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本书记录作者1977-1979年在北京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借调式写作”的人和事。书中有大量具有史料价值的珍贵旧照,是乍暖还寒的季节不可或缺的见证。在那个年代,这些记忆一如江河早春的凌汛,带着不可遏制的春意迅猛地来到人间。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其文学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五十余种,其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均获全国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等十余种文字,出版各种译本三十余种。
> 全部原文摘录
历史价值远大于文学价值。年代记录的片段、冯老自己和他人的历史反思与批判尤其值得一读。
那个时代,没有好事,只有坏事。
乙未年第11本。冯骥才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感谢2个半小时无聊的大会,让我有机会把这本书看完。
纸质轻,好读。稿纸背景妙,饭后站着消化读完了
> 更多书评 5篇
> 19人在读
> 361人读过
> 349人想读
订阅关于凌汛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看不见的城市 2020-10-22 09:32:32
历史价值远大于文学价值。年代记录的片段、冯老自己和他人的历史反思与批判尤其值得一读。
4 有用 正能量小圆头🔒 2017-03-12 16:48:25
那个时代,没有好事,只有坏事。
0 有用 泛菊杯深 2015-06-09 00:44:52
乙未年第11本。冯骥才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12 有用 乐居士 2014-01-23 18:00:03
感谢2个半小时无聊的大会,让我有机会把这本书看完。
0 有用 quitequiet 2014-03-31 20:37:56
纸质轻,好读。稿纸背景妙,饭后站着消化读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