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神学评介 短评

热门 最新
  • 12 江绪林 2014-10-18 23:26:25

    采取的“临在性-超越性(presence-transcendence)”的概念框架来对20世纪的神学做划分极有创见。新正统(巴特、布龙纳、布尔特曼、尼布尔)-新自由主义神学(蒂利希、德日进、柯布)-希望神学(莫尔特曼和潘能伯格)-新天主教神学(拉纳和汉斯昆)-福音派(亨利和Ramm)的划分也线条清晰,梳理起来很方便;翻看章10,总算能理解基要派-福音派的具体涵义了;但似乎作者水平有限,写得较为简单而非深入浅出,福音派倾向浓厚,在评论时未必始终遵循严密精确的同一立场;单凭此书,很难较为精确地大体把握所涉及的当代主要神学家的思想。

  • 8 2021-05-22 23:41:17

    这是一本极好的神学思想史著作,也非常非常清晰,就是按照副标题那种超越性与临在性的“博弈”与“平衡”路数铺排开来的。 我觉得,我们作为受造性的个体、创造(creation)的主要单位——无论是在本体论上不断在失去它的边界、它的区别和它的尊严,从而通过对上帝超越性的强调来保卫人的受造性;还是在实际生活中因为政治经济的压迫而极端被强化的临在性强调。 这些都已然在呼唤一种全新的神学出现。而不是像过去的神学一样,固执于反复应付启蒙时代的哲人到尼采对神学长达两个世纪的历史性打击之中。 但我对此全然没有任何思路可言。美国的神父伊利奇(illich)和意大利那位哲学家阿甘本曾经启发了我,但是他们现在看来更像是旧的神哲学的巅峰,和最壮丽的基督人文主义挽歌。

  • 1 hippy 2015-07-03 15:32:57

    怎么说呢,反正我觉得只值两颗星。话说此书还挺难翻译的,佩服陈师母。

  • 0 小p 2020-02-03 11:43:47

    已经写得很简明了,不过没有基础知识、不阅读原著,是读不懂这书的。另外,此书翻译有不少低级错误、编辑过程中的错误更多。

  • 1 天平上的尘埃 2014-09-04 15:05:15

    本书对于二十世纪兴起并衰落的神学给予了全面而细致的介绍,很多我们听过但不了解的诸如“解放神学”、“神死神学”之类,都可以通过阅读本书获得一定程度的认识

  • 0 Joseph(63+1) 2014-05-10 17:17:31

    自启蒙已降,神的临在性与超越性之平衡终见于20世纪的各路“英豪”。而在这样的张力中,在空间与时间,外在与内在下的叙述中,神学总是要归回到那起初的原点。当后现代主义已然来临,20世纪的神学遗产也带我们走进21世纪,如何立足那起初的福音,面向这实在的未来,传扬见证神的超越与临在?虽没有答案,但正如书中所言:!“神学必须接受20世纪经验的判决书,暨地球不可能成为天堂。但它必须接着加上满带希望的信息,’地上‘可以变成’如同在天‘。”彼岸之神,在此岸与我们同在!

  • 0 Creative 2014-03-30 13:19:32

    对二十世纪的神学家和他们的思想做了个大概的归类。

  • 0 毛毛 2015-08-14 00:32:17

    受益匪浅,翻译也很好

  • 0 极地火种 2018-05-18 17:47:08

    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两年半,终看完了,有的篇章看了好几遍。以神的超越性临在性这个视角梳理20世纪纷呈的基督教神学流派,很有启发性。

  • 1 Castor 2022-03-22 15:17:54

    一部非常清晰的20世纪神学思想史著作,令人感受到无数神学家在超越与临在的张力面前所配享的光荣与苦难

  • 0 puff-puff-pass 2022-01-13 20:47:42

    临在immanence(为啥不直接译成内在?)和超越transcendence;居然对犹太教绝口不提,这么不信任他们的“古文经学”啊?既然谈宗教和道德的问题,却又不提列维纳斯,那就太可惜了……

  • 2 夜尽天明 2022-09-25 11:56:06 广东

    补一哈,我对啥比神学的评价

  • 2 HJZ 2022-11-06 12:23:56 美国

    临在与缺席在帕斯卡尔处就不是什么新鲜东西,所谓后观念论的神学转向(或者庸俗地称其为后现代)不过是回到前现代

  • 0 七夜志贵厨 2024-02-06 22:53:05 河北

    评论上下不齐,时不时冒出让我哑然失笑的观点,另外,如果基督教完全拒绝自然神学上的讨论(福音派这种完全看不下去),和左左只搞马克思文本研究上的护教,不谈论经济史有什么区别,诉诸的启示让人幻视成80年后东方大国痴迷于实践本体论。而同时,激进神学,解放神学这些文化上剪刀浆糊工也颇似从美国来的东方大儒侈谈儒家和自由主义的“联系"。当然,蒂利希,过程神学,希望神学,新天主教神学这些穿插的辩论还是值得外行人反省内部辩论的,只能说大伙面临的问题是几近相同的

  • 0 本意是好的 2023-11-08 18:00:44 浙江

    这本书的线索是超越性和临在性。这本书的核心人物就是Karl Barth。后续的无论是新正统主义,基要主义,还是Lib,都有对于Barth对于19末临在性的反叛而恢复超越性的回应。从Barth到Ramm,几乎所有人在超越性-临在性的回答尝试都是有很多问题,这个问题似乎就是个无解的问题,或许沃格林的“灵魂的均衡”是个在现实中更为可取的答案。

  • 0 老英雄 2024-03-03 23:11:28 上海

    20世纪德国神学,其实不属于基督教,而是摩尼教的复活,有很明显的二宗三际的特征。巴特暗暗的采取了恶是实存的观点,抛弃了sin(罪性)而选择了crime(罪行)。因为创世的父要为此负责,暗戳戳的指责父是恶者(参考巴特的罗马书,以及他搞的双重预定论),并有意忽视、贬低旧约。在巴特这里二宗(善恶对立)地基打完。三际(过去现在未来)的分工是:1-过去,潘能播格历史神学;2-现在:朋霍费尔、蒂利希的临在神学;3-未来:莫尔特曼的希望神学。至此,德国神学可以像摩尼教一样,自称过往神学都是河流,巴特教是“无垠之海”。

  • 0 波儿 2022-06-13 13:17:16

    基督教神学总是尽力在超越性和临在性这圣经的二元真理之间寻求平衡点,过度强调超越性会使神学与它面对的文化环境失去交集,过度强调临在性会使神学受制于某些特定的文化

  • 1 阅微° 2023-07-11 22:10:14 上海

    人类是问题,神就是答案…

  • 0 Covfefe 2018-05-31 14:07:50

    61/95“虽然绝大多数基督徒从未听过施莱尔马赫,但是他对宗教——特别是基督教——的思想,却透过牧师、教派领袖、作家或大学老师们所受的神学教育,点点滴滴流传给他们。他的影响力在无形中沁透整个西方基督教界;他在基督教神学上的地位,就如牛顿在物理学……”说得很实在,那些我们并不知晓的事物或人物才是影响(伤害)我们最深的。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