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好莱坞式的人间活剧
荡气回肠的创业内幕
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
千金难买的成功秘籍
第一部详尽记录马云精彩人生的倾情力作
国内首屈一指的武侠式财经人物传奇
马掌门从默默无闻到“称霸武林”,你究竟是该欣赏还是该学习?
即使马云的成功无法复制,但他的成功之道将彻底燃烧你的激情!
他开创了世界互联网版图的“第四种模式”
他几乎改变了中国人的购物习惯和投资方式
在这个后乔布斯时代,也许能不断带给世界惊喜和创新的,就只有马云了。
《马云正传》最早于2007年出版,那时的马云正处于巅峰时刻,登陆了港交所,成了世界瞩目的对象。时隔7年后的今天,马云全新部署将阿里巴巴重拳推向美国资本市场,我们可以预见到:整体上市后的阿里巴巴市值将出现惊人的膨胀,市场的估值将高达1200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IPO。我们在这个时候推出《马云正传》的升级版,也可谓是机缘巧合。
下...
好莱坞式的人间活剧
荡气回肠的创业内幕
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
千金难买的成功秘籍
第一部详尽记录马云精彩人生的倾情力作
国内首屈一指的武侠式财经人物传奇
马掌门从默默无闻到“称霸武林”,你究竟是该欣赏还是该学习?
即使马云的成功无法复制,但他的成功之道将彻底燃烧你的激情!
他开创了世界互联网版图的“第四种模式”
他几乎改变了中国人的购物习惯和投资方式
在这个后乔布斯时代,也许能不断带给世界惊喜和创新的,就只有马云了。
《马云正传》最早于2007年出版,那时的马云正处于巅峰时刻,登陆了港交所,成了世界瞩目的对象。时隔7年后的今天,马云全新部署将阿里巴巴重拳推向美国资本市场,我们可以预见到:整体上市后的阿里巴巴市值将出现惊人的膨胀,市场的估值将高达1200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IPO。我们在这个时候推出《马云正传》的升级版,也可谓是机缘巧合。
下一个世界首富可能会是中国的马云。
——微软创始人 比尔·盖茨
人们常说中国没有史蒂夫•乔布斯,但是我认为中国有——那个人就是马云。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保罗•吉利斯
阿里巴巴在英国很有名,他们正在改变全世界做生意的方式。
——英国前首相 托尼·布莱尔
深凹的颧骨,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一副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模样。这个长相怪异的人,他有拿破仑一般的身材,也有拿破仑一样的伟大志向。
——美国《福布斯》杂志评语
作者简介 · · · · · ·
刘世英
青年学者,著名财经人物传记作家,北京广天响石企划机构董事长。作者长期致力于财经人物和企业案例研究,是2006年、2007年中信优秀畅销书作者,著有《分众的蓝海》《谁认识马云》《杨伟光的央视岁月》《马云的坎》等,主编“梦想年代、财智人生”系列、央视《赢在中国》系列等有影响力的财经畅销书。最近,作者与其领导的广天响石企划机构发起了企业家与商业精英终身学习俱乐部——“总裁读书会”。
彭征
青年学者,财经畅销书作者,管理学博士,现任北京响石文化订制部总监,致力于财经图书的订制、开发,著有《谁认识马云》《巨人不死密码》《华为教父任正非》《华谊内幕》《凡客不凡》《马化腾的坎》等财经类书籍。
目录 · · · · · ·
改版序
作者序
第一章 奇人马云:不把自己当英雄的英雄
一、神奇草根:神奇?神奇!
二、王者马云:缔造阿里巴巴神话的至尊掌门
三、争议马云:“蛊惑者”
第二章 青涩岁月:从懵懂少年到大学教师
一、少年求学梦
二、风雨马老师
三、“触网”大洋彼岸
第三章 创业时代:在黎明前摸索前行
一、起步杭州城
二、“书生”闯京城
三、泪别黄页
四、再闯北京城
第四章 湖畔时代: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阿里巴巴横空出世
二、闭门潜修,苦练内功
三、天使基金
四、“巨人的握手”
第五章 遭遇“寒冬”:吹落黄沙始见金
一、海外大扩张
二、回到中国
三、“跪”着过“冬”
第六章 开拓新疆土:马云创造的两个“宝”
一、秘密制造淘宝
二、“蚂蚁”与“大象”的角逐
三、与“非典”同行的日子
四、横空出世支付宝
第七章 “八年抗战”:熬出来的“造富机器”
一、十年一觉雅虎梦
二、从“流年不利”到“马云年”
三、上市:“八年抗战”梦终圆
四、挑战才刚刚开始
第八章 多事之秋:坚守还是转型?
一、马云10 年
二、阿里巴巴“诚信门”危机
三、支付宝股权转移
四、“淘宝商城事件”的冲击
第九章 马云的野心:从网商寡头到金融帝国
一、网络团购——聚划算
二、从淘宝到天猫
三、菜鸟网络:马云的第二赌局
四、再押一“宝”——余额宝
五、不一样的“光棍节”—— “双十一”缔造的奇迹
第十章 奋斗不息:阿里重谋上市
一、阿里的10 年蓝图
二、马云的危机——“二马”的战争
三、退休是为开启新的征程
四、赴美上市进行时
第十一章 男人本色:浮华背后的马云
一、古道热肠的朋友
二、男人背后的女人
三、低调的教育者
四、马云也有偶像
五、热爱传统文化的马云
附录:马云精彩语录
· · · · · · (收起)
喜欢读"马云正传"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马云正传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马云正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0 条 )

心中无敌,无敌于天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认为: 纵观李开复、牛根生、王石、张瑞敏、柳传志、张朝阳、李彦宏、马化腾、任正非、马蔚华等等商界人物,最能成气候者非马云莫属! 马云成功表象的背后,有三个driving forces: 一,侠气 说的通俗一点世俗一点就是:善良与义气,不是钱本位,而是情本位,是义... (展开)

Visionary Leadership
> 更多书评 30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当时的中国就是这样一种喧嚣和躁动:门户大行其道,电子商务(网上书店、网上拍卖、网上生存等)如日中天。但此时的马云却有一份独有的清醒,在他看来,电子商务对于中国是三年以后的事,因为银行没准备好,配送没准备好。马云感到,美国的三种模式都不适合中国,他要推出的是一种新的模式——B2B(企业对企业)。 从马云的个性角度来说,他是为数不多的喜欢“不走寻常路”的“另类”青年。 实际上,在创立中国黄页的那个年...
2014-06-11 14:20 2人喜欢
当时的中国就是这样一种喧嚣和躁动:门户大行其道,电子商务(网上书店、网上拍卖、网上生存等)如日中天。但此时的马云却有一份独有的清醒,在他看来,电子商务对于中国是三年以后的事,因为银行没准备好,配送没准备好。马云感到,美国的三种模式都不适合中国,他要推出的是一种新的模式——B2B(企业对企业)。 从马云的个性角度来说,他是为数不多的喜欢“不走寻常路”的“另类”青年。 实际上,在创立中国黄页的那个年代,马云曾为“中国的雅虎”之梦想而激动过,但 1999 年再次创业时他却改变了这种想法,这与他后来跟杨致远的一次谈话有关,甚至是他拒绝加入雅虎的最大原因之一。 当年,杨致远邀请马云出任雅虎中国的总经理时,他们之间曾有过一次对话。 在杨致远的办公室里,马云坐在杨致远的对面,用他的那双小眼睛紧紧地盯着杨致远的眼睛,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想知道你的雅虎到底想做什么?” 杨致远同样也郑重地看着马云的眼睛回答:“雅虎想做互联网上的一切。” 马云皱皱眉,很快就冒出来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什么都想做,往往什么都做不好。”
回应 2014-06-11 14:20 -
一匹马赛克 (迎浮世千重变.)
前言 改版序 《马云正传》最早于2007年出版,那时的马云正处于巅峰时刻,登陆了港交所,成了世界瞩目的对象。时隔7年后的今天,马云全新部署将阿里巴巴重拳推向美国资本市场,我们可以预见到:整体上市后的阿里巴巴市值将出现惊人的膨胀,市场的估值将高达1200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IPO。我们在这个时候推出《马云正传》的升级版,也可谓是机缘巧合。 第一版《马云正传》出版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朋友的喜爱,很多朋...2014-06-05 10:36 1人喜欢
前言 改版序 《马云正传》最早于2007年出版,那时的马云正处于巅峰时刻,登陆了港交所,成了世界瞩目的对象。时隔7年后的今天,马云全新部署将阿里巴巴重拳推向美国资本市场,我们可以预见到:整体上市后的阿里巴巴市值将出现惊人的膨胀,市场的估值将高达1200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IPO。我们在这个时候推出《马云正传》的升级版,也可谓是机缘巧合。 第一版《马云正传》出版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朋友的喜爱,很多朋友发来邮件探讨书中蕴藏的管理哲学和商业思维,他们盛赞本书如小说般的阅读体验,有爱不释手之感。也正是感动于读者对本书的厚爱,我们才决定对此书进行改版再版。在新版中,我们删除了旧版中一些众人皆知的老故事,增加了2008—2014年马云和阿里巴巴发生的重大事件,重点阐述了马云近些年来的传奇故事和心路历程。 本书原作者为广天响石企划机构董事长刘世英先生,在他授权下,由我主笔对原版进行改版工作,在语言风格上力求和旧版保持一致。希望新版能让广大的读者们对马云和阿里巴巴有一个更全、更新的认识。 彭征 2014 年5 月1 日 作者序 第一次和企业家马云零距离接触,还是在2006年。我清晰地记得,那一天是7月26日。在那个酷热的下午,我们如约来到北京市西大望路1号温特莱中心。这个地方,是阿里巴巴旗下公司雅虎中国的总部。我们一行人到了以后,马云特地到会议室把我们迎到他自己的办公室。我们到的时候,马云还没来得及吃完午饭,他迎接我们时还特意强调,“我们边吃边聊吧”。有意思的是,等马云和我们一起进了他的办公室后,马云发现放在办公桌上刚刚吃了一点的饭菜已经被属下收走了。马云不好意思地自我解嘲了一下:“你看我们员工办事效率多高啊。”马云就这样饿着肚子同我们聊。和马云聊天,非常轻松,刚见面就像老熟人一样,很自然,很亲切。那次见面,我们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而马云给我们的名片也很有意思,尽管谁都知道他是阿里巴巴的一号人物,但他的名片上没有任何头衔,只有简单的几个字——阿里巴巴集团马云。 那一次,我们说要为他写一本书,马云有些不好意思,他说自己还年轻,今后的路还很长,还谈不上成功,而写书却是很庄严的事情,所以现在还没有什么好写的。马云说:“我现在倒是犯错不少,也做了不少糗事,等将来退休了或许该写一本《阿里巴巴的一千零一个错误》。”我们开玩笑说:“我们想把阿里巴巴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也许保存这份资料对您今后自己写书也有个参考啊。”我们大家一起笑了……时隔两个多月之后,我们再次谋面。2006年9月,我应邀参加首届网商节大会。那天下午我们乘坐的航班飞到萧山国际机场时,已是7点30分。一下飞机,热情好客的“阿里人”直接把我们带到湖畔居茶楼参加阿里巴巴公司茶会。参加那次茶会的主要是一些媒体人士;还有百安居中国区总裁,后来加盟阿里巴巴集团并担任上市公司总裁的卫哲先生;原和讯网总裁,后来担任过雅虎中国总裁的谢文先生;易观国际总裁于扬先生等人。阿里巴巴集团高管马云、孙彤宇、金建杭等来回穿梭,与嘉宾交流。马云跟谁都好像老朋友一样,诚恳、亲切、自然随和,没有一点架子。他走到我旁边与我握手,还给我介绍其他的一些朋友,然后坐下来天南地北聊了好一会儿,临走时他双手抱拳很抱歉地说:“实在不好意思,改时间我们再聊。”那次来的客人比较多,作为东道主,他都得招待。由于有几个会议要他亲自去主持,他只得提前离开茶会赶往别的地方。 后来,我很荣幸被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栏目推广组聘为顾问,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要亲临节目录制现场。马云连续担任了两个赛季的评委,我亲眼目睹了马云这个清瘦儒雅的“创业教父”如何用他充满智慧、幽默、穿透力的谆谆教诲,令所有参赛选手和电视观众折服。在那期间,我们和马云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对他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马云也是《中国企业家》杂志经常报道的热点人物以及社长刘东华的好朋友,每年年底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他必然到场,我与马云也经常在这样的机会相遇。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总制片人王利芬女士曾经感慨地说:“在马云身上,有一点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那就是他没有一点虚荣心,他不怕没面子,能十分坦然地面对自己不太成功的过去,连自己的长相也在他的自嘲之列。这一点对一个人来说真的并不容易,而且有许多人因为做不到这一点而将自己放大或架了起来,之后要不断地为这个放大的或架起来的自我费许多的精力,要演戏。而马云不用,他台上台下都是一个人,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不足,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才华。我很难想象什么人能将马云忽悠起来,也很难想象什么人能把马云的自信打下去让他自卑。”的确,马云的人格魅力太强大了,他活得轰轰烈烈,活得坦坦荡荡,活得真实自然。除了我们出的几本书,其他出版社也出过一些关于马云和阿里巴巴的书,但有许多读者感到,如果有一本全面详细介绍马云成长经历、创业故事和心路历程的图书,“那是多么过瘾的一件事啊!”(读者来信中的原话)那么现在这个任务就由我们来完成了。 相信这是一本能给你带来极大阅读快感的书,你会和马云一起愁, 一起笑,一起手舞足蹈。我将这本书取名为《马云正传》。百度百科显示:“正传是指作者写的书的主要内容是在历史资料中有据可查的。”《马云正传》的写作态度是严肃的,绝不是戏说。这是关于马云故事的集大成的一本书,集中了几乎所有马云讲过的、熟悉马云的人讲过的、媒体报道过的所有的故事,融会贯通起来,成为一部像小说般完整演绎、情节生动、曲折感人的报告文学。经过近半年近乎疯狂的日夜创作之后,这本书终于告竣。创作中时而苦闷、时而激亢的情景却历历在目,莫名的感慨涌上心头,正如一代武侠宗师金庸先生的主要作品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所给我的启示:创作不可三心二意,要术业专攻,“三部曲”之后,对我而言,这本书的完成似乎也隐含着某种特殊的意义——关于马云的作品中,这也许是我的收官之作了。本书得以完成,要感谢我的两位助手,他们是彭征和高贺。 彭征是我的老搭档了,《谁认识马云》《马云创业思维》都是由我们共同完成的。他是我非常喜欢的好搭档,也是位作风严谨的管理学博士,对畅销书的写作也跟做学问一样认真,认真得有时甚至到了偏执的程度。另一位小高,是80后互联网发烧友,十几岁时就对互联网这个新鲜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龄人在“追星”的时候,小高却已经开始悄悄地关注张朝阳、王志东了。 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的理解与支持,让我没有后顾之忧而孜孜不倦地投入令人兴奋的创作之中。本书参考了一些财经媒体资深记者和一些熟悉马云的人写的书籍文章,在此要向他们表达敬意和感谢,正是因为有大量素材的积累,我们的演绎才有可能完整和精彩。感谢支持我们的读者,感谢广天响石团队其他诸位同仁的倾力协作,感谢阿里巴巴集团许多新老朋友的热情帮助。特别要感谢的是一直支持、鼓励我的刘东华先生和王利芬女士,正是由于他们的介绍,我对马云的认识才迅速升华起来;如果不是他们的推荐,我与马云的缘分也许会迟到许多。再次感谢他们! 刘世英 2007年于北京钓鱼台西
回应 2014-06-05 10:36
-
一匹马赛克 (迎浮世千重变.)
前言 改版序 《马云正传》最早于2007年出版,那时的马云正处于巅峰时刻,登陆了港交所,成了世界瞩目的对象。时隔7年后的今天,马云全新部署将阿里巴巴重拳推向美国资本市场,我们可以预见到:整体上市后的阿里巴巴市值将出现惊人的膨胀,市场的估值将高达1200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IPO。我们在这个时候推出《马云正传》的升级版,也可谓是机缘巧合。 第一版《马云正传》出版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朋友的喜爱,很多朋...2014-06-05 10:36 1人喜欢
前言 改版序 《马云正传》最早于2007年出版,那时的马云正处于巅峰时刻,登陆了港交所,成了世界瞩目的对象。时隔7年后的今天,马云全新部署将阿里巴巴重拳推向美国资本市场,我们可以预见到:整体上市后的阿里巴巴市值将出现惊人的膨胀,市场的估值将高达1200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IPO。我们在这个时候推出《马云正传》的升级版,也可谓是机缘巧合。 第一版《马云正传》出版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朋友的喜爱,很多朋友发来邮件探讨书中蕴藏的管理哲学和商业思维,他们盛赞本书如小说般的阅读体验,有爱不释手之感。也正是感动于读者对本书的厚爱,我们才决定对此书进行改版再版。在新版中,我们删除了旧版中一些众人皆知的老故事,增加了2008—2014年马云和阿里巴巴发生的重大事件,重点阐述了马云近些年来的传奇故事和心路历程。 本书原作者为广天响石企划机构董事长刘世英先生,在他授权下,由我主笔对原版进行改版工作,在语言风格上力求和旧版保持一致。希望新版能让广大的读者们对马云和阿里巴巴有一个更全、更新的认识。 彭征 2014 年5 月1 日 作者序 第一次和企业家马云零距离接触,还是在2006年。我清晰地记得,那一天是7月26日。在那个酷热的下午,我们如约来到北京市西大望路1号温特莱中心。这个地方,是阿里巴巴旗下公司雅虎中国的总部。我们一行人到了以后,马云特地到会议室把我们迎到他自己的办公室。我们到的时候,马云还没来得及吃完午饭,他迎接我们时还特意强调,“我们边吃边聊吧”。有意思的是,等马云和我们一起进了他的办公室后,马云发现放在办公桌上刚刚吃了一点的饭菜已经被属下收走了。马云不好意思地自我解嘲了一下:“你看我们员工办事效率多高啊。”马云就这样饿着肚子同我们聊。和马云聊天,非常轻松,刚见面就像老熟人一样,很自然,很亲切。那次见面,我们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而马云给我们的名片也很有意思,尽管谁都知道他是阿里巴巴的一号人物,但他的名片上没有任何头衔,只有简单的几个字——阿里巴巴集团马云。 那一次,我们说要为他写一本书,马云有些不好意思,他说自己还年轻,今后的路还很长,还谈不上成功,而写书却是很庄严的事情,所以现在还没有什么好写的。马云说:“我现在倒是犯错不少,也做了不少糗事,等将来退休了或许该写一本《阿里巴巴的一千零一个错误》。”我们开玩笑说:“我们想把阿里巴巴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也许保存这份资料对您今后自己写书也有个参考啊。”我们大家一起笑了……时隔两个多月之后,我们再次谋面。2006年9月,我应邀参加首届网商节大会。那天下午我们乘坐的航班飞到萧山国际机场时,已是7点30分。一下飞机,热情好客的“阿里人”直接把我们带到湖畔居茶楼参加阿里巴巴公司茶会。参加那次茶会的主要是一些媒体人士;还有百安居中国区总裁,后来加盟阿里巴巴集团并担任上市公司总裁的卫哲先生;原和讯网总裁,后来担任过雅虎中国总裁的谢文先生;易观国际总裁于扬先生等人。阿里巴巴集团高管马云、孙彤宇、金建杭等来回穿梭,与嘉宾交流。马云跟谁都好像老朋友一样,诚恳、亲切、自然随和,没有一点架子。他走到我旁边与我握手,还给我介绍其他的一些朋友,然后坐下来天南地北聊了好一会儿,临走时他双手抱拳很抱歉地说:“实在不好意思,改时间我们再聊。”那次来的客人比较多,作为东道主,他都得招待。由于有几个会议要他亲自去主持,他只得提前离开茶会赶往别的地方。 后来,我很荣幸被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栏目推广组聘为顾问,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要亲临节目录制现场。马云连续担任了两个赛季的评委,我亲眼目睹了马云这个清瘦儒雅的“创业教父”如何用他充满智慧、幽默、穿透力的谆谆教诲,令所有参赛选手和电视观众折服。在那期间,我们和马云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对他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马云也是《中国企业家》杂志经常报道的热点人物以及社长刘东华的好朋友,每年年底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他必然到场,我与马云也经常在这样的机会相遇。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总制片人王利芬女士曾经感慨地说:“在马云身上,有一点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那就是他没有一点虚荣心,他不怕没面子,能十分坦然地面对自己不太成功的过去,连自己的长相也在他的自嘲之列。这一点对一个人来说真的并不容易,而且有许多人因为做不到这一点而将自己放大或架了起来,之后要不断地为这个放大的或架起来的自我费许多的精力,要演戏。而马云不用,他台上台下都是一个人,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不足,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才华。我很难想象什么人能将马云忽悠起来,也很难想象什么人能把马云的自信打下去让他自卑。”的确,马云的人格魅力太强大了,他活得轰轰烈烈,活得坦坦荡荡,活得真实自然。除了我们出的几本书,其他出版社也出过一些关于马云和阿里巴巴的书,但有许多读者感到,如果有一本全面详细介绍马云成长经历、创业故事和心路历程的图书,“那是多么过瘾的一件事啊!”(读者来信中的原话)那么现在这个任务就由我们来完成了。 相信这是一本能给你带来极大阅读快感的书,你会和马云一起愁, 一起笑,一起手舞足蹈。我将这本书取名为《马云正传》。百度百科显示:“正传是指作者写的书的主要内容是在历史资料中有据可查的。”《马云正传》的写作态度是严肃的,绝不是戏说。这是关于马云故事的集大成的一本书,集中了几乎所有马云讲过的、熟悉马云的人讲过的、媒体报道过的所有的故事,融会贯通起来,成为一部像小说般完整演绎、情节生动、曲折感人的报告文学。经过近半年近乎疯狂的日夜创作之后,这本书终于告竣。创作中时而苦闷、时而激亢的情景却历历在目,莫名的感慨涌上心头,正如一代武侠宗师金庸先生的主要作品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所给我的启示:创作不可三心二意,要术业专攻,“三部曲”之后,对我而言,这本书的完成似乎也隐含着某种特殊的意义——关于马云的作品中,这也许是我的收官之作了。本书得以完成,要感谢我的两位助手,他们是彭征和高贺。 彭征是我的老搭档了,《谁认识马云》《马云创业思维》都是由我们共同完成的。他是我非常喜欢的好搭档,也是位作风严谨的管理学博士,对畅销书的写作也跟做学问一样认真,认真得有时甚至到了偏执的程度。另一位小高,是80后互联网发烧友,十几岁时就对互联网这个新鲜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龄人在“追星”的时候,小高却已经开始悄悄地关注张朝阳、王志东了。 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的理解与支持,让我没有后顾之忧而孜孜不倦地投入令人兴奋的创作之中。本书参考了一些财经媒体资深记者和一些熟悉马云的人写的书籍文章,在此要向他们表达敬意和感谢,正是因为有大量素材的积累,我们的演绎才有可能完整和精彩。感谢支持我们的读者,感谢广天响石团队其他诸位同仁的倾力协作,感谢阿里巴巴集团许多新老朋友的热情帮助。特别要感谢的是一直支持、鼓励我的刘东华先生和王利芬女士,正是由于他们的介绍,我对马云的认识才迅速升华起来;如果不是他们的推荐,我与马云的缘分也许会迟到许多。再次感谢他们! 刘世英 2007年于北京钓鱼台西
回应 2014-06-05 10:36 -
当时的中国就是这样一种喧嚣和躁动:门户大行其道,电子商务(网上书店、网上拍卖、网上生存等)如日中天。但此时的马云却有一份独有的清醒,在他看来,电子商务对于中国是三年以后的事,因为银行没准备好,配送没准备好。马云感到,美国的三种模式都不适合中国,他要推出的是一种新的模式——B2B(企业对企业)。 从马云的个性角度来说,他是为数不多的喜欢“不走寻常路”的“另类”青年。 实际上,在创立中国黄页的那个年...
2014-06-11 14:20 2人喜欢
当时的中国就是这样一种喧嚣和躁动:门户大行其道,电子商务(网上书店、网上拍卖、网上生存等)如日中天。但此时的马云却有一份独有的清醒,在他看来,电子商务对于中国是三年以后的事,因为银行没准备好,配送没准备好。马云感到,美国的三种模式都不适合中国,他要推出的是一种新的模式——B2B(企业对企业)。 从马云的个性角度来说,他是为数不多的喜欢“不走寻常路”的“另类”青年。 实际上,在创立中国黄页的那个年代,马云曾为“中国的雅虎”之梦想而激动过,但 1999 年再次创业时他却改变了这种想法,这与他后来跟杨致远的一次谈话有关,甚至是他拒绝加入雅虎的最大原因之一。 当年,杨致远邀请马云出任雅虎中国的总经理时,他们之间曾有过一次对话。 在杨致远的办公室里,马云坐在杨致远的对面,用他的那双小眼睛紧紧地盯着杨致远的眼睛,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想知道你的雅虎到底想做什么?” 杨致远同样也郑重地看着马云的眼睛回答:“雅虎想做互联网上的一切。” 马云皱皱眉,很快就冒出来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什么都想做,往往什么都做不好。”
回应 2014-06-11 14:20
-
当时的中国就是这样一种喧嚣和躁动:门户大行其道,电子商务(网上书店、网上拍卖、网上生存等)如日中天。但此时的马云却有一份独有的清醒,在他看来,电子商务对于中国是三年以后的事,因为银行没准备好,配送没准备好。马云感到,美国的三种模式都不适合中国,他要推出的是一种新的模式——B2B(企业对企业)。 从马云的个性角度来说,他是为数不多的喜欢“不走寻常路”的“另类”青年。 实际上,在创立中国黄页的那个年...
2014-06-11 14:20 2人喜欢
当时的中国就是这样一种喧嚣和躁动:门户大行其道,电子商务(网上书店、网上拍卖、网上生存等)如日中天。但此时的马云却有一份独有的清醒,在他看来,电子商务对于中国是三年以后的事,因为银行没准备好,配送没准备好。马云感到,美国的三种模式都不适合中国,他要推出的是一种新的模式——B2B(企业对企业)。 从马云的个性角度来说,他是为数不多的喜欢“不走寻常路”的“另类”青年。 实际上,在创立中国黄页的那个年代,马云曾为“中国的雅虎”之梦想而激动过,但 1999 年再次创业时他却改变了这种想法,这与他后来跟杨致远的一次谈话有关,甚至是他拒绝加入雅虎的最大原因之一。 当年,杨致远邀请马云出任雅虎中国的总经理时,他们之间曾有过一次对话。 在杨致远的办公室里,马云坐在杨致远的对面,用他的那双小眼睛紧紧地盯着杨致远的眼睛,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想知道你的雅虎到底想做什么?” 杨致远同样也郑重地看着马云的眼睛回答:“雅虎想做互联网上的一切。” 马云皱皱眉,很快就冒出来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什么都想做,往往什么都做不好。”
回应 2014-06-11 14:20 -
一匹马赛克 (迎浮世千重变.)
前言 改版序 《马云正传》最早于2007年出版,那时的马云正处于巅峰时刻,登陆了港交所,成了世界瞩目的对象。时隔7年后的今天,马云全新部署将阿里巴巴重拳推向美国资本市场,我们可以预见到:整体上市后的阿里巴巴市值将出现惊人的膨胀,市场的估值将高达1200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IPO。我们在这个时候推出《马云正传》的升级版,也可谓是机缘巧合。 第一版《马云正传》出版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朋友的喜爱,很多朋...2014-06-05 10:36 1人喜欢
前言 改版序 《马云正传》最早于2007年出版,那时的马云正处于巅峰时刻,登陆了港交所,成了世界瞩目的对象。时隔7年后的今天,马云全新部署将阿里巴巴重拳推向美国资本市场,我们可以预见到:整体上市后的阿里巴巴市值将出现惊人的膨胀,市场的估值将高达1200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IPO。我们在这个时候推出《马云正传》的升级版,也可谓是机缘巧合。 第一版《马云正传》出版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朋友的喜爱,很多朋友发来邮件探讨书中蕴藏的管理哲学和商业思维,他们盛赞本书如小说般的阅读体验,有爱不释手之感。也正是感动于读者对本书的厚爱,我们才决定对此书进行改版再版。在新版中,我们删除了旧版中一些众人皆知的老故事,增加了2008—2014年马云和阿里巴巴发生的重大事件,重点阐述了马云近些年来的传奇故事和心路历程。 本书原作者为广天响石企划机构董事长刘世英先生,在他授权下,由我主笔对原版进行改版工作,在语言风格上力求和旧版保持一致。希望新版能让广大的读者们对马云和阿里巴巴有一个更全、更新的认识。 彭征 2014 年5 月1 日 作者序 第一次和企业家马云零距离接触,还是在2006年。我清晰地记得,那一天是7月26日。在那个酷热的下午,我们如约来到北京市西大望路1号温特莱中心。这个地方,是阿里巴巴旗下公司雅虎中国的总部。我们一行人到了以后,马云特地到会议室把我们迎到他自己的办公室。我们到的时候,马云还没来得及吃完午饭,他迎接我们时还特意强调,“我们边吃边聊吧”。有意思的是,等马云和我们一起进了他的办公室后,马云发现放在办公桌上刚刚吃了一点的饭菜已经被属下收走了。马云不好意思地自我解嘲了一下:“你看我们员工办事效率多高啊。”马云就这样饿着肚子同我们聊。和马云聊天,非常轻松,刚见面就像老熟人一样,很自然,很亲切。那次见面,我们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而马云给我们的名片也很有意思,尽管谁都知道他是阿里巴巴的一号人物,但他的名片上没有任何头衔,只有简单的几个字——阿里巴巴集团马云。 那一次,我们说要为他写一本书,马云有些不好意思,他说自己还年轻,今后的路还很长,还谈不上成功,而写书却是很庄严的事情,所以现在还没有什么好写的。马云说:“我现在倒是犯错不少,也做了不少糗事,等将来退休了或许该写一本《阿里巴巴的一千零一个错误》。”我们开玩笑说:“我们想把阿里巴巴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也许保存这份资料对您今后自己写书也有个参考啊。”我们大家一起笑了……时隔两个多月之后,我们再次谋面。2006年9月,我应邀参加首届网商节大会。那天下午我们乘坐的航班飞到萧山国际机场时,已是7点30分。一下飞机,热情好客的“阿里人”直接把我们带到湖畔居茶楼参加阿里巴巴公司茶会。参加那次茶会的主要是一些媒体人士;还有百安居中国区总裁,后来加盟阿里巴巴集团并担任上市公司总裁的卫哲先生;原和讯网总裁,后来担任过雅虎中国总裁的谢文先生;易观国际总裁于扬先生等人。阿里巴巴集团高管马云、孙彤宇、金建杭等来回穿梭,与嘉宾交流。马云跟谁都好像老朋友一样,诚恳、亲切、自然随和,没有一点架子。他走到我旁边与我握手,还给我介绍其他的一些朋友,然后坐下来天南地北聊了好一会儿,临走时他双手抱拳很抱歉地说:“实在不好意思,改时间我们再聊。”那次来的客人比较多,作为东道主,他都得招待。由于有几个会议要他亲自去主持,他只得提前离开茶会赶往别的地方。 后来,我很荣幸被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栏目推广组聘为顾问,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要亲临节目录制现场。马云连续担任了两个赛季的评委,我亲眼目睹了马云这个清瘦儒雅的“创业教父”如何用他充满智慧、幽默、穿透力的谆谆教诲,令所有参赛选手和电视观众折服。在那期间,我们和马云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对他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马云也是《中国企业家》杂志经常报道的热点人物以及社长刘东华的好朋友,每年年底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他必然到场,我与马云也经常在这样的机会相遇。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总制片人王利芬女士曾经感慨地说:“在马云身上,有一点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那就是他没有一点虚荣心,他不怕没面子,能十分坦然地面对自己不太成功的过去,连自己的长相也在他的自嘲之列。这一点对一个人来说真的并不容易,而且有许多人因为做不到这一点而将自己放大或架了起来,之后要不断地为这个放大的或架起来的自我费许多的精力,要演戏。而马云不用,他台上台下都是一个人,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不足,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才华。我很难想象什么人能将马云忽悠起来,也很难想象什么人能把马云的自信打下去让他自卑。”的确,马云的人格魅力太强大了,他活得轰轰烈烈,活得坦坦荡荡,活得真实自然。除了我们出的几本书,其他出版社也出过一些关于马云和阿里巴巴的书,但有许多读者感到,如果有一本全面详细介绍马云成长经历、创业故事和心路历程的图书,“那是多么过瘾的一件事啊!”(读者来信中的原话)那么现在这个任务就由我们来完成了。 相信这是一本能给你带来极大阅读快感的书,你会和马云一起愁, 一起笑,一起手舞足蹈。我将这本书取名为《马云正传》。百度百科显示:“正传是指作者写的书的主要内容是在历史资料中有据可查的。”《马云正传》的写作态度是严肃的,绝不是戏说。这是关于马云故事的集大成的一本书,集中了几乎所有马云讲过的、熟悉马云的人讲过的、媒体报道过的所有的故事,融会贯通起来,成为一部像小说般完整演绎、情节生动、曲折感人的报告文学。经过近半年近乎疯狂的日夜创作之后,这本书终于告竣。创作中时而苦闷、时而激亢的情景却历历在目,莫名的感慨涌上心头,正如一代武侠宗师金庸先生的主要作品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所给我的启示:创作不可三心二意,要术业专攻,“三部曲”之后,对我而言,这本书的完成似乎也隐含着某种特殊的意义——关于马云的作品中,这也许是我的收官之作了。本书得以完成,要感谢我的两位助手,他们是彭征和高贺。 彭征是我的老搭档了,《谁认识马云》《马云创业思维》都是由我们共同完成的。他是我非常喜欢的好搭档,也是位作风严谨的管理学博士,对畅销书的写作也跟做学问一样认真,认真得有时甚至到了偏执的程度。另一位小高,是80后互联网发烧友,十几岁时就对互联网这个新鲜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龄人在“追星”的时候,小高却已经开始悄悄地关注张朝阳、王志东了。 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的理解与支持,让我没有后顾之忧而孜孜不倦地投入令人兴奋的创作之中。本书参考了一些财经媒体资深记者和一些熟悉马云的人写的书籍文章,在此要向他们表达敬意和感谢,正是因为有大量素材的积累,我们的演绎才有可能完整和精彩。感谢支持我们的读者,感谢广天响石团队其他诸位同仁的倾力协作,感谢阿里巴巴集团许多新老朋友的热情帮助。特别要感谢的是一直支持、鼓励我的刘东华先生和王利芬女士,正是由于他们的介绍,我对马云的认识才迅速升华起来;如果不是他们的推荐,我与马云的缘分也许会迟到许多。再次感谢他们! 刘世英 2007年于北京钓鱼台西
回应 2014-06-05 10:36
论坛 · · · · · ·
马云吧 | 来自爷爷说历史 | 12 回应 | 2017-07-13 |
马云或入股恒大 弃绿城遭指责 | 来自留几手_g | 1 回应 | 2014-06-05 |
马云经典励志语录 | 来自内涵姐的地盘 | 1 回应 | 2014-06-05 |
神奇草根:神奇?神奇! | 来自天下文化 | 1 回应 | 2014-06-0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湖南文艺出版社版 2008-7 / 321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to read (真天真)
- 闲来如寄 (子灵)
- 财经 (一匹马赛克)
- 2014年悦读书目~ (Cristina)
- 企业 (guyqqcom)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马云正传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叮咚の雨 2015-01-05
我知道马云的时候还是我很年轻的时候……其实我觉得吧,我也该去做互联网。
1 有用 阿驴 2014-09-17
2014.9.1-9.12
1 有用 秤子事故 2014-10-05
买书的时候,送的赠书,对于处在迷茫时期的人来说,很值得看看。2年前是遇到老俞,被老俞的演讲感染,而进入新东方,而今,被马云的故事所感染,会做出什么变化呢,自己要好好考虑
0 有用 留白 2014-09-24
从面对软银的淡然,到与ebay的交锋,再到收购雅虎中国,商场如战场,很是痛快。阿里巴巴的成立,布局都站在了极高的高度。马云是个非常聪明的人。
0 有用 胡阿忧 2014-06-18
06年开始关注马云:如果说激情是当时的冲动理由,那么平静是现在的视角。马云的很多事情可以学习,但复制就看个人的能力和境界了。
0 有用 DennisZz9 2019-10-27
2019.03-07 读书心得参见: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606211/
0 有用 無方騅馬 2019-09-24
听的评书
0 有用 土哈 2019-08-24
垃圾
0 有用 junoeng 2019-07-10
看完后,了解了入门级的马云
0 有用 荔枝童鞋 2019-04-25
要想颠覆世界,必须要让自己每个细胞都充满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