笔下也稍嫌浮光掠影了一些,然而即便如此,已经将战争中所有人的苦难表露无遗,战前与战后,前线与后方,上至将官下至平民,每个人都被这场灾难裹挟,尤其纳粹入侵苏联后,对于所有苏联人来说,二战更成了一场需要每个人为了生存与保卫家园所进行的抗争。法国作家乔治·贝塔诺斯对二战与纳粹法西斯的评判精准极了,“慕尼黑协定不只是一件愚蠢的事,而且还是投机勾当的卑鄙结局”,而正是国际上各方势力的博弈助长了法西斯主义,任其发展为人类史上最大的毒瘤。此卷中印象最深的两点:1、爱伦堡曾被纳粹塑造为渴望消灭德国民族的激进的犹太人的靶子;2、作者称:“如果斯大林死于1945年,也许战争会遮盖许多东西”,然而活下来的斯大林不仅逃脱了审判,更发起了新一轮清洗 (展开)
0 有用 吾儿牧易 2017-01-25 04:44:55
#201705#第五部的收获,希特勒德国入侵苏联,战争初期,俄罗斯人对德国人的心态,尊敬、崇拜,没有憎恨。这点很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