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的原文摘录

  • “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 “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查看原文)
    少猪 1赞 2014-07-06 02:40:24
    —— 引自第26页
  • 因此,别把小民不当人。 或者说,不要动不动就以国家天下的名义,任意侵犯和剥夺个人的权利。 没错,相对于国家和天下,个人或许有如毫毛。然而毫毛也是命,小民也是人。谁要把我等小民不当回事,随随便便就拔了,对不起,不干! 这就是一毛不拔的意义。 但,如果拔一根毫毛就能拯救天下,也不干吗? 当然干。 只不过,得问清楚三个问题。 首先,拔一毛真能救天下吗?好像不能,因为“世固非一毛之所济”。既然不能,为什么要拔? 其次,谁来拔?如果是自己,那叫自我牺牲,无私奉献,应该尊敬。如果是别人,是集体,是国家,是公权力部门,那就要问他们凭什么? 这个问题不能不问。要知道,国家权力是全体公民让渡的。公民让渡权利之总和,即国家权力。那么请问,我们让渡了生命权吗?没有。除去法定必须缴纳的税款,让渡了其他财产权吗?也没有。 那么请问,凭什么拔我们的毛? 当然,军人、刑警、消防队员等等,是让渡了生命权的。参军入伍,即是签订让渡协议。但他们没有让渡财产权。他们的生命,也不是用来挥霍的。 这就必须问第三个问题:拔下毫毛干什么? 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只能用于满足大小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这是一种剥削,甚至掠夺。只不过,这种剥削和掠夺打着“大公无私,利国利民”的旗号。所谓“拔一毛而利天下”,则不过圈套和陷阱:先哄骗我们献出毫毛,再哄骗我们献出肢体,最后哄骗我们献出生命。 因此,对付的办法,就是干脆把话说到底:别说要我的命,就算只要一根毫毛,也不给! 也许,这就是杨朱他们寥寥数语背后的思想逻辑。 这样看,一毛不拔有错吗? 没错。 于是杨朱的思想,便成了中国历史上,甚至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份人权宣言 (查看原文)
    月夜小恶魔 1赞 2020-10-16 11:02:17
    —— 引自章节:一毛不拔错了吗
  • 私权重要吗? 很重要。 私权是相对于公权而言的。前者叫私权利,后者叫公权力。没有私权利的让渡,公权力就没有合法性,也没有必要性。因此,公权力绝不能侵犯私权利。哪怕你号称大公无私,或者用其他什么名义,也不行。 没有私权,就不会有公权。 没有私权,也不会有人权。 可惜这一点,我们常常忘记,甚至不知道。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原因就在我们民族历史上的所有制,既非公有(公共所有),又非私有(个人所有),而是家有(家庭所有,或家族所有)。没有私产(个人财产),哪有私权(个人权利)? 因此我们的文化内核,必然是“群体意识”(请参看《奠基者》)。在这样一种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中,讲公权就政治正确,讲私权则难免风险。于是,我们就不敢讲,不想讲,甚至不会讲了。 由是之故,杨朱的私权论一发表,就震惊天下。同样由于这个原因,他也很快就被污名化和妖魔化。人们一知半解地嘲讽着他的“一毛不拔”,不知道“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才真该是理想。 (查看原文)
    月夜小恶魔 1赞 2020-10-16 11:02:17
    —— 引自章节:人权宣言
  • 毫无疑问,孟子从来就没反对过君主制,也不认为君臣关系是平等的。但他跟孔子一样,不讲平等,却讲对等。对等,就是我有义务,你也有;你有权利,我也有。大家礼尚往来,谁都不能盛气凌人。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忠诚与客气,不平等,但对等。 孟子却没那么温良恭俭让。他的说法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也就是说,你把我当什么人,我就把你当什么人;你不把我放在眼里,我就把你当敌人。呵呵,你不仁,休怪我不义。但,这也顶多是翻脸,为什么要革命呢?更重要的是,人民为什么就有权革命呢?因为君权来自民权。 孟子说:没有。天是不说话的,但上天会看人民群众的反应。民众满意谁,天就授权谁。天子之权是上天和人民共同授予的,叫“天与之,人与之”。对,双重授权,或共同授权。这很了不起。 更了不起的是,孟子还同时引用了《尚书·泰誓》的一句话,叫“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样一来,上天和人民的共同授权,就其实是民授。话说到这个份上,已堪称伟大。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是否民主,关键就看授权主体。政权民授,就民主;神授,就君主;自授,就专制;不讲授权,黑社会都不如。 然而,自从周人确立了“君权天授”的观念,授权问题就被视为已经解决,不再有人讨论。重新提出这个问题,明确把授权主体界定为上天和人民,而且“名为天授,实为民授”,孟子是第一,也是唯一。但,古代中华史的民主传统,也就仅此而已。 君权来自民权,所以民权高于君权,这就是孟子的思想,也是他与诸子的区别:老子和庄子不要君权,也就无所谓民权;墨子和韩非主张集权,则君权高于民权。 (查看原文)
    熊猫の大叔🌈 2024-02-13 09:13:42
    —— 引自章节:无民权,就革命
  • 禽滑釐问:拔先生一根毫毛,来拯救天下,干吗? 杨朱说:世道不是一根毫毛就能拯救的。 禽滑釐说:如果能,愿意吗? 杨朱不理睬他。 禽滑釐出门,把这事告诉了杨朱的学生孟孙阳。孟孙阳说:你们是不懂先生的用心啊!还是让我来替先生说吧!请问,如果有人提出,痛打你一顿,给你一笔巨款,你干吗? 禽滑釐说:干! 孟孙阳又问:砍你一条腿,给你一个国家,干吗? 禽滑釐不说话。 于是孟孙阳说:与肌肤相比,毫毛微不足道;与肢体相比,肌肤又微不足道。这道理谁都懂。但,没有毫毛就没有肌肤,没有肌肤就没有肢体。那么请问,难道因为毫毛微小,就可以不当回事吗? 禽滑釐表示无话可说。事实上,当孟孙阳问他拿一条腿换一个国家愿不愿意时,禽滑管就已经清楚,后面等着他的问题必定是:砍掉你的脑袋,给你整个天下,干不干? 好嘛!脑袋不能砍,腿就能剁吗?腿不能剁,肉就能挖吗?肉不能挖,皮就能撕吗?皮不能撕,毛就能拔吗?要能就都能,不能都不能。这就是逻辑。墨家是讲逻辑的,所以禽滑釐无话可说。 没错,整体利益确实大于局部利益。就连孟孙阳,也说“一毛微于肌肤,肌肤微于一节”。但这绝不意味着局部就是可以随便牺牲的,因为整体不过是局部之和:你不把局部利益当回事,今天牺牲一个,明天牺牲一个,请问那整体利益最后还有吗? 所以,不要说什么“大河不满小河干”。事实是:大江大河都由涓涓细流汇集而成。如果所有的泉水、溪流、小河邻干了,还会有长江、黄河吗?同样,如果所有的个人利益都牺牲了,请问,还有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天下大利吗? 因此,别把小民不当人。 (查看原文)
    熊猫の大叔🌈 2024-02-13 09:52:02
    —— 引自章节:一毛不拔错了吗
  • 实际上墨子与杨朱,就像孟子与韩非,都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孟子与韩非,是民权与君权。孟子捍卫民权,韩非保护君权。墨子与杨朱,是公权与私权。墨子主张公权,杨朱维护私权。他的“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就既是人权宣言,又是维权声明。 事实上,这句话是有主语的。主语就是“古之人”,即古代领导人。我们知道,借古是为了讽今。因此,它又可以这样翻译:要我牺牲自己满足天下,我不干;你们尽取天下满足自己,也不行。这,岂非维权? 当然是。而且,他维护的还不是笼而统之的民权,而是每个人的个人权利——私权。私权重要吗?很重要。私权是相对于公权而言的。前者叫私权利,后者叫公权力。没有私权利的让渡,公权力就没有合法性,也没有必要性。因此,公权力绝不能侵犯私权利。哪怕你号称大公无私,或者用其他什么名义,也不行。 没有私权,就不会有公权。 没有私权,也不会有人权。 可惜这一点,我们常常忘记,甚至不知道。这当然是有原因的。原因就在我们民族历史上的所有制,既非公有(公共所有),又非私有(个人所有),而是家有(家庭所有,或家族所有)。没有私产(个人财产),哪有私权(个人权利)? 因此我们的文化内核,必然是“群体意识”。在这样一种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中,讲公权就政治正确,讲私权则难免风险。于是,我们就不敢讲,不想讲,甚至不会讲了。 由是之故,杨朱的私权论一发表,就震惊天下。同样由于这个原因,他也很快就被污名化和妖魔化。人们一知半解地嘲讽着他的“一毛不拔”,不知道“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才真该是理想。 (查看原文)
    熊猫の大叔🌈 2024-02-13 10:22:45
    —— 引自章节:人权宣言
  • 人性本善吗? 不,向善。正如水性,就并不是“本下”,而是“向下”。人性亦然。水的特性,是趋向于低处;人的特性,是趋向于善良。这就叫“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性向善,才是孟子的观点。本善不是。那么。所有人都向善吗?膏会人公是。这就叫“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人作恶?人的天环境和条件使然。这就好比水,如果把它堵起来,也会上山。但,你能说这就是水的本性吗?当然不能,只能叫“其势则然也”。同样,人性向善,只是一种可能性,并不等于一定就善。你创造和提供善的环境和条件,他就善。反之,则可能恶。也就是说,性善,只是“可以为善”。 这就要问:为什么可以为善?因为人性当中,原本就存在着善的可能性,这就是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和是非心。这四样东西,是每个人都有的。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认为,这就是共同人性。由此产生的,是共同价值,即仁义礼智。其中,侧隐之心就是仁,羞恶之心就是义,恭敬之心就是礼,是非之心就是智。 所以,仁义礼智,并不是外部世界强加的,而是每个人都固有的,只不过大家没怎么注意而已。其实,只要认真想想,努力追求,则“人皆可以为尧舜”。相反,舍弃向善可能性的,就成为恶人,这就叫“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就是世人有善有恶的原因。 仁义道德的人性依据,也就在这里。只不 这当然是对儒学的重大贡献,也是对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因为把核心价值观提出来了。 (查看原文)
    熊猫の大叔🌈 2024-02-14 10:38:51
    —— 引自章节:孟子:人性向善
  • 孟子和荀子都同意人性是道德的基础,都认为人的社会性是善,也都承认人类社会有善和恶两种可能。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孟子更看重善的倾向,并把它看作水。主张积极引导;荀子更注意恶的可能,并把它看作火,主张严加防范。结果是什么呢?是孟子侧重讲仁义,荀子侧重讲礼乐,他们从不同的方向继承了孔子。然而分歧也正在于此。 按照孟子的观点和逻辑,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虽然没有天生的善,却是趋向于善的,只要引导和养护就好。因此,思想教育是管用的,以德治国也是可行的。所以,孟子往往被看作儒家正宗。他不厌其烦地讲爱心,讲仁政,讲王道,办国王培训班,希望通过正君王而正天下,原因也在这里。 荀子却不认为事情有这么简单。在他那里,人性中的恶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这就不能靠引导,只能靠防范,靠改造,靠镇压,简直就是一场战斗。这是只有圣人才能完成的任务。 荀子就是这么说的。他告诉我们,圣人知道人的天性是恶的这才设立君权来进行统治,明确礼义来进行教化,制定法度来进行治理,加重刑罚来禁止犯罪,以求普天之下都田于治,合于善”。君权、礼义、法度、刑罚,就是化性起伪的手段天下大治的途径。 在这里,我们分明看见了法家的影子,专制集权的主张更是呼之欲出。因此,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的学生竟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也不意外。众所周知,这位学生就是韩非。 (查看原文)
    熊猫の大叔🌈 2024-02-14 10:50:38
    —— 引自章节:荀子:善能胜恶
  • 历史并非英雄所创造,英雄人物的模样反而是由历史来塑造的。历史要求他是什么形象,他就只能是什么形象。 (查看原文)
    离线思考 2014-04-18 12:46:28
    —— 引自章节:孔子的遗志
  • 礼乐制度的人性根据:爱必须得到回报。 (查看原文)
    少猪 2014-07-06 02:31:16
    —— 引自第13页
  • 进步是要付出代价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文明的帷幕只能由最卑下的利益和最卑鄙的手段来揭开。因此,为了文明,人类不得不付出道德堕落的代价。 (查看原文)
    少猪 2014-07-06 02:32:36
    —— 引自第59页
  • 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杨朱 (查看原文)
    少猪 2014-07-06 02:36:17
    —— 引自第89页
  • 且趣当生,奚遑死后。——杨朱 (查看原文)
    少猪 2014-07-06 02:38:11
    —— 引自第100页
  • 无德之德,必是伪善。非法之法,比为恶法。 (查看原文)
    少猪 2014-07-06 02:39:37
    —— 引自第178页
  • 与此相关的概念,是华夏。夏指地区或邦国,叫诸夏;华指人民或族群,叫诸华,也叫华人和华族。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 (查看原文)
    renard dit 1赞 2016-04-02 00:52:11
    —— 引自第1页
  • 其价值观,墨子的是公平与正义,荀子的是秩序和文明。 (查看原文)
    耶耶耶耶耶🆙🍃 2016-04-15 20:37:37
    —— 引自章节:没有结论的争鸣
  • 庄子说,活着就该真实而自由,这道理猪都明白。可惜很多人,却为了所谓的荣华富贵,不惜扭曲了自己的天性,去做不想做的事情。他们就不想想,所谓“生前富贵,死后荣”,不就是身子下面铺着白茅草,前肩后腿放进了花盘子吗?这又有什么可追求的呢? 这些人,岂非猪都不如 (查看原文)
    随心而行 2020-08-17 21:27:25
    —— 引自章节:若为自由故
  • 上善若水。 那么,跟水最像的是谁? 女人。 是的,女人和水,至少有四点相同:柔软、弱势、被动、居下。比如做爱,最常规的是女下位,女人躺着让男人上。这就叫“为其静也,故宜为下”。 结果怎么样呢? 女人吞没男人,男人筋疲力尽,一泻千里。何况男人再有力气,再有劲头,总有不行的时候,女人则不会。所以,女人比男人厉害,也比男人持久。 因此老子说—— 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 牝(读如聘),就是雌性或女人;牡(读如母),就是雄性或男人。以静制动,以下制上,赢在女人,这就是普天之下性关系的规律。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女人比男人好,下面比上面好,不动比乱动好。 (查看原文)
    月夜小恶魔 2020-10-16 11:10:16
    —— 引自章节:弱者生存
  • 但,老子不谈人性,却谈治国。这也是诸家的共同话题,区别仅仅在于:道家自治,墨家人治,儒家德治,法家法治。结果,韩非与老子惺惺相惜,因为都讲无为;墨家与法家殊途同归,因为都讲君权。反倒是既没讲过自由又没讲过平等的孟子,主张民权。 历史要开玩笑,真是谁都挡不住。 道路的选择却很清楚。大体上说,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讲天道,就是要回到太古;讲帝道,就是要回到尧舜;讲王道,就是要回到商周。这些都是倒退。只有讲霸道,才能走向秦汉。 p191 (查看原文)
    后会有期 2021-02-10 11:27:37
    —— 引自章节:没有结论的争鸣
  • 先秦诸子中,老子和韩非最冷的,正如墨子和孟子最热。墨子古道,孟子热肠,韩冷峻,老子寡情。他的道,冷冰冰的。 那么庄子呢? 庄子却是有情人。他的道,充满情趣。 p147 (查看原文)
    后会有期 2021-02-09 15:20:18
    —— 引自章节:两种活法两种道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