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台湾人到底是怎么看大陆的?
这是大陆朋友常常问我的问题。
毕竟,一九四五年以前台湾人很难到大陆,一九四九年之后又根本去不了大陆,这百年多来,台湾跟大陆真正产生联系的也只有短短四年,短短几年,根本还不够台湾人去认识。
其实,大陆的每次重大事件发生,都会对台湾产生一定影响。
1947年,国共内战如火如荼,国民党军在台湾“高薪”征兵;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部分志愿军战俘被遣返台湾定居;1958年开始金门炮战,金门百姓逐渐适应了在炮火里的生活;1964年大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蒋介石下令加快核武器秘密研制;1966年,台湾小学生偷学简体字被老师发现挨打,台湾居民在报纸上看到了“文革”中被批斗的亲人照片;1978年中美建交,台湾居民向美国特使专车丢鸡蛋;台湾小学生从气球宣传单上领略到大陆风光;1987年大陆探亲潮,台湾发现大批重婚男;1990年,读过《毛泽东...
台湾人到底是怎么看大陆的?
这是大陆朋友常常问我的问题。
毕竟,一九四五年以前台湾人很难到大陆,一九四九年之后又根本去不了大陆,这百年多来,台湾跟大陆真正产生联系的也只有短短四年,短短几年,根本还不够台湾人去认识。
其实,大陆的每次重大事件发生,都会对台湾产生一定影响。
1947年,国共内战如火如荼,国民党军在台湾“高薪”征兵;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部分志愿军战俘被遣返台湾定居;1958年开始金门炮战,金门百姓逐渐适应了在炮火里的生活;1964年大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蒋介石下令加快核武器秘密研制;1966年,台湾小学生偷学简体字被老师发现挨打,台湾居民在报纸上看到了“文革”中被批斗的亲人照片;1978年中美建交,台湾居民向美国特使专车丢鸡蛋;台湾小学生从气球宣传单上领略到大陆风光;1987年大陆探亲潮,台湾发现大批重婚男;1990年,读过《毛泽东选集》的台湾大学生在校园内张贴大字报,在中正庙前高唱《国际歌》;1996年解放军举行登陆军演,金门士兵精神紧张,出现逃兵;2003年非典,台湾商人在东莞;2011年,北京老公到台南岳父家探亲……
本书从1944年写起,以13位我认识的台湾平民的亲身经历,向您讲述60多年来大陆大事件与台湾小故事,分享60多年来各时期台湾百姓对大陆的印象。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分开不代表不关心;不联系不等于不知道。
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的创作者
· · · · · ·
-
廖信忠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廖信忠
1977年,出生于被赶出联合国后“风雨飘摇”的台湾;
1984年,李登辉当选台湾地区副领导人,廖信忠上小学;
1989年,蒋经国逝世的第二年秋天,廖信忠升入初中;
1993年,新国民党联线人士组建“新党”,廖信忠进入淡水高中读书;
1998年,马英九和陈水扁竞选台北市长,廖信忠参加成功岭大专集训;
2008年,台湾大选马英九获胜,而陈水扁随后锒铛入狱,廖信忠也在上海开启了自己全新的一段人生;
2009年,廖信忠处女作《我们台湾这些年》出版发行;
2014年,廖信忠最新作品《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出版发行。
目录 · · · · · ·
台湾到底是怎么看大陆的/001
1944——
从“日本人”变成“中国人”/007
1947——
这就是大陆的空气/017
祖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024
对共产党有了颠覆性的认识/030
1950——
参加朝鲜战争/043
战俘遣返台湾/049
1958——
金门炮战/055
1963——
服兵役,抽中海军陆战队/063
“反攻大陆”演习事故/071
私奔,创业/082
外岛“兵变”:几代人的集体回忆/091
1966——
“匪情研究”工作者/101
偷学简体字被老师打/109
原来这就是大陆/119
1978——
中美建交前夕,台湾移民潮/127
集体向美国特使专车丢鸡蛋/134
气球宣传单上的祖国风光/143
小学生哄抢传单事件/153
1987——
大陆探亲潮,她是我先生的媳妇儿/163
来一个大陆老娘/171
1988——
从金门到台湾/181
报禁开放/189
1989——
贴大字报的台湾学生/197
1990——
“中正庙”前的《国际歌》歌声/205
1996——
解放军举行大规模登陆军演/215
2003——
“非典”时在东莞/225
真的懂大陆吗/232
继续当台流/239
2011——
嫁个北京老公/247
金门之恋/256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来到高雄的旗津岛,比起台北吹着北风阴冷的天气,高雄蓝天白云,阳光普照,海风和煦,只需穿单衣就可。 在岛上一角,有一“战争与和平纪念公园”,就是纪念台籍老兵的主题公园,公园内有一主题馆,介绍台籍老兵的故事。 这里游人不多,甚至很多人不知道这里有间纪念馆,就跟很多台湾人压根儿不知道有“台籍老兵”这回事一样。在台湾,一般说到“老兵”,通常指的就是一九四九年时跟着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的那些人。但是在那个年代,看似远离烽火的台湾,也有一大批年轻人参了军,被卷进这乱离的洪流当中。 主题馆的外墙有一石刻画,画上有三人,分别身穿日本军、国民党军、解放军制服。 看了馆内的介绍,再看看这幅画,越想越觉得这些台籍老兵故事真是具有传奇性,只是,所谓的“传奇性”“波澜壮阔”,通常都是荒谬时代下的一个小缩影而已,悲哀与壮阔常是一体两面,越荒谬,就越传奇。 我现在还无法很清楚地回答那所谓“台湾人自我认同”的问题,只好试着用“台籍老兵”这个题材,用几个人当原型,试着把他们几句话带过、看似云淡风轻的回忆丰润成为一简单的故事,当作这本书的开头吧!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页 -
因为日本战败,以后台湾和满洲就要还给中国,大家都是中国人了,只是从小就被教育日本是神国皇国,亚洲一等,最强大的,而中国一向被说成是最低下的,怎么一下就从日本人变中国人了。 有几个高砂兵冲出来大表不满,其中有个是军曹,林水源认出那是高砂义勇队有名的山下军曹,传说他战功彪炳杀敌无数,山下军曹直说自己是日本人,不是中国人,差点要跟守卫起冲突,直到枪管对着他们,他们才像斗败的鸡,沮丧无力地回座。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的人也喜欢 · · · · · ·
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6 条 )

挺有内容的“标题党”

“时代”是个厚重的词,“人”听起来是如此渺小

所以我们也只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看到了历史的一部分
> 更多书评 36篇
论坛 · · · · · ·
那个阿祥老师是谁?有什么作品? | 来自霜 空白言说 | 3 回应 | 2017-10-11 23:36:19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新周刊深夜读书2014(上) (ICE CHAN)
- 热门图书 (豆瓣读书)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30岁读的书 (小熊熊熊啊)
- 2014 (JUNWK1334)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的评论:
feed: rss 2.0
13 有用 Jeanie 2014-07-30 21:22:41
真的非常一般,忍住想要二星的冲动。上一本看着还算新奇,这一本真的是完全暴露了作者没有任何文笔可言的文章。既不流畅,更谈不上可读性,充斥着各种口头禅一般的台湾话。说实话真不知这本书如何出版的。尤其第一个故事,真是看无可看,一页都读不下去。依稀记得其中也就一个故事稍可,却半天寻思琢磨记不住了。可见一斑……
4 有用 红茶宅菌 2014-05-13 11:56:55
对比第一本,这本零碎了许多,每个时间段节选的是某个小人物那时期的故事,导致阅读感非常跳跃。内容依然归为入门级概况读物。倒是印象深刻于【在颠沛流离的乱世中,小到个人,大到一个岛,都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句话,我们百无聊赖的今天,是多少先烈期许已久却没有过的明天。
3 有用 秦福貴 2020-10-28 18:23:26
读这本书的时候想到白先勇的《台北人》,也是一本非常出色的书。《台北人》中没有任何一个主角是“台北人”,最后却因为各种原因都在台北扎了根。而《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刚好相反,没有任何一个主角不是台湾人,他们却都和大陆有了无法分割的关系。许多评论都在批评作者的文笔,但我倒是觉得,不妨就把这本书看做一本畅销书,忽视或许本来就不存在的政治正确,伴随着轻松的心情畅快的读完,会对陆台关系有许多新的认识——这... 读这本书的时候想到白先勇的《台北人》,也是一本非常出色的书。《台北人》中没有任何一个主角是“台北人”,最后却因为各种原因都在台北扎了根。而《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刚好相反,没有任何一个主角不是台湾人,他们却都和大陆有了无法分割的关系。许多评论都在批评作者的文笔,但我倒是觉得,不妨就把这本书看做一本畅销书,忽视或许本来就不存在的政治正确,伴随着轻松的心情畅快的读完,会对陆台关系有许多新的认识——这算意外收获,尽管作者写这本书的本意可能就是这样,所以这本书的确是有些文不对题,不过不重要啦。 (展开)
8 有用 雲水 2014-06-06 16:07:32
#写论文磨洋工的时候看的# 1.非常畅快的阅读体验,虽然文不对题,但是内容真的很精彩 2.很多故事都可以单独拿出来拍成电影,我看前半部分的时候脑海里都是侯孝贤、杨德昌的电影画面,后半部分时是近年来的小清新电影,总之很有画面感。看到前面林水源、李一郎、阿吉、姚教授的故事实在没办法忍住眼泪。 3.其实最有意思的是书中搞笑的部分,那些小市民酸味十足的抱怨、那些刻板效应下毫无逻辑毫无道理的偏见和误解,特... #写论文磨洋工的时候看的# 1.非常畅快的阅读体验,虽然文不对题,但是内容真的很精彩 2.很多故事都可以单独拿出来拍成电影,我看前半部分的时候脑海里都是侯孝贤、杨德昌的电影画面,后半部分时是近年来的小清新电影,总之很有画面感。看到前面林水源、李一郎、阿吉、姚教授的故事实在没办法忍住眼泪。 3.其实最有意思的是书中搞笑的部分,那些小市民酸味十足的抱怨、那些刻板效应下毫无逻辑毫无道理的偏见和误解,特别接地气儿,特别真实。我从小到大一直在听到类似的话,一个人就是他/她生活的地方,这话真的一点没错。 4.在素材上有和龙应台的大江大海重合的部分,但是作者没有龙那种高高在上的悲悯感,也没有刻意煽情,只是单纯地讲故事,反而更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展开)
19 有用 小山山呀 2014-08-26 11:29:20
最有感触的那段就是明明一个台湾人,先是作为日本兵打美国人,后来作为国军打共产党,又作为共产党打国民党跟美国,又作为国军守在金门打共产党。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个人的命运都无法掌控在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