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中国 短评

热门 最新
  • 15 nothing传叔 2015-08-08 16:18:02

    书名有点帽子太大,内容和笔法一如钱锺书所说——失败的小说家,但史学界这文笔又够牛了,程度深浅上类似林语堂的《中国人》(林是写给美国人看的,史还是写给美国人看的),哎呦,这究竟是褒还是贬哟。。。

  • 12 刀叢中的小詩 2014-04-15 09:19:17

    他们想要改变中国,最后却被中国改变并抛弃了。角度很不错,但不深入。写得最好的是鲍罗廷和白求恩。首次发觉白求恩的散文真心棒!

  • 16 张唐 2014-05-05 16:06:25

    最后一章恐怕是删了不少

  • 7 不足方丈 2014-11-14 16:01:10

    太大路货了。史景迁的著作是最好的非专业读物,但是从专业角度来说,真是没什么值得期待的。

  • 5 江海一蓑翁 2017-12-23 23:11:15

    史景迁先生的这本书,梳理了从明末到共和国的长达三百多年的时间里,来到中国,并且在中国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西方顾问们的故事,将严谨的史料考证,隐藏在富于文学性的流畅文字背后,通过人物小传的形式,讲述西方近代以来对中国的影响,大历史与个人生命史完美结合,值得一读。

  • 6 玄玄色 2015-07-30 01:47:49

    乐趣在于找寻字里行间的西方视角…对于洋人的功绩怕是过誉了,背后的逐利动机都没有深入谈。对苏联人的贬和对其他西方人的褒对比明显,提到日本人的内容不多。没有太多自省,终了还是指向中国人的问题,愚昧不化、利用洋人、皇权顽固…历史终究是主观的历史。

  • 1 柏林苍穹下 2014-12-28 14:54:20

    帝国蹒跚前行,三百年来犹如是。从传教士、军事冒险家到技术人员,所谓“改变”,行百里半九十而已。

  • 4 含笑半步颠 2020-01-17 21:44:23

    钱钟书先生诚不欺我,整本书看下来史景迁的确是个“失败的小说家”,文笔在史学作者领域可以说首屈一指,但是并没有什么高见,通篇的观点无外乎—“外国人希望用自己的本领改变中国,奈何中国人保守,狡猾,利用完外国人就抛弃掉”(除去白求恩);每个人物也只是用优秀的文笔改写了的“百度百科”。买本书是好奇鲍罗廷,毕竟国内关于这位人物的记载多在浩如烟海的党史中,了解起来不方便,史景迁写他的时候还算持平,不太失望,剩下的也只有白求恩写的很不错,其余的乏善可陈,尤其是史迪威和魏德迈那篇,写的很乱,详略不得当,与其看这个不如配合《中国1945》和《联合政府和一党训政》

  • 2 匪廢費·老🐰 2014-08-08 14:15:02

    想要改變中國的西方人,他們的悲劇在於,「中國人看西方人的時候,仍然拒絕用西方人看待自己的方式」。史景遷處理史料的能力真是獨具隻眼,但chronological上有點混亂。奇怪沒有提到威妥瑪和翟理斯。#馬上學術#032

  • 2 doudou 2016-06-28 16:24:18

    在1920年代到1950年代三百年间,挑选十六位具有代表性的西方顾问,从个案分析试图探寻西方与中国的相处之道。这是开启问题兴趣之书,对于它所关注的问题,它的解析明显不够深入。盛赞译笔。

  • 0 聊天专用 2018-10-01 12:45:14

    1620年到1960年三百多年间,西方人以“开发”被他们视为落后民族的心态来到中国,有传教士、关税官,有翻译、医生,有科技顾问、军事顾问,不同文化碰撞时或相互理解或彼此误解,他们每个人都把一生的精华贡献给了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参与及推动中国的历史变化。

  • 1 NEBULA 2023-04-12 09:53:47 湖南

    真的很一般,但是我对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倒是挺感兴趣的

  • 2 高乔人的驴 2018-04-06 03:47:49

    1640到1960,西方人前仆后继前来中国,他们或出于私利或出于公益,希望通过传授技术进而引入西方价值,改变中国。从这些来华外国人身上,我们也可以照出自身的矛盾:一方面仰慕并且希望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和社会组织力,另一方面却抗拒全盘接受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这也是中国百年意识形态大摇大摆的根源。西方文明不容异端的本性决定未来来自西方的意识形态压力会长久存在,如何和这个仍是西方主导的世界打交道将是中国崛起路上的必修课。

  • 2 Nightwing 2015-05-15 19:21:56

    纵然受各种动机的驱使,跨国界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仍有其独特的浪漫色彩,只是最终不得不在现实面前溃塌。白求恩是书中主要人物里唯一一个死在中国的,也是比较之下动机最单纯的。在宗教、政治甚至是人道主义的背景下,个人功绩横在利己和利他之间,让两者的定义都模糊不堪。书的内容固然不够精细,但抛砖引玉、发人深省的价值依然很高。毕竟生命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才得以繁衍延续的,沟通已是难能可贵。

  • 3 Scarlett 2019-04-28 22:40:56

    16位西方顾问,涉及领域涵盖宗教、教育、军事、政治、医学、科技……时间横跨3个世纪(16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然主旋律是:想要利用中国,却被中国利用,被中国人利用。 他们多是年轻热血,怀揣着改变中国的宏愿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中国复杂多变情形用一生时间狠狠打了他们一巴掌……

  • 1 支离疏 2019-03-14 22:56:38

    这本书的主题非常明确而紧凑(是个好主题),依然是故事型论述,却有了更多的“历史质感”。

  • 3 历史理性 2017-07-29 12:05:01

    两天也就看完了,可以让人轻松的了解这个主题

  • 2 溺在水瓶里的牛 2020-02-26 21:09:43

    一个个西方人,像飞蛾扑火一般,将个人短暂的一生,滴进中国苍茫的史海中,但就像作者点评魏德迈,“在中国,躲不掉政治”,当然更撼不动盘根错节的制度根本,他们传教、行医、致学、科研、带兵、拜将,他们留下了故事与贡献,但不能动摇活人头脑里已死先辈的大山。历史一再重演,第一次是悲剧,往后都是笑剧,熙攘喧嚣。

  • 3 含竹飘荡 2015-02-17 15:24:15

    千年专制主义和乡土文明结合的中国社会在近代遇到最重大的意识形态课题就是西化与现代化,在被迫拥抱世界或者被世界拥抱的过程中,外国顾问尤其是早期的传教士和后期的政府顾问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实放眼现在,外国顾问在中国仍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首都新机场的设计方案抑或各大企业编制的发展规划中,外国顾问总是占据着金字塔塔尖的位置。可是究竟是中国利用他人还是他人通过顾问的方式帮助中国人以实现文明意识形态的目的至今我认为仍然是一个无法说清的迷局。近代史中,我们一直都和外国顾问保持着互动同时又以各种猜忌和阴谋论的方式来揣度他们。本书选取了中国近代史中16名重要的外国顾问,向我们展示出了这种矛盾。读完之后,我却发现,无论是晚清还是民国,甚至今天,我们依旧无法处理好这样的矛盾。

  • 0 嗨呆客要出门玩 2014-06-05 00:17:50

    叙事一如既往地好,这本少了些许繁华或者激情,更多平实。节奏感略有前后不同。苏联与中共部分略差。选题依然有其西方视角和中西文化沟通等方面的思考,中国读者或许感觉无聊了点。总而言之,洋大人多被绕晕,中国最终得土法炼钢!但是今日读来,似乎中西之争已经超越本书的框架,不再是民族主义或者中国文化的解释,多了意识形态之争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