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带着创作的想象力,以美文写学术
欣赏日常生活诗化的陶渊明
朱自清作序,沈从文、叶圣陶推荐
此书虽小,却不啻为后人开启法门,点上明灯。……这本小书,不独可作为专门读物,且可用来当纯文学的作品看……晚近写散文的人,能于绵密深厚、委曲周至中得疏宕空阔之趣者,除萧先生外还真不多见。……全书文笔之优美,这也是应该大书特书的。
——吴小如《读萧望卿著〈陶渊明批评〉》
萧望卿所著《陶渊明批评》一书是用现代文艺批评理论研究陶渊明的标志之作。它由沈从文托李健吾向叶圣陶推荐,1947年开明书店出版,内容分四部分:朱自清作序;陶渊明历史的影像;陶渊明四言诗论;陶渊明五言诗的艺术。这该书在解放前一版再版,解放后没有在大陆内印刷过。但在台湾截止到上个世纪70年代曾经印刷过六次。这次出版另附录了作者晚年写的赏析陶渊明《停云》《时运》《答庞参军》的三篇文字,全面呈现了萧望卿对陶...
带着创作的想象力,以美文写学术
欣赏日常生活诗化的陶渊明
朱自清作序,沈从文、叶圣陶推荐
此书虽小,却不啻为后人开启法门,点上明灯。……这本小书,不独可作为专门读物,且可用来当纯文学的作品看……晚近写散文的人,能于绵密深厚、委曲周至中得疏宕空阔之趣者,除萧先生外还真不多见。……全书文笔之优美,这也是应该大书特书的。
——吴小如《读萧望卿著〈陶渊明批评〉》
萧望卿所著《陶渊明批评》一书是用现代文艺批评理论研究陶渊明的标志之作。它由沈从文托李健吾向叶圣陶推荐,1947年开明书店出版,内容分四部分:朱自清作序;陶渊明历史的影像;陶渊明四言诗论;陶渊明五言诗的艺术。这该书在解放前一版再版,解放后没有在大陆内印刷过。但在台湾截止到上个世纪70年代曾经印刷过六次。这次出版另附录了作者晚年写的赏析陶渊明《停云》《时运》《答庞参军》的三篇文字,全面呈现了萧望卿对陶渊明的研究和理解。
在笔法上,萧望卿秉承朱自清的写作风格,清晰流畅,文采飞扬,学术图书如此之美,是少见的。吴小如曾写书评评论说:“此书虽小,却不啻为后人开启法门,点上明灯。……这本小书,不独可作为专门读物,且可用来当纯文学的作品看,即此已足证‘文学批评’也应该符合于‘文学作品’的条件与标准。晚近写散文的人,能于绵密深厚、委曲周至中得疏宕空阔之趣者,除萧先生外还真不多见。……全书文笔之优美,这也是应该大书特书的。”为了见这种师承,本书又附录了朱自清谈陶诗的三篇文章。这本书的核心正是朱自清所提炼的“日常生活的诗”,陶渊明如何缔造了诗化的日常生活。
时过境迁,该著关于陶渊明的历史影像,今天有不少更详尽的研究成果;但就从四言、五言的语言风格和文化所指上详加比较,断定五言诗更适合陶渊明的人格魅力,代表着陶诗最高成就,洵然可谓定论。其论证的方法,直有新批评的味道。从本书所引瓦雷里、白璧德等人诗歌观念来说,这的确是老一代学人建立新诗学观的一个努力。
作者简介 · · · · · ·
萧望卿(1917—2006),字成资,湖南宁远县人,生前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入清华研究院深造,西南联大毕业,师从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先生,且交情甚笃,是当时的新生代 “平津新写作”里的重要人物。抗战胜利后,这个包括穆旦、郑敏、汪曾祺、盛澄华、王佐良等在内的以“新写作”为标识的文学试验潮流,在处于政治和文化边缘状态的平津地区希图一场“中国的文艺复兴”。他们引入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与世界文学思潮同步发展。
目录 · · · · · ·
陶渊明历史的影像
陶渊明四言诗论
陶渊明五言诗的艺术
附一 陶渊明诗赏析三篇
关心世乱,怀念亲友——说《停云》
欣慨交心——谈《时运》
自然真率的诗——《答庞参军》
附二 朱自清说诗三篇
诗的语言
诗多义举例
陶诗的深度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陶渊明批评"的人也喜欢 · · · · · ·
陶渊明批评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陶渊明批评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
向来将陶渊明和谢灵运相提并论,也许由于山水这段因缘,可是他们实在走着太不相同的路呵。就态度说吧,渊明笔下生出的风景是他心灵或意境的象征,谢灵运就以写实的态度精心刻绘。往深处看,渊明诗里一株树、一片山都染着他情感的颜色,耀着崇高的灵性与品格;谢灵运的诗里是没有什么情感的,因而他笔下的山水缺乏生命和高远的意境。这又是表现高低之不同了。p67
2020-12-16 22:38
-
从晋到唐,陶渊明在一般人眼里是个高雅旷达的隐逸人物。①颜延之《陶徴士诔》说他是“南岳之幽居者”,后来《诗品》说他是“隐逸诗人之宗”。《宋书》、《晋书》、《南史》邀渊明入《隐逸传》,《莲社高贤传》也收进这位不曾列籍的社友。 钟嵘(?一五五二)对于渊明的批评奠定了一种有力的观点,也引起后来不少争论。“陶潜诗文体省,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
2020-12-08 12:21
从晋到唐,陶渊明在一般人眼里是个高雅旷达的隐逸人物。①颜延之《陶徴士诔》说他是“南岳之幽居者”,后来《诗品》说他是“隐逸诗人之宗”。《宋书》、《晋书》、《南史》邀渊明入《隐逸传》,《莲社高贤传》也收进这位不曾列籍的社友。 钟嵘(?一五五二)对于渊明的批评奠定了一种有力的观点,也引起后来不少争论。“陶潜诗文体省,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我们不该过分枉屈了这位先生,虽然他带着那个时代浓重的偏见,这段评论却是泄漏了渊明诗的灵魂。 他所谓“田家语”是和口语比较接近的,跟矫饰雕镂的语言相对,用这种语言表现“真古”的意境,就形成“省净,殆无长语”的风格,恰好解释了颜延之为什么说他“文取指达”。这给我们三个极有意义的启示:昭明太子以前,似乎是将渊明的诗看作正宗外的种诗体,无足轻重的诗体。实在,渊明和这个时代的诗风悬隔太深了,他的价值不能被认识是一点也不奇怪的。我们看作者立即吐出了他的口供,也说明了他那个时代:“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那样禁不住击节叹赏,只是因为这两首诗“风华清”,“风华清靡是那个时代诗的极则,也是欣赏批评的标准。陶渊明的诗在当时为什么埋没,他的解释是“世叹其质直”。p10 颜延之说渊明是“南岳之幽居者”,后来沈约送他进隐逸传》。而将他隐逸的身份与诗结合在一起,称为“隐逸诗人”的,那是钟嵘。这个观念也就凝结为陶渊明一面重要的形象。p11 过去批评陶渊明的朱晦庵是个重要的人,他说:“明诗平淡,出于自然。”不妨用他自己的话来解释:“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渊明诗所以能够平淡,不仅在文字,还得从他的人格去探索源头,沈归愚恰正说着了:“陶公胸次浩然,其诗天真绝俗,当于语言意象外求之。”朱晦庵说渊明“欲有为而不能”,更深地掘发了他的人格。他也看出了这强壮的洪流如何表现在诗里:“韦苏州诗直是自在……陶却是有力,但诗健而意闲。”他的《语录》说得很好:“渊明诗人皆说平淡,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耳。其露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章,平淡的人如何说得出这种言语来?” 首先提出渊明思想问题的也是他。他以为“靖节见趣,多是老子”,又说他“旨出于老庄”。这话一出,可把真西山骇得大声疾呼:“以余观之,渊明之学正自经术中来。”一把想塞住入口,立时挑出陶诗紧紧和孔老夫子、颜回拉在一起,捧出伯夷、叔齐作为渊明理想的象征。p16 引自 陶渊明历史的影像 沈约在《宋书》里说渊明“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异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出仕”,这种论调到唐朝回声就相当热闹,后来似乎已经被公认了。最近才有人做漂亮的翻案文章,说渊明是看见时势无可挽回,隐居不出,“如果以为他在争什么姓司马的,姓刘的,未免小看了他”。(参看梁启超《陶渊明》)说渊明看清了时势,才退隐不出,确乎不错,可是,若说他对于政柄的转移能够那样超然事外,就未免是以千多年后的民主精神衡量古代专制朝廷里贵族,真是太聪明了!中国一向的读书人生来就是政治的工具,君主是国家的重心,君臣和他戴着同一个命运,因此忠于朝廷的观念就在从前读书人心里扎了根,“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眼光由朝廷伸展到民众,而寄与深厚的同情,这思想在文学里造成一种风气,似乎是盛唐以后的事。陶渊明一向被认为是“忘怀得失”的高人,“逸鹤任风,闻鸥忘海”,这微妙的比喻当然是不错的,而从另一面看,他却是忠于朝延的族。谁也不能完全跳出他的环境和时代,这原没有什么稀奇,何况渊明他自己家里和母家几代都做晋朝的大官,他对于晋朝自然会发生深切的情感。p28 引自 陶渊明历史的影像 回应 2020-12-08 12:21
-
向来将陶渊明和谢灵运相提并论,也许由于山水这段因缘,可是他们实在走着太不相同的路呵。就态度说吧,渊明笔下生出的风景是他心灵或意境的象征,谢灵运就以写实的态度精心刻绘。往深处看,渊明诗里一株树、一片山都染着他情感的颜色,耀着崇高的灵性与品格;谢灵运的诗里是没有什么情感的,因而他笔下的山水缺乏生命和高远的意境。这又是表现高低之不同了。p67
2020-12-16 22:38
-
向来将陶渊明和谢灵运相提并论,也许由于山水这段因缘,可是他们实在走着太不相同的路呵。就态度说吧,渊明笔下生出的风景是他心灵或意境的象征,谢灵运就以写实的态度精心刻绘。往深处看,渊明诗里一株树、一片山都染着他情感的颜色,耀着崇高的灵性与品格;谢灵运的诗里是没有什么情感的,因而他笔下的山水缺乏生命和高远的意境。这又是表现高低之不同了。p67
2020-12-16 22:38
-
从晋到唐,陶渊明在一般人眼里是个高雅旷达的隐逸人物。①颜延之《陶徴士诔》说他是“南岳之幽居者”,后来《诗品》说他是“隐逸诗人之宗”。《宋书》、《晋书》、《南史》邀渊明入《隐逸传》,《莲社高贤传》也收进这位不曾列籍的社友。 钟嵘(?一五五二)对于渊明的批评奠定了一种有力的观点,也引起后来不少争论。“陶潜诗文体省,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
2020-12-08 12:21
从晋到唐,陶渊明在一般人眼里是个高雅旷达的隐逸人物。①颜延之《陶徴士诔》说他是“南岳之幽居者”,后来《诗品》说他是“隐逸诗人之宗”。《宋书》、《晋书》、《南史》邀渊明入《隐逸传》,《莲社高贤传》也收进这位不曾列籍的社友。 钟嵘(?一五五二)对于渊明的批评奠定了一种有力的观点,也引起后来不少争论。“陶潜诗文体省,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我们不该过分枉屈了这位先生,虽然他带着那个时代浓重的偏见,这段评论却是泄漏了渊明诗的灵魂。 他所谓“田家语”是和口语比较接近的,跟矫饰雕镂的语言相对,用这种语言表现“真古”的意境,就形成“省净,殆无长语”的风格,恰好解释了颜延之为什么说他“文取指达”。这给我们三个极有意义的启示:昭明太子以前,似乎是将渊明的诗看作正宗外的种诗体,无足轻重的诗体。实在,渊明和这个时代的诗风悬隔太深了,他的价值不能被认识是一点也不奇怪的。我们看作者立即吐出了他的口供,也说明了他那个时代:“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那样禁不住击节叹赏,只是因为这两首诗“风华清”,“风华清靡是那个时代诗的极则,也是欣赏批评的标准。陶渊明的诗在当时为什么埋没,他的解释是“世叹其质直”。p10 颜延之说渊明是“南岳之幽居者”,后来沈约送他进隐逸传》。而将他隐逸的身份与诗结合在一起,称为“隐逸诗人”的,那是钟嵘。这个观念也就凝结为陶渊明一面重要的形象。p11 过去批评陶渊明的朱晦庵是个重要的人,他说:“明诗平淡,出于自然。”不妨用他自己的话来解释:“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渊明诗所以能够平淡,不仅在文字,还得从他的人格去探索源头,沈归愚恰正说着了:“陶公胸次浩然,其诗天真绝俗,当于语言意象外求之。”朱晦庵说渊明“欲有为而不能”,更深地掘发了他的人格。他也看出了这强壮的洪流如何表现在诗里:“韦苏州诗直是自在……陶却是有力,但诗健而意闲。”他的《语录》说得很好:“渊明诗人皆说平淡,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耳。其露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章,平淡的人如何说得出这种言语来?” 首先提出渊明思想问题的也是他。他以为“靖节见趣,多是老子”,又说他“旨出于老庄”。这话一出,可把真西山骇得大声疾呼:“以余观之,渊明之学正自经术中来。”一把想塞住入口,立时挑出陶诗紧紧和孔老夫子、颜回拉在一起,捧出伯夷、叔齐作为渊明理想的象征。p16 引自 陶渊明历史的影像 沈约在《宋书》里说渊明“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异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出仕”,这种论调到唐朝回声就相当热闹,后来似乎已经被公认了。最近才有人做漂亮的翻案文章,说渊明是看见时势无可挽回,隐居不出,“如果以为他在争什么姓司马的,姓刘的,未免小看了他”。(参看梁启超《陶渊明》)说渊明看清了时势,才退隐不出,确乎不错,可是,若说他对于政柄的转移能够那样超然事外,就未免是以千多年后的民主精神衡量古代专制朝廷里贵族,真是太聪明了!中国一向的读书人生来就是政治的工具,君主是国家的重心,君臣和他戴着同一个命运,因此忠于朝廷的观念就在从前读书人心里扎了根,“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眼光由朝廷伸展到民众,而寄与深厚的同情,这思想在文学里造成一种风气,似乎是盛唐以后的事。陶渊明一向被认为是“忘怀得失”的高人,“逸鹤任风,闻鸥忘海”,这微妙的比喻当然是不错的,而从另一面看,他却是忠于朝延的族。谁也不能完全跳出他的环境和时代,这原没有什么稀奇,何况渊明他自己家里和母家几代都做晋朝的大官,他对于晋朝自然会发生深切的情感。p28 引自 陶渊明历史的影像 回应 2020-12-08 12:21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HHKNT3(满200-30)ZVYBKQ(满300-6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台湾开明书店 (1978)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陶渊明批评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君何能尔 2019-07-14
附录数篇未读。
0 有用 123456 2016-08-02
三星半
0 有用 imwilsonxu 2018-01-15
过于学术,诘屈聱牙。
0 有用 bethshi 2019-01-01
是一本关于陶渊明的比较系统的研究
3 有用 筱堂 2015-05-20
如果在十年前读到此书,我当叹服于作者的文笔与才情,但在今天看来,则往往有不能惬意处。作者追求的大概是一种印象式批评,并不拘拘于字斟句酌。但他对陶氏的四言诗似乎怀有偏见,不能欣赏;且将陶诗与曹植、阮籍等比较也只是泛泛而谈,不能深入;更有部分比较殊嫌牵强和粗糙,未能搔着痒处;又喜征引西方文论,有时不过本地风光,何必轻其家丘。凡此都不免影响到此书的深度和学术价值,只能算作入门读物而已。加之编者校对不精,... 如果在十年前读到此书,我当叹服于作者的文笔与才情,但在今天看来,则往往有不能惬意处。作者追求的大概是一种印象式批评,并不拘拘于字斟句酌。但他对陶氏的四言诗似乎怀有偏见,不能欣赏;且将陶诗与曹植、阮籍等比较也只是泛泛而谈,不能深入;更有部分比较殊嫌牵强和粗糙,未能搔着痒处;又喜征引西方文论,有时不过本地风光,何必轻其家丘。凡此都不免影响到此书的深度和学术价值,只能算作入门读物而已。加之编者校对不精,时有错字,为之闷损。十五年五月二十日记于望岳楼,时鸟将变声矣。 (展开)
0 有用 揽尘 2021-04-21
凭着激情、才情,而非研究、学力写就的一本小书,可借以更多地了解作者,而非陶渊明。对陶四言诗的评论,尤不能认同。别字太多,无法卒读。
0 有用 沐青 2021-04-07
比较一般~
0 有用 沉默之岛 2021-03-12
有局限
0 有用 Riko 2020-11-28
在与陈寅恪共本的评论里看到好评,在这里看到"只是学生时代的浅显批判",因为这种不同而想读了。 我觉得陶渊明是外道内儒的,朱自清说陶渊明抄玄言诗,玄言诗抄老庄。但是本书的批评我觉得相较于陈寅恪先生的评价仍显逊色了。
0 有用 邝海炎 2020-05-29
运用了新批评方法分析陶渊明的四言诗和五言诗,功底和语言都不错,但没有说透,有点挠痒痒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