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2013年6月余秋雨先生将之前的《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改写为这本《吾家小史》。《吾家小史》讲述了余秋雨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从前辈到自己,在父亲临终的床头重新拾笔,直到为母亲写出悼词。这本书,以全新的内容描写了现代中国一个普通家庭百年间的悲喜沉浮,以及余秋雨的心灵成长历程。书中涉及余秋雨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从前辈到自己,在父亲临终的床头重新拾笔,直到为母亲写出悼词。余秋雨被诟病已久的文革经历、“诈捐门”始末、与马兰的“被离婚”,甚至完全没正面回应的第一次婚姻及其收养的女儿也将在本书中做一个完整而郑重的交代。
吾家小史(便携本)的创作者
· · · · · ·
-
余秋雨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人。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考察并阐释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重要遗址。所写作品,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体,追慕者众多。
二十世纪末,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克里特文明、雅典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等一系列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关注。
自二〇〇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中外文化对比史”等课题,广...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人。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考察并阐释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重要遗址。所写作品,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体,追慕者众多。
二十世纪末,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克里特文明、雅典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等一系列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关注。
自二〇〇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中外文化对比史”等课题,广受好评。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香港凤凰卫视首席文化顾问、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目录 · · · · · ·
一 秘史朦胧
二 秘史渐近
三 还债
四 墓碑
五 朱家小姐
六 乡下
七 那天下雨
八 叔叔二十岁
第二章
一 无产地主
二 妈妈下楼了
三 夜晚
四 姨妈和表哥
五 上海的事
六 饥荒
第三章
一 大民主
二 同一个省
三 那个冬天
四 裸体
五 稍稍打开的窗
六 老人和老屋
第四章
一 紫玉楼梯
二 齐华
三 祖母无名
四 在位和退位
五 绣花婴儿鞋
六 妓女和口红
七 逃向海边
八 爸爸的秘密
九 悬崖守护
十 天人对话
归结
一 侍母日记
二 为妈妈致悼词
三 远方的海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原以为,经历过“文革”,中国人对谣言的癖好也许会稍稍减轻一点。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样。 “文革”的谣言只由大字报传播,而现在,谣言凭借着网络和传媒,可以顷刻笼罩万里江山。一次次以谣言为基础的群体投注,使一个民族的心理底线因过度消耗而日渐脆弱。那些造谣者,更是具有了呼风唤雨的号召力,远远超越他们的前辈,或他们自己的前半辈子。 中国古人说:“谣言止于智者。”这其实只是一个空洞的自我期许,而不是社会真相。因为智者未必是仁者,仁者未必是勇者,不存在阻止谣言的道义和胆气。相反,他们的智能极易成为谣言的动力,使谣言更精致、更耸动、更有传播力。因此,无数历史事实证明,“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谣言。 我能做的,仅仅是记取自己叔叔和爸爸的惨痛教训,那就是:不为谣言自戕,不与谣言争辩。 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要考验我对谣言的这一系列深刻认知,居然,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谣言狂潮。 为什么说“前所未有”?只要与叔叔、爸爸的遭遇一对比,就能明白。 第一,叔叔遭受谣言攻击,半年就自杀了,爸爸则被谣言闷住了十年。而我,已被谣言包围了二十年,等于又经历了两场完整的“文革”; 第二,叔叔、爸爸所遭受的谣言攻击,主要集中在本单位,没有报刊参与。而对我,除了本单位没有参与外,全国一百六十余家报刊都参与了。其中南方一家著名报纸主导了每一场谣言围攻,覆盖面之大无与伦比,且被海外华文报刊广泛转载; 第三,叔叔、爸爸所遭受的谣言攻击,内容比较固定,二、三项诬陷而已,而我遭受的攻击,范围漫无边际。从所谓“文革历史”、“文史差错”、“文化口红”、“地震捐款”、“阻止请愿”到“深圳赠房”、“遗产大会”、“美女作家”、“离婚声明”等等,面面俱到,与时俱进; 第四,叔叔、爸爸所遭受的谣言攻击,主要来自于不知法律为何物的造反派歹徒,具有暴烈性却不具有权威性。而围攻我的那么多传媒和打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页 -
灾难的最后恶果,是人格崩溃; 崩溃的第一标志,是损毁他人。 中国千年官场,历来鼓励互相揭发,而不在乎揭发的真假。一次次的政治运动,更是以损毁他人为基础。这种长期训练,积累成一种集体本能,时时在很多人身上迸发。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8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吾家小史(便携本)"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吾家小史(便携本)"的人也喜欢 · · · · · ·
吾家小史(便携本)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1 条 )

我承认自己只是一个俗人

> 更多书评 2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作家出版社 (2013)7.9分 158人读过
-
作家出版社 (2013)7.7分 693人读过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4)8.4分 143人读过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3)8.8分 13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选6 (Atlas)
- 感谢坚持读书的自己 (不到凌晨不睡觉)
- 藏书★★买 书 养 老(3) (寄何生)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吾家小史(便携本)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雪 2017-02-19 17:35:30
余秋雨的成长史,一大收获是当中列出了余秋雨的推荐书单,看过很久不记得了,似乎多是以文脉传承为主的融古通今的大作。
0 有用 涉泥 2017-12-24 12:47:32
如何在舆论的漩涡中心保持一身正气?文人又应该如何在社会中定位自己?造谣炒作的键盘侠们,这本书为你们而作
0 有用 十二少 2025-01-19 14:19:32 湖北
🩹2019: 高中是极爱读余秋雨的
0 有用 寒冰射手 2019-02-13 17:57:04
读余秋雨的时候,正值高中,读物很少,借机读了很多余秋雨的作品,印象中最喜欢的莫过于《文化苦旅》和《吾家小史》。两本作品有一些天差地别,《文化苦旅》以文化大散文的方式回收中华文明,去探寻中华文化,去回首中华文化,带有一种中国文人悲天悯人,家国情深的动人情怀。《吾家小史》把落脚点放在了自家历史的叙述上,观察点收缩到中华文化中的一个家庭,在几十年的风雨中经历的种种变迁。我承认余秋雨的文字是深沉的,有情怀... 读余秋雨的时候,正值高中,读物很少,借机读了很多余秋雨的作品,印象中最喜欢的莫过于《文化苦旅》和《吾家小史》。两本作品有一些天差地别,《文化苦旅》以文化大散文的方式回收中华文明,去探寻中华文化,去回首中华文化,带有一种中国文人悲天悯人,家国情深的动人情怀。《吾家小史》把落脚点放在了自家历史的叙述上,观察点收缩到中华文化中的一个家庭,在几十年的风雨中经历的种种变迁。我承认余秋雨的文字是深沉的,有情怀的,这样读来,自己就没有办法去做一个冷眼旁观者,不自觉的代入历史,代入视角。到现在看的作品稍微多了,口味也慢慢变化,对于文化大散文有了些抵触,但《吾家小史》依旧令人动容,我想这或许就是中华文化最核心的家庭与传承吧。 (展开)
1 有用 zxiaoZh 2020-02-19 13:07:52
惊涛骇浪,涤荡风骨,似水绵情,悠然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