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局2》的原文摘录

  • 迈克尔.舒马赫是地球上开汽车最快的人。 这位“速度的宠儿”在F1比赛中获得过七次年度总冠军,举世无人可及。 有人问舒马赫:“赛车最关键的技术是什么?” 他说:“刹车。” 开车最快的世界冠军也是刹车用得最优秀的。 (查看原文)
    獨孤求敗 4赞 2017-09-25 19:53:07
    —— 引自第143页
  • 在处置国有企业产权的时候,握有生杀大权的地方政府出于对经营层的极端不信任,转而试图从外部寻找产权改造路径,国有资产成为跨国公司和资本经营着们争相追逐的猎物。在这个过程中,对现有经营层的无情排斥,与对外来力量的盲目信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查看原文)
    danwithdan 2赞 2012-08-19 00:49:16
    —— 引自章节:N/A
  • 顾雏军在‘国退民进’的背景下,将地方政府急于出手的,经营困难但是生产条件和市场基础较好的企业作为收购对象,这种对时机的判断和收购对象的选择是整个并购和整合成功的基础。 ‘能攻心,则反侧目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开车最快的世界冠军也是刹车用得最优秀的。 决策基于推理而产生-商业推理影响决策的制订,而因为所有决策必须依赖的事实都是存在的,所以作出的决策几乎都是必然的。计划和会议的作用是吧推理硬性的推到前面,使他的价值和需要被大家所认同。 (查看原文)
    danwithdan 2赞 2012-08-19 00:49:16
    —— 引自章节:N/A
  • 我们观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企业败局,如三株、爱多、秦池等等,大多数为企业家市场战略的失误;而近5年的企业败局,如华晨、德隆、格林柯尔、铁本、三九等等,无一不表现出强烈的政商博弈气息。 这种特征,便要求企业家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在很多关键的时刻,企业家的”政治博弈术“往往决定了企业得命运轨迹。 (查看原文)
    歌颂者 2赞 2016-03-29 15:54:17
    —— 引自第150页
  •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认为最理想的快乐是什么样的? 孙宏斌(以下简称孙):事情做成时最快乐。 记:你最害怕的是什么? 孙:有时候会怕死,想到人这一辈子就那样死了,觉得是一件挺恐怖的事。 记: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钦佩的是谁? 孙:没有,我从很多人的身上都学到了东西,现在觉得把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做好就非常不错了。 记:你自己的哪个特点让你觉得最痛恨? 孙:无。 记:你最痛恨别人的什么特点? 孙:不努力。你要是努力了但不行,这可以理解;但要是根本不努力,不能容忍。 记:你觉得最奢侈的是什么? 孙:有时间去想事。我这个人目的性很强,会去想一些有用的事。 记:你认为你自己的哪种美德被过高估计了? 孙:外界都是来挑刺的,没人说我有美德,所以不知道自己哪种美德被高估了。 记:你对自己外表的哪一点最不满意? 孙:没想过,我觉得这个问题在根本上与自信有关。只要有自信,什么身高啊、相貌啊,就是有问题也都没问题了。 记:还在世的人中你最轻视的是谁? 孙:没有。 记:你使用最多的词汇是什么? 孙: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明白了就干。 记:你最伤痛的事是什么? 孙:现在没有。 记:你这一生中最爱的人或东西是什么? 孙:姑娘。 记:何时是你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刻? 孙:没有什么,过了难关最快乐。 记: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孙:远见。 记:你目前的心境怎样? 孙:平和。 记:你认为你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 孙: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记:如果你能选择的话,你希望让什么重现? 孙:没什么想重现的。 记:你最珍惜的财产是什么? 孙:人。 记:你认为程度最浅的痛苦是什么? 孙:对痛苦没感觉,更谈不上程度浅的了。 记:你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孙:创业型的。 记:你本身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孙:目标感比较强。 记:你最喜欢男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孙:责任感。 记:你最喜欢女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孙:聪明,不是美丽,有的女孩很漂亮,但... (查看原文)
    japonica 1赞 2021-08-23 17:05:21
    —— 引自章节:【档案存底】孙宏斌答《普鲁斯特问卷》
  • 商业,就本质而言,是一个关于幸存者的游戏;对企业家而言,失败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 (查看原文)
    橙色菲加 1赞 2012-05-17 23:02:18
    —— 引自第1页
  • 在2000年前后的”国退民进“中,很多地方政府在出售企业的时候,选择”宁予外客,不予家人“的策略。其原因有3个:一是担心经营层上下联手,难以控制;二是为了避嫌,害怕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三是利益纠缠,难以均衡,索性卖给外来客。 (查看原文)
    歌颂者 1赞 2016-03-29 10:35:33
    —— 引自第33页
  • “但凡拿我们的生命去赌的,一定是最精彩的。” 德隆的很多部属都对唐万新的这句名言念念不忘。唐万新喜欢打猎,经常看着一辆丰田越野车,游猎新疆各地。据说越是凶猛的猎物当前,他越是莫名兴奋。他在裕民县有一个农庄,会议室里挂了一块大匾,上书“唯我独尊”四个字。 (查看原文)
    獨孤求敗 1赞 2017-09-25 19:42:15
    —— 引自第83页
  • 没有哪种职业,具有像企业家这样的功利性。 一场伟大的爱情,并不需要一个美满的结局为注脚,有时候甚至还相反。以为绝世的武士可能死于一场宵小之辈的阴谋,但这并不妨碍他英名永存。即使是一位诗人或小说家,只要他们一生的某个时刻创作了一首或一部伟大的著作,便可以站在那里永久地受人敬仰。 可是当一位企业家却没有这样的幸运。 企业家的成功能别人记取和传颂,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所一手缔造的企业仍然在创造奇迹。企业家总是需要有一些看得见、可以被量化的物质和数据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些物质和数据还必须每年保持一定的增长,甚至,增长的速度应该比自己的同行还要快,否则,他就很难被视为成功。 也正是这种特征,构成了企业家“不幸的宿命”:除非退出舞台,否则永远不能以成功来定义。 (查看原文)
    獨孤求敗 1赞 2017-09-25 20:02:10
    —— 引自第161页
  • 大前研一的新观点是,在面向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一个公司或个人,唯一的生存之道是专业,任何企业家对自我的培训,必须向专家化的方向开展。这位早年曾领导麦肯锡日本公司的管理学家为此提供了一套新的评价和培训工具,其中包括提升领导者的“预测力、构想力、议论力、适应矛盾的能ガ”。大前研一说,我给中国企业家的建议是,专注于某个小的领域,争取在这个领域做到最强,这需要时间,但这与中国的文化不符。 “中国企业必须找到未来获利的来源。利润来自于实力,而不仅仅是成本更低,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要努力做得更好。为了做得更好,你必须有自己的技术秘诀。否则,别人很容易仿造,竞争的结果就是被迫不断降价。” (查看原文)
    加点什么 1赞 2020-06-21 01:28:18
    —— 引自章节:【新新观察二】大前研一的“专业主义”
  • 因为折腾了这么多的事,唐万新欠了100多万元的债。他把债主们召在一起说:“如果你们信得过我,就给我一个机会;如果信不过我,就送我去监狱。” (查看原文)
    上善若水 1赞 2011-08-11 13:36:49
    —— 引自第48页
  • 进入一个行业,专业化,然后全球化,这才是赚钱的唯一途径。 (查看原文)
    梅呆呆 2012-06-04 22:57:53
    —— 引自第221页
  • 在中国金融改革以前,绝不与中国金融界及资本市场来往 (查看原文)
    读书帮帮主 2012-09-12 12:56:44
    —— 引自第85页
  • 其实,掌声有时候是非常可怕的。激情往往更容易获得喝彩,但是激情也最容易酿造悲剧。 (查看原文)
    读书帮帮主 2012-09-14 13:17:29
    —— 引自第173页
  • 事实上,在人类历史的所有大变革时期,"法罪错位"几乎都是一个普遍现象。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企业家的"原罪"亦是这个改革时代的"原罪"。 (查看原文)
    读书帮帮主 2012-09-14 14:13:27
    —— 引自第205页
  • 突然发现,中国商业的游戏规则实在是非常神奇,有时候,你辛辛苦苦做好一个产品,不如在某个夜晚喊出一个新概念 (查看原文)
    foobiao 2012-10-16 14:13:15
    —— 引自章节:托普:十年一觉 TOP 梦
  • 没有哪种职业,具有像企业家这样的功利性。 一场伟大的爱情,并不需要一个美满的结局作为注脚,有时候甚至还相反。一位绝世武士可能死于一场宵小之辈的阴谋,但这并不妨碍他英名永存。即使是一位诗人或小说家,只要他们一生的某个时候创作出了一首或一部伟大的著作,便可以站在那里永久地受人敬仰。 可是作为一个企业家却没有这样的幸运。 企业家的成功能被人记取和传诵,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所一手缔造的企业仍然在创造奇迹。 (查看原文)
    影启缘末 2012-11-28 16:04:16
    —— 引自第171页
  • 其实,掌声有时候是非常可怕的。激情往往更容易获得喝彩,但是激情也最容易酿造悲剧。 (查看原文)
    影启缘末 2012-11-28 16:08:22
    —— 引自第173页
  • “一个关于优秀的产品,常常给了企业家更多犯错的机会。”这是所有商业规律中最让人唏嘘的一条 (查看原文)
    影启缘末 2012-11-29 14:31:42
    —— 引自第212页
  • 因而,在一个变革的年代,很多改革行为在一开始都是对现有体制的突破,因而“先天地”带有违法、违规的特质。这使得改革者必须冒极大的风险。而当其变革行动受到质疑的时候,一些当政者往往不愿意正面回应。 (查看原文)
    CD 2013-03-25 22:57:18
    —— 引自第205页
<前页 1 2 3 4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