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平庸之恶” 短评

热门 最新
  • 397 许多年 2014-04-14 21:21:18

    对“平庸的恶”这个概念要警惕,你得看它是为什么目而提出的。老大哥昨天说《旧制度与大革命》有现实意义,今天说《纸牌屋》发人深省,明天就可能说阿伦特对麻木大众的指责有道理,然后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要明白,德国的犹太人是有必要反思自己,但更重要的是:艾希曼该死。

  • 229 李桃杏子 2014-07-30 17:55:15

    对中国的年轻读者而言,当下正是该仔细读阿伦特的时候啊

  • 58 vivi 2015-09-09 18:49:39

    又是一本教我如何思考的阿伦特。关于恶的平庸性、无根基的恶、遗忘、苏格拉底的与我同在。“反思小石城事件”当时关于黑人种族,其中的很多观点和思考的角度和方式依然适用于LGBT。第7本阿伦特,依然读得很慢,忍不住在书里划线、写字和折页,一遍读不懂可以读两遍,一下想不明白合上书再慢慢想,虽然不知道自己最后领会得对不对,也获得了思考的快乐。想看Rolf Hochhuth的《上帝的代理人》(基督代理人)。这本阿伦特还买了台版下一本就读!

  • 75 Lowlibrarian 2015-05-13 18:44:59

    不存在你为何服从,而是你为何支持;责任主体动机的缺失,他做那些事,只是因为极为个人性的、偶然性的因素;动机是一种内在性,难以从行为本身来判别;艾希曼及其无所谓的状态正是现代人的普遍可能性,他没有自我,更谈不上自我意识;他依据的是流动的心情,而不是思考。

  • 78 孟冬 2018-05-20 21:32:30

    一个普通人何以会犯下绝对之恶?对审判纳粹将领艾希曼的反思,阿伦特提出了恶的平庸性。她认为一个不会思考的人轻易就能接受一套套规则和制度,从而树立盲目的信念和绝对的服从,这样的人很少思索自己在做什么。如纳粹罪犯抗议说他们没有自发行恶,只是在服从命令,但这恰恰是不会思考的人犯下的最大的恶。与绝对邪恶的人不同,普通人因为缺乏思考更有可能像艾希曼一样做出无限的恶。阿伦特激励每个人都应该独立思考,这种思考并不是人在渴求知识时的思维活动,而是分别善恶、辨识美丑的那种能力。思考属于每个人,而不是少数人的专利,思考是自我反思,是柏拉图的“我与我自己之间的无声对话”,思考意味着意志对一切既存标准和规则的审视。人只有在思考活动中形成人格,成为独立个体,保持思考的能力,才不会因为无思而被其他人所做的和所信奉的裹挟。

  • 15 胖达叔 2016-08-26 14:10:59

    曾读过没读完,没有思考的囫囵吞枣造成了我浅薄的印象,此书必须耐心读。读《论道德哲学的若干问题》是一种灵魂和智力的双重愉悦,她对独在的分析几乎可成为孤独思想者的宣言;读《审判奥斯维辛》让我领教了另一个阿伦特,她让我在看完最后一个字时因为人性而落泪。

  • 17 dormouse 2014-05-15 10:03:29

    翻译真拗口。该警惕用群体罪责来抹消个人罪责的看法点赞。

  • 8 米饭 2014-06-01 10:50:27

    作为一个女性,我很喜欢和敬重汉娜阿伦特。可是看她写的东西总让我觉得絮絮叨叨很烦……也许是因为最近也在看福柯,对比之中高下立见。

  • 6 江海一蓑翁 2015-05-21 14:34:34

    阿伦特这本文集探讨的一个核心命题是:如何在所谓集体罪恶或者集体无意识的状况之下,区分清楚个体的责任与道德义务。大陆版书名由原来的“责任与判断”改为“反抗平庸之恶”,可谓更加点题和醒目。然而可能由于很多文章源自演讲和翻译风格的双重原因,这本书显得极其晦涩、冗长和絮叨,应该是阿伦特最难以卒读的作品之一,可读性上跟福柯、鲍曼等学者的同主题书籍完全无法相比。

  • 6 坐忘 2015-02-03 22:44:07

    1.译文晦涩 2.以前没觉得汉娜这么啰嗦 3.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热衷于对意志思辨的研究,语言不严谨,道不可说END

  • 3 リカ 2018-01-20 14:33:56

    “平庸之恶”的概念并不陌生,但现在才真正开始阿伦特的阅读,在读书的舒适区闲散惯了,发觉欠缺的太多,不要回避费力,一点点啃,不断思考、审视、判断。

  • 2 七七|烂柯人bot 2014-04-11 09:50:04

    上编虽有重复,但是近乎哲学的思考让观点也更为深刻;下编就是一些政治社会问题批判了

  • 6 Nebula 2019-06-23 01:08:39

    “思想风暴的表征不是知识,而是分辨善恶、辩识美丑的那种能力。”在个体放弃判断的统治中,存在着恐怖,也存在恶的平庸性。 在被完整的价值体系包围且密不透风的铁桶中,如何保持判断呢,尊重人类的共通感,将自己的意识与良知联接吧。 一本需要二刷的书。

  • 4 我见青山多妩媚 2019-05-26 13:27:13

    作为20世纪的三大女性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对比桑塔格和波伏娃,真是最理性,文笔最冷峻,就如杀人不见血的刀锋,读她的文字有一种凉飕飕的寒意。《艾尔曼在耶路撒冷》的艾尔曼在平庸之恶的理论中其实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这些共谋实施极权主义的“艾尔曼们”,与党派与国家与所谓服从的法律权力重压下没有关系,想起《钢琴家》的纳粹军官韦恩和辛德勒利用自己的职务保护了一些人,还有纳粹分子约翰·拉贝拯救中国的难民们......但也有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助长罪恶滋生的土壤的成分,因为无知,因为不愿意思考的平庸,最终自以为是的正确,比如《朗读者》里面的汉娜“尽职尽责”地将犹太儿童关入毒气室......不知不觉中暴露出人性的弱点。 阿伦特的价值在于给我来了一场温斯顿精神洗礼。

  • 2 煹米ゴミ 2014-07-01 12:09:08

    要常常跟自己对话。

  • 1 迅疾 2015-10-15 21:06:43

    《论道德哲学的若干问题》一文其实就是缩写版的Life of the Mind,梳理了阿伦特关于思考-意志-判断的思路。

  • 3 兔狲bay 2021-03-24 09:12:11

    我不觉得这是一本好书。没有什么普世性的“道德”和对有钱的个人的自由的赞扬。我一直觉得,作者在文中大谈特谈的道德,和我们中国人所知的道德,只是翻译得一样而已,内涵完全不同。她主张极权恶政府下的个人的自由和不配合的善,我想她应该是没有经历过极权政府甚至集权政府,个人不是在任何时候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不配合就不配合。小资产阶级的“自由”,他们对“自己所不认同的自我”的排斥,是对大多数人的鄙视。“平庸之恶”其实更应该用在压迫巴勒斯坦人民的以色列犹太人身上,阿伦特实际上是在骂自己。

  • 4 peppermint 2014-06-09 11:32:15

    文字太艰涩了实在,不好懂

  • 1 Lincredible#0 2019-03-09 00:23:08

    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因为“独在”状况下无法说服自己而拒绝作恶的苏格拉底式美德,制度对个人恶行的压迫力,只欲求真实的东西。阿伦特讲道德哲学的文字与《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对读,是对个人如何可以、为何应当对罪恶的法律式要求作出明确的拒绝的辩护,但这一辩护又不是完全的——我总觉得在讨论苏格拉底和康德的背后暗藏着一颗颇为仁慈的心,告诉我们并非人人可为圣贤,而有的时候思考的缺乏也具有必然的合理性。《反思小石城事件》是我见过的讨论政治正确与公私领域问题最有穿透力的文章之一,如果segregation作为一种社会状态具有某种历史因袭的传统性和现实性,那么对其处理也必须足够谨慎以至于不侵犯公民权利,虽然革命性的运动必然是重新划定权利疆界的行为。如果阿伦特反对什么,那只是去除道德考虑的乌托邦主义。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