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敏感》的原文摘录

  • 为了充分发挥他们平和细致的专长,让高度敏感的人接受教育是很重要的。我认为我们应该在我们的传统领域中站稳脚跟, 教书、医药、法律、艺术、科学、顾问、宗教 , 如今这些领域越来越多地为非高度敏感的人所占据。这就意味着,这些领域的社会需求是以武士方式获得满足的,也就是说只顾效益和利润。 我们“牧师式”的影响日渐衰微,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丧失了自尊的缘故。与此同时,这些领域本身由于少了我们的参与,缺了那份安详和崇高,也越来越为人们看轻了。 说到底,个体化是指能够从所有内在和外在的噪声中听到自己内心发出的声音。我们有些人陷入别人的需要之中而不能自拔,也许是为了承担家庭的责任,也许是受金钱、名誉、安全感等所谓的成功要素的诱惑。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别人施加给我们的压力,因为我们不想让任何人不高兴。 因为我们太想取悦于人,所以我们要解放自己的难度不小。我们太清楚别人需要什么。然而,我们凭直觉听到了内心提出的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两股强大而互相冲突的洪流也许要冲击我们达数年之久。如果你走向解放的进程太漫长,不要担心,因为这是无法避免的。 (查看原文)
    豆友1115546 7赞 2012-12-05 14:23:20
    —— 引自第142页
  • 对别人的冷遇要有心理准备,不要自己一个人承受。——别人排斥你,原因各种各样,这些原因可能与你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你为此感到难过,那么就难过一小会儿,过后就丢开,不去想这件事。 自己制订一个计划来克服社交不适症,比如,想办法一个星期认识一个新朋友,这样做很有帮助。——无论迈出第一步有多么紧张,要下定决心每天每星期有所行动,循序渐进。 制订计划的时候,步子迈得越大,就能越快达到目标。——能够迈出大步子,当然是最好的了。但是,因为你有那么一点害怕,而且害怕自己会失败,所以你一定要对自己保证,不要急于求成,即使你坚信自己迟早能够克服恐惧心理。 出去见人前,千万不要看报纸,免得影响心情。——一般来说,浏览一下报纸,聊天时可以多一点谈资,也知道一点外面的事情。只要不看让人心情不好的报道就行。 只要你们谈论的话题有意思就行了,不用透露自己的心迹。——如果你和对方聊天是为了建立友谊,并不仅仅是打发时间,那么流露真实的自己是很重要的。这并不是说你得把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都告诉对方。如果和对方认识不久,就把很多心里话告诉对方,不仅显得不妥当,而且会引起对方陷入过激状态。当然,一定要问一下对方对这事有什么看法。 不要把自己的好事原原本本地告诉别人,他们要嫉妒的。——当然,你没有自吹自擂的意思。但是希望和一个值得谈话的人聊天,是人之常情。花点时间把自己身上最有意思的事情写下来,想一想怎样把这些事情天衣无缝地融合到谈话中去。不要说“我搬到这里来住,是因为喜欢这里有山”。而要说, “我搬到这里住,是因为我刚办了一所登山学校”,或者“我特别喜欢用山做背景,拍珍稀食肉猛禽的照片”。 为了使谈话深入下去,使谈话内容更有意思,彼此可以谈谈自己的缺点和问题,有时候这是很有帮助的。——但是要稍加注意。初次相识,不要过多说自己的缺点和问题,不要让人觉得你这个人没主见,不自信,也不知道举止得体为何物。但是如果你一方面坦率... (查看原文)
    π 7赞 2014-09-29 09:48:10
    —— 引自第152页
  • 敏感的身体,敏感的心灵,带给你敏锐的直觉、洞察力、创造力、热情,更带给你灵性。 5无论是否属于高度敏感者,每个人都是在既不无聊也不过激的时候感觉最好。 15 他们觉得敏感等于害羞、胆小,还是觉得这意味着艺术气质、拥有天赋、聪明伶俐? 28 一个安静旁观的孩子,内心也许一点儿也不羞怯,只不过是正在评估眼前所见的一切细节。 53 处于超然状态中时,至少一部分时间应该尽可能让自己忘掉一切日常琐事,沉浸在纯粹的意识、纯粹的存在、纯粹的和谐中。即使只能短暂进入超然状态,等你回到现实中后,也必然能够从更广阔、更新鲜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生活。 58 如果你的安全感更多地来自无形的港湾,说明你已 拥有成熟的智慧。 最高境界是能够把整个宇宙看作我们的港湾,把我们的身体视为整个宇宙的缩影,这里不存在界限。 59 想象自己周围存在某种界限,能够把你不想要的东西拦在外面。 80 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了一些“美好”的东西,正如我们每个人都向这个世界贡献了一些美好的事物。但是没有人能够拥有一切,也没有人能够为别人贡献一切。 84 不要把自己的时间表安排得太满,留出思考和幻想的时间。 95 你并不是一个羞涩的人,而是一个容易处于过激状态的高度敏感者。 96 社交不适症(比羞怯更好的词)一般都是由过激状态引起的,会使你的言谈举止显得不够从容。 97 记住,过激状态并不一定是因为害怕。 101 内向的人属于人类中一个基本的类别。内向和外向其实也是两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大多数人会交替出现这两种情况。这两种态度与是否善于社交没有直接的关系。性格内向的人只是会转向内部,面对主观自我,而非转向外部世界,面对客观物体。内向更重视内在主观的一面,不愿意受到客观世界的过度压力。世界需要各种类型的人。 102 敏感者更喜欢有深度的亲密的友情。 113 羞怯并不是你的性格性质——而是任何人都会感觉到的状态。 内向的社交风格和外向... (查看原文)
    李大日宣 3赞 2015-08-07 16:41:55
    —— 引自第1页
  • 我们以某种方式受到刺激时,会更容易对别人产生浪漫的爱情,这刺激甚至可能只是跑步或听磁带上一段有趣的独白。 (查看原文)
    四处游荡的莹 2赞 2019-12-01 22:10:45
    —— 引自章节:第7章 高度敏感者的亲密关系 |143
  • 如果我们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刺激,那么当我们遇到有吸引力的人时,也会比一般人更容易堕入情网(但也可能更难)。 (查看原文)
    四处游荡的莹 2赞 2019-12-01 22:10:45
    —— 引自章节:第7章 高度敏感者的亲密关系 |143
  • 由于高度敏感者并不是他们所处文化中的理想人格,他们的自尊心本身就比较弱。因此,如果有时候什么人表现出对他们的需要,他们就会受宠若惊。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爱情会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不久之后,你可能会意识到你爱上的人根本不如你优秀,或者根本不是你喜欢的类型。 (查看原文)
    四处游荡的莹 2赞 2019-12-01 22:10:45
    —— 引自章节:第7章 高度敏感者的亲密关系 |143
  • 所以,你的社交方式也很不错。别理会人家叫你“放松一点”之类的风凉话。别人能说会道,你洗耳恭听就是了,但是不要强迫自己去学他们。如果你不擅言谈,那就保持缄默,这是不失自尊的一种策略。同样重要的是,当你的情绪发生了变化,自己的外倾的一面显露出来时,那么你就应该放开手脚地去表现自己,是傻也好,笨也罢,一切都顺其自然。我们每个人在面对非己所长的事情的时候总是笨手笨脚的。你有一点“擅长之处”,这就已经足够了。如果有谁以为自己应该无所不能,面面俱到,那么他就有自负之嫌了。 高度敏感的人可以把全部社交礼仪规则压缩成这样几个字:把别人的过激状态降到最低点(。也可以是两个字:和气。) (1)羞怯并不是你的性格特征,这是任何人都会感觉到的状态。(2)内倾的社交风格和外倾的社交风格是旗鼓相当的,并无优劣之分。 (查看原文)
    π 2赞 2014-09-28 13:48:09
    —— 引自第122页
  • 高度敏感者有时需要反复思考一段时间,才会采取行动 (查看原文)
    Andromeda 1回复 3赞 2016-06-15 10:30:50
    —— 引自第1页
  • 敏感的身体、敏感的心灵,带给你敏锐的直觉、洞察力、创造力、热情,更带给你灵性。 (查看原文)
    Andromeda 1回复 3赞 2016-06-15 10:30:50
    —— 引自第1页
  • 但所有的这一切,已经使这个孩子相信自己是有缺陷的 (查看原文)
    Andromeda 1回复 3赞 2016-06-15 10:30:50
    —— 引自第1页
  • 这样的一天之后,他们需要独处的时间。他们已经心烦意乱、焦虑无比。 (查看原文)
    Andromeda 1回复 3赞 2016-06-15 10:30:50
    —— 引自第1页
  • 高度敏感者却会立即感觉到,房间里的气氛如何,是友好还是充满敌意;室内空气是新鲜还是污浊,甚至会注意到摆放鲜花的人具有怎样的个性,无论他们是否真的希望感觉到那么多的东西 (查看原文)
    Andromeda 1回复 3赞 2016-06-15 10:30:50
    —— 引自第1页
  • 艾丽西亚 伯曼在《儿童蹒跚学步阶段的感情生活》一书中,给胆怯的孩子提出了一些建议,我从这本书上摘录几条,供我们这些成年人在面临新环境时借鉴: 1.正如父母不会让蹒跚学步的孩子单独面对新环境一样,你自己也不要单独面对,和别人一起去。 2.正如父母会先和孩子讨论新环境一样,你也要和自己的恐惧心理讨论这个问题。把重点放在自己熟悉的、安全的因素上面。 3.正如父母总是允许孩子在沮丧时脱身一样,你也应允许自己必要时回家。 4.正如父母相信孩子过一会儿就会没事一样,你也应相信,自己适应了所有陌生刺激后,就会没事。 5.正如父母总是小心翼翼地不让自己对孩子的恐惧作出过度反应一样,如果你自己感到恐惧,需要帮助时,不要过于焦虑。 还要记住,过激状态可能会被误认为焦虑。做自己的称职父母,对自己说: “眼下是有很多事情在发生,这让你的心兴奋得怦怦乱跳,是吧?” (查看原文)
    EstinIen 2赞 2018-01-18 15:12:26
    —— 引自第94页
  • 孩子们倒并不觉得缺少爱,尽管父母根本顾不上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顾不上和他们聊天,没钱带他们去度假,从来不辅导孩子功课,也从来不给孩子说为人处世的道理,甚至从来没有给他们买过礼物。因为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没有钱。玛莎有时把自己和哥哥姐姐比作是一群任其自生自灭的小鸡。 前一章里说到过,有三种依恋方式: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玛莎的幼年时代使她成为回避型的孩子。她不得不做一个不需要别人的孩子,尽量少麻烦别人。 (查看原文)
    EstinIen 2赞 2018-01-18 15:16:56
    —— 引自第83页
  • 高度敏感者该怎么办 高度敏感者能够从以下“四步法”中获益。 1. 了解自我。你需要深入彻底地了解,身为高度敏感者意味着什么。也要了解敏感性与你的其他性格特征是怎样融合的,社会上的负面态度又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你还必须了解自己敏感的身体。不要因为身体经常跟你闹别扭,或者过于虚弱,就忽视自己的身体。 2. 重塑过去。认识了高度敏感者的世界,你必须积极地重新看待过去大部分经历。你过去的很多“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无论你自己,还是你的父母、老师、朋友和同事,当时都并不了解你。重新看待过去的经历,能够帮助你树立自尊,而自尊对高度敏感者来说尤其重要,能够减轻我们在新的环境中(也就是高度刺激的环境中)产生的过激状态。 重塑过去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因此,我在每一章结尾处加上了相关方面的“实际应用”。 3. 疗愈自我。你必须治愈深层的创伤。你小时候已经很敏感,家庭问题、学校问题、儿时患病,诸如此类的事情对你产生的影响都要比其他人更强烈。而且,你和别的孩子很不一样,你肯定因此备受困扰。 高度敏感者很可能会退缩,不愿在内心世界揭伤口,因为感觉上这肯定会激发强烈的情感。小心翼翼和踌躇不前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你一直拖延下去,那就只是自我欺骗。 4. 面对外部世界。走进外部世界时,告诉自己那没关系,同时了解什么时候可以稍微远离一下。你有能力也有必要走进外部世界。你需要参与外部世界,这个世界也需要你。但你一定得注意,要避免过度参与,也要避免过于退缩。本书会告诉你怎样恰当地参与社会。 我也会帮助你了解,你的敏感特质会怎样影响你与亲朋好友的关系。探讨心理治疗和高度敏感者之间的关系——哪些高度敏感者应该接受治疗,为什么需要治疗,接受哪种治疗,由什么样的人进行治疗,尤其是,怎样因人而异进行治疗。然后,我们将讨论高度敏感者与医药的关系,包括很多药物知识,如高度敏感者经常服用的抗抑郁药物百忧解。在本书... (查看原文)
    林一 2赞 2023-03-05 11:59:23
    —— 引自章节:序言 | 1
  • 高度敏感的两点事实 第1点:无论是否属于高度敏感者,每个人都是在既不无聊也不过激的时候感觉最好。 第2点:在同样的状况下,受到同样的刺激,不同人的神经系统激动程度的区别很大。 (查看原文)
    林一 2赞 2023-03-05 11:59:23
    —— 引自章节:第1章 敏感特质令你与众不同 |1
  • 天资的两面性 对刺激的反应程度不同,意味着即使是其他人注意不到的刺激,作为高度敏感者的你也能注意得到。无论是声音、画面,还是身体上的感觉(比如疼痛),无论多么细微模糊,你都很容易注意到。这并不是因为你的听力、视力或其他感官更加敏锐(很多高度敏感者都佩戴眼镜),而是在于通往大脑的神经通路或者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更仔细、更彻底。我们对于每件事情都会比别人产生更多的反应,而且还能更精细地区分事物,就好像那些按大小给水果分级的机器——别人只能分出2~3类,我们却能分辨出10类。 你更容易注意到细微之处,从而直觉力更强,你会下意识地或半自觉地接收和处理信息。于是,你往往莫名地“知道”该怎样做,却不明白自己是怎么知道的。此外,更深入地思考和处理各种细节,意味着你会更多地反省过去和考虑未来,你“知道”事情为什么会发展到现在这样,以后又会怎样演变。这就是所谓的“第六感”。当然,直觉有可能会出错,就像你的眼睛和耳朵也会产生错觉,但你的直觉大部分时候还是准的,因此,高度敏感者往往会成为更具远见的预言家、直觉力强大的艺术家或发明家,他们是更认真负责、更谨慎小心、更聪明机智的人。 但是,如果刺激过于强烈,这种敏感特质反而会成为弱点。对于大多数人感觉适度的刺激,对高度敏感者来说已经是强烈刺激了。而大多数人感受到强烈刺激时,高度敏感者会感到筋疲力尽、难以承受,以至于他们的身体进入了停机状态,即所谓的“超限抑制”。 (查看原文)
    林一 2赞 2023-03-05 11:59:23
    —— 引自章节:第1章 敏感特质令你与众不同 |1
  • 敏感特质令你与众不同 敏感特质会给你带来诸多好处。你的大脑运转方式是与众不同的。整体来看,与非高度敏感者相比,大多数高度敏感者: ·更擅长发现错误、避免犯错。 ·非常认真负责。 ·能够专心致志(但必须在没有干扰时,才能发挥出最佳状态)。 ·尤其擅长需要警惕性、精确性、高速度、区分细微差异的工作。 ·能够通过心理学中所谓的“语义记忆”,更深入地处理材料 ·经常会思考我们内心的想法。 ·能够不知不觉地学习。 ·深受其他人状态和情绪的影响。 …… 除了大脑,我们的身体也是与众不同的。大多数高度敏感者的神经系统会有如下特征: ·擅长精细动作。 ·擅长保持静止状态。 ·早起精神好(也有很多例外)。 ·更容易受到咖啡因之类刺激性食品的影响,除非已经完全习以为常。 ·右脑更发达(直线思维更少,综合创造力更强)。 ·对空气中的漂浮物更为敏感(容易患上花粉病和皮疹)。 (查看原文)
    林一 2赞 2023-03-05 11:59:23
    —— 引自章节:第1章 敏感特质令你与众不同 |1
  • 很多研究者认为,大脑包括两个系统,敏感性来自于这两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一个系统是“行为激活”系统(或“接近”系统、“促进”系统),涉及大脑中接受感官信息并向肢体发号施令的部分。这个系统会使我们接近事物,特别是新的事物,使我们热切寻找生活中好的东西,譬如新鲜的食物和同伴,这一切都是我们生存的必需品。这个“行为激活”系统起作用时,我们会变得好奇、勇敢、冲动。 另一个系统称为“行为抑制”系统(或“退缩”系统、“回避”系统)。据称,“行为抑制”系统会促使我们远离某些事物、警惕危险,使我们保持警觉、谨慎小心、时刻关注周围的变化迹象。这个系统会吸收当前状况中的一切信息,然后自动把当前与过去的常见情况相比较,再与未来的预期相比较。如果发现不适当的情况,这个系统会让我们先停下来,等到完全了解新环境之后再说。我认为这是智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给它一个更积极的名称:暂停检查系统。 (查看原文)
    林一 2赞 2023-03-05 11:59:23
    —— 引自章节:大脑的两个系统 / 30
  • 荣格认为,人类的基本差异在于遗传到较强还是较弱的敏感性。他认为,高度敏感者如果曾经受到过创伤,无论是否涉及性的方面,他们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从而患上精神病。荣格称,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敏感人群在童年时期没有创伤经历,那么他们并不是天生的精神病患者。有人可能会联想到古纳尔的发现,敏感的孩子如果和母亲之间存在安全型关系,面对新事物时就不会感到威胁。 荣格曾写过关于高度敏感者的文章,他曾写道:“一个天生敏感的人,会觉得婴儿时期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有着特殊的事件背景、特殊的感受方式。”“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肯定会在敏感者身上留下某种印记,而不会就此烟消云散。”后来,荣格开始以更加积极的方式来描述内向型和直觉型的人。荣格认为这类人必须加强自我保护——指的是要保持内向。他认为,这类人是“社会的教育者和推动者……”。 (查看原文)
    林一 2赞 2023-03-05 11:59:23
    —— 引自章节:深层心理 / 35
<前页 1 2 3 4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