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别 短评

热门 最新
  • 49 暗香盈袖 2014-10-07 12:43:11

    前50页里自己写的最多有十多页,大部分是旁征博引和摘抄母亲的日记,这种书还卖那么贵,坑爹。而且处处透露着作为知识分子优越感,就是明明在这个时代生活却总区别于此。

  • 25 贝卡 2015-10-24 10:49:34

    1可以看出他的母亲是极为热爱生活的人。2掉书袋的意味太浓了。3语言总是苍白的,去描写亲情太苍白无力。4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以后还是尽量多读些好书。

  • 21 季蒹葭 2016-08-24 15:29:29

    最不能洗白的是,止庵母亲比止庵会写。

  • 20 不玩刀剑 2015-08-26 00:42:30

    其实在一席上的演讲满出彩的,但是书却是见面不如闻名,书袋掉得。。。。。

  • 7 成知默 2014-11-01 14:51:22

    母逝后关于母亲的回忆,面对亲人离去的阴影,从文献中关于生死的论说中了悟生死,从母亲的日记与信件中还原母亲的日常,梦见母亲时的欣喜与庆幸,就像小津的电影,琐碎,普通,却又充满可感可知的种种细节。止庵说:“父亲去世,我的人生第一幕结束了;母亲去世,我的人生第二幕结束了;那么现在是第三幕,也就是最后一幕了。父母都不在了,对我来说,我出生之前的岁月好像尽皆归诸虚无,很多历史的、背景的、亲缘的关系随之消失。当父母之一活着时,我还感觉不到这一点”,这正如电影《记我的母亲》里所说,父母去世之时,便是自己与死亡之间的隔阂消除之日,接下来读原著《我的母亲手记》。

  • 8 李桃杏子 2016-05-11 17:00:59

    不喜欢掉书袋式的煽情,引经据典到令人发指

  • 9 夏小暖 2015-03-04 21:02:43

    其实本身是特别感人特别好的一本书,算是对死非常专注的描写的一本书,开篇看得禁不住落泪,只是中间大段大段原话照抄母亲的日志和过多的大段引经据典有点过头了,拉低了本书总的品质。

  • 7 书山疏影 2015-06-19 22:12:52

    这本书乃是刻奇之大成,初读觉得很好,多了腻得慌

  • 7 季米 2014-08-25 09:05:10

    浓浓的亲情,有着对生死的思考,引用的文字占的比例感觉过高了。

  • 5 我的我的我 2015-11-16 22:21:19

    过誉,觉得有些用力过猛,或者说并未得到共鸣和移情。母亲的确是位热爱生活的老人。四处弥漫的书袋并不会给惜别添上浓重的色彩,性情才是。不可否认,止庵对于母亲无疑是爱护的,可惜的是这种爱护和不舍并未移转到我的身上。尤其在读过井上靖《我的母亲手记》后,高下立判,抱歉,苛责了。

  • 5 不良生 2016-03-17 18:34:05

    某些句段很能有共鸣。但行间满目引经据典,遍地皆是古籍书袋,反倒削弱了成为经典的力道。书中止庵的母亲,一生活到87岁,爱吃西餐、看烟火、观芭蕾舞剧、过圣诞洋节,虽然充满小资与贵族式生活气息,与中国的传统女性形象和普世大众惯常认知有较大优越距离——但依然是个很可爱的老太太。

  • 6 fly19840516 2017-01-20 00:25:32

    掉书袋还能更严重么?尤其是第一章,能忍受下去的都不容易,之后就是母亲信件和日记的大段摘抄。。真正动人的部分很有限。。新年连着读了几本关于死亡的书也是醉了。。

  • 3 ♢Triticum†L. 2016-01-05 11:38:13

    将极致的文艺精神贯彻进琐碎的烟火生活,执著此生八十七年,林薇女士可爱无比:读完了八十册劳伦斯布洛克,关注报上的星座运势,看烟花喝下午茶,重病仍爱逛超市,花市和宜家——对生活抱有天真的热情和美好的希望,即是可爱。母亲日记可看,生死论述重复却不见深入,引用文段过甚,倒足胃口,价值观并不完全认同。

  • 2 李小丢 2014-10-13 15:03:09

    我甚少读悼亡类的文字,怕那种阴森鬼气。但是止庵的感情控制的很好,他更多地把情感放在了生与死之间的思考上,也许当至亲的人离去的时候,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死亡本身的意义吧。这本书有价值的地方在于止庵列举了许多文学大家的生死观、生活观,每一句都可以让人细细品咂很久。另外说下,止庵到底是有多爱太宰治啊!连书名都起的一样。

  • 2 Deborah 2015-01-05 15:49:32

    这本书,从9月陆续读到了转年,其间自己经历了一些变化,对病痛、对生死、对生活更多了一分感念,这当下读完,心里愈加难过。止庵说母亲喜欢小玩意,母亲一直想去而未能去日本,母亲喜欢侍弄花草;便想起那年初春去他家里拜访,屋子里到处是他说从日本旅游带回来的小东西、小摆件,而向阳的阳台,被墨绿色的绿叶植物包围,一看便是栽了很有年月。老师说自己另有住处,这边权当书房,书末“一九九九年,北京”那张照片里的沙发、书柜我都曾眼见。现在想来,可能是老师母亲生前的住所吧。生死两隔,总是哀伤,尤其对于至亲,留下的人,会沉湎于过去、沉湎于“如果ta还活着”的假设。活着的人一直在挣扎努力吧,怀念着故人,而努力生活下去。

  • 4 念东 2014-11-10 14:44:42

    首尾不好看,掉书袋过多;中间记叙母亲的生活琐事、喜怒哀乐部分,以及援引母亲的信件、日记部分,好看极了,活脱脱儿一位热爱生活、高雅娴静、富有情趣的好母亲、妙老太太形象!止庵先生的文字整体上来说是克制的,可是克制的文字背后流露出来的情感,却是丝毫也不克制,充盈于文字中的母子之情真是泛滥成河、俯仰皆是、温馨动人——较之年少时钟爱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这样的催泪著作,《惜别》显得更加隐忍动人,亲情琐事,点点滴滴,娓娓道来,纸短情长,堪称最佳纪念性文字!

  • 2 许芥子 2016-08-26 08:17:45

    母亲的为人喜好,生前写的日记和信,连同作者对至亲的悼念,都是私人化的情感记忆,自己好生珍重便是,将其公诸于众是不体面的。

  • 1 Charles Rosen 2017-06-25 21:04:00

    宁波亚朵酒店读物,另一本是外研社的通识读本《浅论精神病学》

  • 5 枕流 2021-01-17 21:44:25

    难以忍受的掉书袋,兼以某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两者合成了浓重的油腻感。2021年弃书

  • 2 [已注销] 2018-07-07 23:49:36

    我倒不觉得是在掉书袋,只是有些话,要对自己说。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