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 短评

热门 最新
  • 277 Aaa 2015-06-28 11:59:28

    书名也可以叫作《康斯坦丁·德米特里奇·列文》嘛,列文在书里的分量不比安娜少。从头至尾一点都没有喜欢过安娜和伏伦斯基,安娜的爱太自私。喜欢列文,在他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纠结的心情。

  • 212 黔尘 2015-12-27 19:24:35

    重温草婴版发现陶丽对奥勃朗斯基的出轨愤恨不平,对安娜的出轨却艳羡不已,甚至暗暗意淫,人性啊人性。

  • 121 Suito 2015-05-22 21:16:20

    断断续续看了半个月..列文线写得太好,几乎喧宾夺主

  • 122 censored dump 2017-02-24 14:03:45

    写于战争与和平之后,少了那种成长蜕变的青春气息,多了对婚姻家庭生活的探微,无疑,托尔斯泰写出了19世纪女性婚恋/生活的桎梏,那种如俄罗斯轮盘赌一般的“现在或永不”,可以看到基督教伦理与贵族风尚耦合下的社会习俗,与西风东渐下资本主义个人自由的对撞,更深的是人性的不同层面对撞,但单单这个故事,只是一则社会新闻的文学演绎。在安娜的主线之外,作者附身列文的支线不仅充实了人文背景,而且更具有代入感,他在乡下生活的打猎、农务或散步场景,他的近乎自戕式的内心斗争,写得既美又充沛,春夜里听到嫩草发芽破土的声音,闪电间隙夜空悠忽闪现的群星,割草时忘却时空的无我之境,都充满了切身、惊奇的人类体验,托尔斯泰花了最后一章去写列文找到上帝的内心历程,正是这种“生存体验”完美、也是唯一的落脚,那超越人类智慧与语言的认识

  • 151 戈壁滩 2018-05-09 03:13:22

    托尔斯泰真的知道每个人心里都在想什么,他好像就像天那么大,可以装下整个人类。

  • 49 不会取名字 2017-08-25 23:53:46

    伍尔芙说,托尔斯泰、莎士比亚,都是双性人,比常人不知丰富多少

  • 44 默然 2018-07-07 20:01:41

    "We are not to take Anna Karenina as a work of art; we are to take it as a piece of life." (Matthew Arnold) 我非常、非常能体会安娜在与伏伦斯基结合后期那种被整个社会孤立的无助感和由此引发的猜忌和神经质。我认为人类社会里男女交往之间可能会有的各种心理和情绪都已经在这部书里被写尽了,而安娜最后的复仇之死更是惊心动魄。世人只看到她的“堕落”或“癫狂”,但我看到的只有真挚和孤独,燃尽的蜡烛亦是俄狄浦斯那声“一切皆善”的回响。将主线简单看作“第三者”故事的根本没读懂这部书,大概只有当你经历过一段曾经逼疯你的关系,你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安娜。而很“幸运”的,我从疯癫中幸存了下来,我读完了它。

  • 54 苦月亮 2020-05-17 01:55:52

    伏伦斯基不是渣男,安娜不是道德败坏的女人;面对安娜的出轨境遇陶丽是羡慕不已的,对于自己的丈夫的出轨又是愤愤不平无可奈何的。吉娣开盘和安娜一样,只是后来因为感情一开始的不顺反而为她后来踏实幸福的生活做了准备,列文是可爱的纯洁的可触碰的。 看完这本又去看了一遍自己写的包法利夫人的书评。觉得女人还是不要把爱情看得比较重的好,飞蛾扑火的爱情固然会得到很多人的赞叹,但留下的也只是唏嘘罢了。 同时好看没有用,有时候甚至危险的筹码是普通女人的两倍,在现在,女人可以有一个不以爱情为中心的事业和可持续发展的东西,比任何东西都可靠。 既能使自己的投入有所回报,同时不迷失自己,在最昏暗的时候,它也能给予自己内驱力。那样,女人才跳脱了女人狭小的局限,成为更为广阔的“人”不再是那个爱情即所有的人。

  • 21 饱肚师叔 2016-03-21 22:13:34

    1.每次看到对安娜的外貌描写(尤其是写她拎着红色皮包)我眼前就会出现一个谢大脚 2. 看列文和吉娣我都觉得自己在看杜飞和如萍 3. 安娜和渥伦斯基到底还是有偶像包袱啊!这对金童玉女、全书颜值担当到底还是舍不掉花花世界,私奔去大理 4. 小时候看觉得托尔斯泰话老多了,现在看,要这书落我手上,能给我删掉一半。

  • 29 阳光新事 2019-02-04 11:05:49

    高考那年语文阅读题考的是安娜卧轨,高中毕业读了四分之一后弃了,快五年后重读竟有点庆幸当年没有读完。托尔斯泰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场无情的控诉。在所有关系中感情是最缥渺不定的一种,而爱情则是其中最脆弱且喜怒无常的。“只要他爱我,只有他爱我”是一件多么惊险气若游丝的事。安娜和列文走在两个对立面上,一个靠感情供给,一个靠自我的思考和救赎。列文才是独立且完整的人。看完可能恐婚恐育,也可能心甘蒙蔽双眼。(期待今年下一本书能超越这一本极好又复杂的阅读体验。)

  • 24 [已注销] 2015-09-12 18:46:26

    安娜死了,伏伦斯基上了战场,吉娣的新生儿出世,列文找到了信仰。为何题目不是《康斯坦京·德米特里奇·列文的救赎之路》捏?

  • 30 扶疏 2019-05-29 22:05:31

    ……怎么能写这么长……为什么要写这么长……

  • 24 陆生龟马 2020-02-21 09:38:06

    我怜悯书中的每一个人,唯独安娜。这个自私的女人,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令人作呕。 尽管如此,她最后要报复伏尔斯基而去自杀时,我似乎已经是她,那些文字仿佛就是我的心声,我也血红着眼睛,愤怒地要让这个男人后悔、痛不欲生,以至于火车好像是撞上我的脊椎,烛火为我而灭。

  • 13 john vin 2017-12-29 15:19:55

    狗男女360度花式作死

  • 29 Snooze 2019-08-09 18:57:56

    “建立在理性上的婚姻的幸福,一旦遇到原来被克制的热情爆发,就会烟消云散了。”反过来说也一样,建立在热情爆发上的爱情,一旦理性回来了,也会烟消云散。生命就是用来承受的,无论快乐还是痛苦。

  • 21 虫虫 2020-10-31 20:16:16

    重读,安娜的死亡不是必然,是偶然。如果不是恰好在火车站,如果不是恰好第一次遇到渥伦斯基时有人被火车轧死,安娜可能不会想到卧轨自杀。列文的故事象征意义太强了,虽然这个人物甚至比安娜还要重要也更完美,但个人不是很喜欢。渥伦斯基是爱安娜的,他的爱比安娜更理性,然而在当时的安娜看来,理性怎么能叫爱呢。

  • 6 偏时差 2018-05-22 18:45:44

    太厲害了!小時候讀類似這些外國名著,主要是為了「應該讀」而讀的,沒產生什麼感情,也早就忘的差不多了。到這個年紀好好看了一遍,也終於能理解像托爾斯泰這樣的作者能世代流傳的原因了。//每個人物都有成長,文字又那麼優美流暢(感謝譯者),托爾斯泰對各種各樣不同的人都有很深入的理解和認知,再加上細節的鋪墊,複雜又合理的心裡變化,對人性對社會對各人追求既充滿熱情又不失理性的探討,還有很多能觸動人的地方。即使時代早就變了,還是有很多東西依然存在,始終存在,隨便打開一個章節都能反覆再讀。

  • 16 MR.Darcy 2020-01-29 21:51:57

    人在结婚以前真的应该至少感受一次爱情,不然婚后遇到真爱,太容易让人疯狂

  • 15 奔流123 2019-11-30 13:23:58

    托翁真是神一样的存在。对人性了解得如此透彻,刻画之细,运用之妙,在在让人叹为观止。小说一正一反,双线并行。当年初读小说,完全是被教科书带着走的,同情安娜,厌恶卡列宁、伏伦斯基;如今重读,发现全然不是那么回事。安娜太纯粹了,她的爱,无人能够承受。老话说,刚而易折。一个太过纯粹之人,对自己对他人,或许都是伤害。除了死亡,安娜别无他途。列文从本质上而言,同是纯粹之人,所以他也痛苦,事业、理想受挫,死亡阴影相随,但他毕竟是托翁心中理想之化身,他有吉娣,并终由信仰而得以化解痛苦,我们或可称之为一种另类的“主角光环”。

  • 5 MK™ 2020-10-23 05:19:47

    背叛原著的改写本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