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蒙田(1533—1592)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也是一位人类感情冷峻的观察家,1572年开始撰写被称为“十六世纪各种知识的总汇”的《随笔集》。在十六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知识权威和批评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从他的思想和感情来看,人们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个时代出现的一位现代人。他的散文主要是哲学随笔,因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思想的宝库”。
由马振骋先生独力翻译的《蒙田随笔全集》曾荣获首届傅雷翻译出版奖,本版《蒙田随笔集》由译者特为我社选出,可以说三卷“全集”的精华尽入其中,真正称得上一部选目全面而又精当、译文上乘考究的蒙田随笔选本。
蒙田随笔集的创作者
· · · · · ·
-
蒙田 作者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们生涯的终点是死亡,我们必须注视的是这个结局;假若它使我们害怕,怎么可能走前一步而又不发愁呢?凡人的药方是把它置之脑后。只是愚蠢透顶才会这么懵然无知!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3页 -
按照事物的常规,你活到今天已是鸿运高照了。你已超过了常人的寿数。为了证明这一点,算一算你的朋友中间有多少人在你这个年龄以前已经谢世,肯定比达到你的年龄的人要多。再来列一张表,记上一生中名声显赫的人,我敢打赌在三十五岁前死的要比在这以后死的多。把耶稣基督作为人类的楷模,也是十分理智与虔诚的,因为耶稣在三十三岁就结束了人生。亚历山大是最伟大的凡人,也是在这岁数去世的。死亡又有多少种袭击方式?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译文名著精选(共148册),
这套丛书还有
《玻璃球游戏》《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忏悔录》《白痴》《前夜·父与子》
等
。
喜欢读"蒙田随笔集"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蒙田随笔集"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我知道什么呢? 7.6
-
- 小仓山房尺牍 8.7
-
- 维吉尔的帝国 8.3
-
- 冯梦龙民歌集三种注解(上下) 8.3
-
- 强者的温柔 9.1
-
- 冯梦龙全集(全18册) 9.0
-
- 把每一天当成人生奖赏 7.7
-
- 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 8.1
-
- 论月面 9.0
-
- 神话哲学之哲学导论 9.6
蒙田随笔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读起来像是穿越时间认识蒙田
2024.1.19 经历了几天的努力(“努力”这个词是因为我不享受)读完了《蒙田随想录》蒙田一生的碎碎念,我想他一定是个INTP/INFP。 这本书好像他的一个博客,记载着他的乱七八糟的感想,很多繁杂的想法,奇闻逸事,想到什么说什么,历史小故事,旅游杂记,家庭生活,自己成长经...
(展开)
> 更多书评 1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译文名著精选(上海译文) (Anatole)
- 林奕含书柜 (过河卒子)
- 冯涛策划编辑图书目录(2) (judetheobscure)
- 国鸽阅读兴趣指南 (毛乌)
- 100种“最伟大的非虚构图书” (tiansiyuan)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蒙田随笔集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张冬冬108 2020-06-14 15:22:32
所谓的随笔,就是随便写,絮絮叨叨表达自己的见解,很明显,我同蒙田的脑回路根本不在一条线上,他说的例子我都不认识,他讲的道理我都不了解,他说的见解我根本不在乎。看完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没什么核心价值,散漫。
48 有用 鱼非然 2014-11-08 12:21:47
“你在孤独之中也好像是一群人。”
2 有用 momo 2022-09-04 21:49:20 河北
蒙田在他的随笔中反复强调:我毫无意图说服任何人,所有这些都是为我自己写的。但我总觉得读这些文字有深深的教化意味…或者引起类同感觉的是反复使用的判断句且明显的粗疏逻辑。不过我愿意相信他对此态度很坦诚。这让我突然想到,自己有很长一段时间,包括现在也偶尔会出现的情况——自我教化。我迟钝的大脑捋清逻辑依然缓慢,无法解释清楚所谓的主观意识“肯定”与特有的教化意味之间的区别,好比主动判断和被动判断的难辨。 另... 蒙田在他的随笔中反复强调:我毫无意图说服任何人,所有这些都是为我自己写的。但我总觉得读这些文字有深深的教化意味…或者引起类同感觉的是反复使用的判断句且明显的粗疏逻辑。不过我愿意相信他对此态度很坦诚。这让我突然想到,自己有很长一段时间,包括现在也偶尔会出现的情况——自我教化。我迟钝的大脑捋清逻辑依然缓慢,无法解释清楚所谓的主观意识“肯定”与特有的教化意味之间的区别,好比主动判断和被动判断的难辨。 另外很喜欢⬇️ “死与生其实是一致的。我们不会因死而变成不同的人。我总是以生来解释死。如果有人跟我说某人死得很坚强,而活得很脆弱;我认为这也是他生命中原有的脆弱性造成的。” (展开)
2 有用 Edison 2019-06-28 17:21:33
3.5。略失望。絮絮叨叨的,金句箴言却不多。
1 有用 2046小马 2024-02-28 17:51:13 江苏
24/2/28:每个法国小学生都知道1571年的2月28日,贵族米歇尔·德·蒙田从“宫廷和公共职责的奴役”中退休,搬了一把椅子、一张桌子和书放进他位于波尔多的家族城堡的塔楼里,关上门,开始写作,那天是他的三十八岁生日。人文主义在他的<随笔>中得到了体现,他的计划是用后半人生来审视自己,用他的话说“用钢笔画出自己的肖像,我自己就是我书中的主题。”事实上,他认为自我远没有解决“我是谁?”这个问题,不得... 24/2/28:每个法国小学生都知道1571年的2月28日,贵族米歇尔·德·蒙田从“宫廷和公共职责的奴役”中退休,搬了一把椅子、一张桌子和书放进他位于波尔多的家族城堡的塔楼里,关上门,开始写作,那天是他的三十八岁生日。人文主义在他的<随笔>中得到了体现,他的计划是用后半人生来审视自己,用他的话说“用钢笔画出自己的肖像,我自己就是我书中的主题。”事实上,他认为自我远没有解决“我是谁?”这个问题,不得不求助于赫拉克利特关于时间和变化本质的几个片段,或者在一篇名为《哲学就是要学会死亡》的文章中引用塞涅卡的话。阅读蒙田的最好方法是观察他,就像他观察自己一样。在他生命的尽头,他声称自己已经接受了空虚。他称自己的文章是“由不同成员拼凑而成的巨大身体,没有明确的形状,除了偶然之外没有任何顺序或比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