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艺 短评

热门 最新
  • 201 春花 2018-03-30 19:42:10

    “很多人误以为买了一本书就等于买了整本书的内容,我有时看着家中的藏书,会觉得在我把这些书全部读完之前,我早就已经翘辫子了,不过我就是无法抗拒继续购买新书的诱惑”

  • 112 Yennefer 2016-02-14 01:34:27

    博尔赫斯博士是我已知的人类男性中就智识而言最最性感的一个。

  • 44 M. Lions 2015-08-28 08:52:22

    能不能不将书里的诗歌片段翻译成中文?简直毫无美感,跟博大师的解读搭不上边

  • 46 微笑迦朵 2016-11-17 15:08:12

    “我们都只阅读我们喜欢的读物——至于写出来的东西就不一定是我们想要写的,而是写得出来的。”

  • 18 歧木零 2016-01-15 03:07:39

    想起谈艺录和七缀集,特别是翻译一篇,同样的意大利谚语。作为讲演录,不像钱氏的书里那样可以圆润地展现一个比喻的诸种变化。两度引用的弗罗斯特的诗(页41和138-9)在美剧基本演绎法第一季某集华生送的黑暗挂锅、画上有,大概是中文洗衣店那集。如今读者多懈怠,读不懂先怪翻译,要不主张学语言读原文,则欣赏不到好的译文。不过大而化之的概括总不如针对性的细节来德精准。如此例子有时比理论重要,因为那些片段常是无可替代的。我们应该主张这样一种博学的复兴:充分欣赏每一独特个体的美,哪怕只有片段哪怕只有声音。在言说具体的时候书本才活了起来,在记起词句的时候真实才浮现出来,在遗忘之后读者开始变成作者。难得有一则他人的评论,那些夸赞如调料,令肉食更美味。

  • 5 欢乐分裂 2018-11-23 15:13:30

    透过文字艺术化的交错处理,诗可以表达出美的事物。 “我是梦到了我的人生,抑或这就已经是真实的人生了吧?”再次引用庄周梦蝶。 她优美地走着,就像夜色一样。(拜伦) 虽然人的生命是由几千个时刻与日子组成,这许多的时刻与日子也许都可以缩减成一天的时光。 文字的功能就是针对日常生活的送往迎来而来的。(斯蒂文森) 虽然人的生命是由几千个时刻与日子组成,这许多的时刻与日子也许都可以缩减成一天的时光。

  • 3 Sarcophagus 2017-09-30 05:50:53

    1967年诺顿讲座六场演讲录音,三十多年后整理出版。

  • 5 虫虫 2018-09-28 21:41:20

    博尔赫斯是真正能把我带入文字世界的作家。

  • 7 2016-01-20 11:58:44

    关于语言的事儿想多了还是觉得相较之下好的诗歌的确是种更为接近语言本质的表达,不拧巴又具有某种确切的美感。既然文本本身已是一种包含无尽阐释的虚空存在,倒不如利用精灵般的字符(word)本身去延续谜面的编织,循环往复迭代,让真正有灵之人能浸入某种深邃的流淌中趋向无限

  • 4 kapy83 2016-06-29 16:27:02

    越到深处,越能高屋建瓴举重若轻。关于比喻真是让人醍醐灌顶

  • 4 Ja 2016-06-19 23:58:51

    博尔赫斯1967-1968在哈佛大学诺顿讲座的六场诗学演讲,畅谈诗的定义、文字与隐喻、史诗的过去和未来、诗歌翻译、诗歌的地位和诗人的信条等,他博闻强识,纵论古今挥洒方遒,而且,真诚得让我吃惊。同时,他的观念也不乏傲慢和偏见(为数还不少),某些方面他的视野谈不上宽阔,他心目中的美的文学大致都属于日耳曼语系(还有他的母语文学),某些方面他观点暧昧(这种谨慎与他的偏激直接,显得格格不入)。他认为诗就藏在街角的某处(所谓诗意的生活),是一种对激情与喜悦的符号表现;人们应该抛弃历史观和自我意识的束缚,从“当下”进入诗歌的审美与创作,因此,对意义的追寻不再重要,忠于自己的想象则是(他求诸自己的)诗人的首要职责;文本的最终完成需要依靠读者的合作(某种程度上,误读就是文学的生命和魅力所在。或说不存在误读)。

  • 2 安德烈大叔 2019-03-26 21:57:03

    “文学的滥觞都是从诗歌开始的”惊人。其实是非常温暖谐趣的一本诗歌美学演讲集,考虑到1967年秋的时候博尔赫斯已经接近全盲,无法阅读笔记,讲座之中的旁征博引真的让人对他的记忆力感到无比叹服。诗歌词源解析带来的意象美感,诗歌隐喻“十方世界”理念阐述的继承与拓展、诗歌翻译“再创作”的理解(不完全赞同)、诗歌音乐韵律基于诗歌“比喻”的本质、诗人信条的存在与不存在(主要讲博尔赫斯的文学成长体验),博尔赫斯关于诗歌的智慧不仅让人感受到美之永恒,更多的则是认知的喜悦。

  • 4 游到巴黎晒太阳 2020-03-20 23:53:12

    博尔赫斯真慷慨啊 那我也就奉献出我慷慨的失误i

  • 3 🌺五月雨永远 2016-01-09 20:33:22

    书中娓娓道来了酷爱写短篇的原因(懒)以及对史诗、翻译等问题的思考。短短几天里从对他一无所知,到逐渐欣赏这位作为诗人的小说家,作为小说家的诗人,到作为作家的批评者,我想此时作为读者应选择适时的疏离了!暂别吧博尔赫斯,愿来年继续在魔都地铁上相逢......

  • 2 伤逝 2017-04-13 23:29:13

    演讲集,没什么新观点。

  • 3 bird 2015-12-19 14:06:18

    图书馆翻的,文字皆比喻

  • 3 骨小头 2019-02-25 09:08:29

    几个非常精彩的系列演讲讲稿,演讲本身内容不用说了,翻译和归总的也很好。比起一些生僻的意象和雕琢的词汇,我也更欣赏那些用非常朴拙的语言也能塑造强有力场景的诗人。微信收藏里一直留着的一首诗:有些事情是注定的比如/中午起风了/山坡上没有人/棉花地里的棉花很茁壮/天空中/传来轻轻的雷声……

  • 4 Go East 2016-04-13 23:47:59

    话语极真诚。基本上能理解博尔赫斯,最后一节讲当代文学的罪孽在于自我意识太重,深以为然。不过,一方面传统不同,另一方面站的位置不同:博尔赫斯是读者兼写作者,而我快从读者的位置倾斜到批评者的位置上去了——这可不是个好变化(大概是专业相关,讲音韵和翻译那节感受最贴切)。好在高处的艺术总是共同的。

  • 2 sky liu 2019-03-25 10:18:53

    如果不能完全欣赏这本书,一半的原因在于没有读英文原本。按博尔赫斯所言,诗歌本来的样子是热情与喜悦,并让人有创作诗的欲望。研究或解析它是某种煞风景的事。第二讲讨论了大多数隐喻可以归于几个原型,诗人的魅力是稍微变化原型,成为妙笔。“一座如玫瑰红艳的城市,已经有时间一半久远”,时间的魔幻。第三讲讨论了史诗及小说的死亡。现代小说的诗化使之叙事能力能力逐渐下降,这是否意味着叙事和抒情再次统一,新的“史诗”的诞生?第四讲极讽刺,因囿于翻译我们无法感受到“翻译讨论”的魅力。第五讲也表明没必要过度诠释诗,让之神秘也不错。第六讲,博尔赫斯认为文学创作要删除“自我意识”,并创造有魅力的想象空间。

  • 2 孟冬 2018-11-21 23:07:26

    博尔赫斯说当他想到《一千零一夜》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就是这本书的海阔天空。而当我想起博尔赫斯时,首先回忆起的是他的大部分小说,如阿莱夫里那种跟随文字偏离生活轨道,进入内心意识去探索空间的宏伟感,一种超越时空的可贵体验,这种感觉是后来再也没在别的作家那里发现得到的。他说当代文学的罪过是自我意识太重,我不知道这是否就是罪过,但我知道像他一样能抛开自我意识而去探寻文字世界里时空的交织,从而展示文学所能创新的别样的美感体验,他是标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