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荷尔德林的诗,海德格尔的思,可谓深邃奇绝。
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的意识形态或者说哲学观念是同质同构的,也许这仅在海德格尔本人来看是这样的,海氏用自己的思想竟然诠释了一个诗人晦涩作品的前因后果,这是多么伟大而富有创造性的工程。在无数次出现的关于“切近”、“持存”、“返乡”、“被抛”等作者惯用的词语组织下,荷尔德林的诗被完成了一次思想的冒险性的探索。实话说,读完之后是无法复述内容的,而我的记忆力在阅读的时候仿佛丧失,所以当西方诗人在谈论上帝的召唤和作品里的象征隐喻所具有的精神上的联系时,我既无感,也无吸收,我只是跟随这两个赫赫有名的人物,经历了一次思想的淘洗,当我准备完结这段评价时,我的脑中闪烁出这么一句话:“命名是一种揭示,也是一种遮蔽。”我突然意识到海德格尔一直就是这样用辩证的方式,做着深奥却易于明白的阐释。致敬这深邃的思维本领。
后期海氏重心所在。对出版商来说,“海德格尔”的钱好赚。
商务印书馆出的荷尔德林和海德格尔,收。
“在无诗意的语言的喧嚷声中,这些诗歌就像一口钟,悬于旷野之中,已然为一场轻飘的降雪所覆盖而走了调。” srds海德格尔有时真的就几句话翻来覆去在那里说,《存在与时间》更是如此……如果不是专业研究我觉得只读《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一篇就可以。 孙周兴老师的翻译我高度崇拜,书排版对我的眼睛很友好。
对海德格来说,荷尔德林是一个深刻而严谨的思想者,作诗即是思。因此须以严谨的思想对待荷尔德林的诗篇,去看何为诗化(诗性的)诗。首先,不能谈论关于诗,或者出于诗的东西,要让诗在语言中自行道说其所是,也即所谓显现。诗的本质首先与语言和说语言的人相互联系,人是必须见证(成为)自己的东西,这种成就乃是在与大地(历史空间)的归属中得以出现的东西。说语言的人,不是在使用工具,工具描述的是语言的产品,不是作为世界的语言本身。人之存在建基于语言,而语言根本发生于对话,对话是语言的本质,其中包含着能说与能听的统一。对话开启着时间并由时间所开启。对话存在与历史性存在共属一体,在其中人命名诸神,命名是自由地被创造,设立和捐赠。自由的捐赠就是创建,给予位置,使作为体验显现,这就是诗。在诗中,人被聚集到他此在的根基。
读着很快乐的书
重读一遍,依然精彩。
我还是不习惯海德格尔的文风,教条性太强。非常值得怀疑的是,一些学者刻意放大海德格尔和现代法国哲学的继承关系,也纯属一知半解。海德格尔乃至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与法国思想界的联系在我看来非常间接。海德格尔的贡献仅在于一些只言片语,但“天地人神”的四方结构对于法国人绝对不可思议;至于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我所了解的是《启蒙辩证法》论述了萨德,但在法国思想家看来,这种阐释仍是一知半解。不打算继续吐槽哈贝马斯了,论文里已经写得够多了……
2016年、暑假前后、读到-读完的、第一本、海德格的、书。
补)其实我是很排斥将非作者本人的诗歌解读公诸于众的。(比如布罗茨基关于诗歌需要“社会化”的某种论断)我认为,每个人对诗歌的见解是不尽相同的,但凡深度地剖析,便会破坏诗歌的个人化,换言之被人们称为“美感”的事物。并且会造成一定程度地误读与歪曲,这有悖于诗的本质(当然,某些诗歌并不需要这种朦胧,另当别论)。诗歌的美感正是它的自由性,而这样的自由性又体现在它能够被读者不同地看待,而不像散文把内容平铺肆意解读。即便散文与诗歌都无法置放谎言,但诗歌可以巧妙地隐藏,更像掌握语言的主人,只被获得共振的读者探寻。
荷尔德林的诗
而我所意求的,就要到来:到来之物并非因我意愿而到来,而是在我的不意愿的愿望中欣然到来,尚未被思的的曾在者就在这种非-意愿着的思念中向其思念自身,成为将来者。
阐释诗歌的著述最怕破坏诗意,这一点伊格尔顿和胡戈的可读性比海德格尔这本好太多,可能也是翻译的原因(孙老师翻译的荷尔德林真的没有先刚老师翻译的那样打动人)。选荷尔德林,虽然海德格尔有写,但读起来实在拗口,只能基于个人理解,一个提出人的此在是“被抛”的,一个用诗歌语言叙说精神的“返乡”,于是荷尔德林就成了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注释,他提到“德国人是作诗和运思的民族”,以诗和思的关系来看,那荷尔德林就是经历过“思”又想回到“无思”的诗人。“思”是属于现代的
下次,下次我一定能把它读懂(握拳
读了“诗的本质”一节 真是庆幸 海德格尔可以“发现”并接受荷尔德林:只是偶尔,人能够承受全部神性/于是生活就是对诸神的梦想......我全然不知/在贫困时代里诗人何为?/但是你说,他们就像酒神的神圣祭祀,/在神圣的黑夜里迁徙,浪迹各方。
我就当我看完了。。21年还是22年课堂展示翻过,现在真的不太想看海德格尔了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诗的阐释,作为大哲学家阐释的结果提高了诗人的知名度,并命名其是诗人的诗人。海德格尔的文本阐释是否有过度阐释之嫌呢,我想,应该是有的,而称之为强制阐释、暴力阐释到不至于。只是借用荷尔德林的诗阐释了海德格尔的思,可能这是比较合适的定位,而这构成思与诗的循环道路,并意义生成。
哀悼者论悼诗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孙周兴老师的译本。从阐释到翻译,对于原本就晦涩的文本而言,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18 有用 Martin马听 2016-10-24 18:11:47
荷尔德林的诗,海德格尔的思,可谓深邃奇绝。
20 有用 牛牛爷 2019-10-12 00:38:50
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的意识形态或者说哲学观念是同质同构的,也许这仅在海德格尔本人来看是这样的,海氏用自己的思想竟然诠释了一个诗人晦涩作品的前因后果,这是多么伟大而富有创造性的工程。在无数次出现的关于“切近”、“持存”、“返乡”、“被抛”等作者惯用的词语组织下,荷尔德林的诗被完成了一次思想的冒险性的探索。实话说,读完之后是无法复述内容的,而我的记忆力在阅读的时候仿佛丧失,所以当西方诗人在谈论上帝的召唤和作品里的象征隐喻所具有的精神上的联系时,我既无感,也无吸收,我只是跟随这两个赫赫有名的人物,经历了一次思想的淘洗,当我准备完结这段评价时,我的脑中闪烁出这么一句话:“命名是一种揭示,也是一种遮蔽。”我突然意识到海德格尔一直就是这样用辩证的方式,做着深奥却易于明白的阐释。致敬这深邃的思维本领。
14 有用 爱大愚 2015-05-16 17:47:49
后期海氏重心所在。对出版商来说,“海德格尔”的钱好赚。
1 有用 俞晓之 2015-11-01 13:52:47
商务印书馆出的荷尔德林和海德格尔,收。
1 有用 江疑 2023-10-04 18:18:41 上海
“在无诗意的语言的喧嚷声中,这些诗歌就像一口钟,悬于旷野之中,已然为一场轻飘的降雪所覆盖而走了调。” srds海德格尔有时真的就几句话翻来覆去在那里说,《存在与时间》更是如此……如果不是专业研究我觉得只读《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一篇就可以。 孙周兴老师的翻译我高度崇拜,书排版对我的眼睛很友好。
1 有用 南极旅行家 2023-12-13 16:24:21 上海
对海德格来说,荷尔德林是一个深刻而严谨的思想者,作诗即是思。因此须以严谨的思想对待荷尔德林的诗篇,去看何为诗化(诗性的)诗。首先,不能谈论关于诗,或者出于诗的东西,要让诗在语言中自行道说其所是,也即所谓显现。诗的本质首先与语言和说语言的人相互联系,人是必须见证(成为)自己的东西,这种成就乃是在与大地(历史空间)的归属中得以出现的东西。说语言的人,不是在使用工具,工具描述的是语言的产品,不是作为世界的语言本身。人之存在建基于语言,而语言根本发生于对话,对话是语言的本质,其中包含着能说与能听的统一。对话开启着时间并由时间所开启。对话存在与历史性存在共属一体,在其中人命名诸神,命名是自由地被创造,设立和捐赠。自由的捐赠就是创建,给予位置,使作为体验显现,这就是诗。在诗中,人被聚集到他此在的根基。
2 有用 Nautilus 2019-04-18 13:05:46
读着很快乐的书
0 有用 洛如默 2016-04-07 16:35:29
重读一遍,依然精彩。
0 有用 油炸托克思 2019-03-21 12:15:44
我还是不习惯海德格尔的文风,教条性太强。非常值得怀疑的是,一些学者刻意放大海德格尔和现代法国哲学的继承关系,也纯属一知半解。海德格尔乃至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与法国思想界的联系在我看来非常间接。海德格尔的贡献仅在于一些只言片语,但“天地人神”的四方结构对于法国人绝对不可思议;至于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我所了解的是《启蒙辩证法》论述了萨德,但在法国思想家看来,这种阐释仍是一知半解。不打算继续吐槽哈贝马斯了,论文里已经写得够多了……
0 有用 马牛 2017-12-07 11:24:42
2016年、暑假前后、读到-读完的、第一本、海德格的、书。
0 有用 //////////: 2022-02-12 14:50:56
补)其实我是很排斥将非作者本人的诗歌解读公诸于众的。(比如布罗茨基关于诗歌需要“社会化”的某种论断)我认为,每个人对诗歌的见解是不尽相同的,但凡深度地剖析,便会破坏诗歌的个人化,换言之被人们称为“美感”的事物。并且会造成一定程度地误读与歪曲,这有悖于诗的本质(当然,某些诗歌并不需要这种朦胧,另当别论)。诗歌的美感正是它的自由性,而这样的自由性又体现在它能够被读者不同地看待,而不像散文把内容平铺肆意解读。即便散文与诗歌都无法置放谎言,但诗歌可以巧妙地隐藏,更像掌握语言的主人,只被获得共振的读者探寻。
0 有用 蓝道_RANDALL 2021-10-23 23:02:54
荷尔德林的诗
1 有用 折叠兔 2021-12-05 15:39:09
而我所意求的,就要到来:到来之物并非因我意愿而到来,而是在我的不意愿的愿望中欣然到来,尚未被思的的曾在者就在这种非-意愿着的思念中向其思念自身,成为将来者。
1 有用 孟冬 2022-01-02 19:12:37
阐释诗歌的著述最怕破坏诗意,这一点伊格尔顿和胡戈的可读性比海德格尔这本好太多,可能也是翻译的原因(孙老师翻译的荷尔德林真的没有先刚老师翻译的那样打动人)。选荷尔德林,虽然海德格尔有写,但读起来实在拗口,只能基于个人理解,一个提出人的此在是“被抛”的,一个用诗歌语言叙说精神的“返乡”,于是荷尔德林就成了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注释,他提到“德国人是作诗和运思的民族”,以诗和思的关系来看,那荷尔德林就是经历过“思”又想回到“无思”的诗人。“思”是属于现代的
0 有用 驴库斯米勒 2022-01-04 18:41:13
下次,下次我一定能把它读懂(握拳
0 有用 我有一个小咪 2023-07-31 15:58:22 江苏
读了“诗的本质”一节 真是庆幸 海德格尔可以“发现”并接受荷尔德林:只是偶尔,人能够承受全部神性/于是生活就是对诸神的梦想......我全然不知/在贫困时代里诗人何为?/但是你说,他们就像酒神的神圣祭祀,/在神圣的黑夜里迁徙,浪迹各方。
0 有用 l'été 2023-11-29 11:19:12 北京
我就当我看完了。。21年还是22年课堂展示翻过,现在真的不太想看海德格尔了
0 有用 皓月 2022-11-14 21:49:04 陕西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诗的阐释,作为大哲学家阐释的结果提高了诗人的知名度,并命名其是诗人的诗人。海德格尔的文本阐释是否有过度阐释之嫌呢,我想,应该是有的,而称之为强制阐释、暴力阐释到不至于。只是借用荷尔德林的诗阐释了海德格尔的思,可能这是比较合适的定位,而这构成思与诗的循环道路,并意义生成。
0 有用 Schliere 2022-11-01 09:49:45 上海
哀悼者论悼诗
0 有用 iuctnecniv 2022-12-08 16:16:43 中国香港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孙周兴老师的译本。从阐释到翻译,对于原本就晦涩的文本而言,可以说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