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冰点•特稿2012~2013》精选了中青报《冰点周刊》2012~2013年最具影响力的冰点特稿。
在喧嚣嘈杂、光影浮动的时代中,冰点记者以少有的悲悯、诚恳、勇气与专业操守,将焦点对准现实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努力发现被遮蔽的生活与被覆盖的希望:从罹患绝症的北漂到四平米里蜗居的农民工,从以为村野立传为己任的中国老汉到打捞种族屠杀受害者生平的德国艺术家,从不为人知的艾滋病感染者到默默无闻的盲人足球队员……
透过他们,你能看到自己的同胞——那些老人、那些孩子、那些青年、那些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沉默的大多数——在经历怎样的悲欢离合。透过他们,你会想起一些被忽视、被遗忘,甚至被屏蔽的人与事。透过他们,你会发现一些没有被压倒、也不可能被吞噬的价值。透过他们,你能感受到冰点对社会与时代进行着真诚、理性、持久的叩问与思考。
从小人物的生存、情感与心灵出发,呈现大时...
《冰点•特稿2012~2013》精选了中青报《冰点周刊》2012~2013年最具影响力的冰点特稿。
在喧嚣嘈杂、光影浮动的时代中,冰点记者以少有的悲悯、诚恳、勇气与专业操守,将焦点对准现实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努力发现被遮蔽的生活与被覆盖的希望:从罹患绝症的北漂到四平米里蜗居的农民工,从以为村野立传为己任的中国老汉到打捞种族屠杀受害者生平的德国艺术家,从不为人知的艾滋病感染者到默默无闻的盲人足球队员……
透过他们,你能看到自己的同胞——那些老人、那些孩子、那些青年、那些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沉默的大多数——在经历怎样的悲欢离合。透过他们,你会想起一些被忽视、被遗忘,甚至被屏蔽的人与事。透过他们,你会发现一些没有被压倒、也不可能被吞噬的价值。透过他们,你能感受到冰点对社会与时代进行着真诚、理性、持久的叩问与思考。
从小人物的生存、情感与心灵出发,呈现大时代的浮沉与变迁,并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信仰与价值,愿冰点能给予每个普通人一份前行的温暖与力量!
冰点•特稿2012~2013的创作者
· · · · · ·
-
徐百柯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徐百柯,中国青年报社编委,《冰点周刊》主编,著有《民国风度》。
目录 · · · · · ·
(一)城与人
北京爱与病
四平米的家
拐点
2013好好混
寓言镇上的神话中学
(二)乡土中国
这片土地上的陌生人
寻找高密
村野史记
出西海固
(三)面朝历史
为心道歉
迟到的忏悔
历史的绊脚石
往事并不如歌
女勇士
大玩学家于光远走了
被遗忘的先锋
(四)活着与死去
余震
荒芜老人院
彬县少年杀人事件
高考落榜生之死
(五)生命奏鸣
生命最后的尊严
艾滋病病人的秘密花园
驱散黑暗的足球
童书有道
(六)有所思
钱不该买什么
宪法课
个体户忧思
机关里的年轻人
· · · · · · (收起)
"冰点•特稿2012~2013"试读 · · · · · ·
你相信吗,在这个国家,城市和乡村每扇紧闭的门后,都有动人的故事? 我们相信。并且,这就是《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存在的理由。 一个从业3年的年轻记者在总结里写道:“冰点之于我的意义,就在这一篇篇特稿中透露出来。我得以见到并记录多种多样的世界,特别是那些人性中最难向外人表达的善、美、智慧、宽容、丑陋、痛苦,以及爱。” 而一个社龄近30年的老记者这样说:“...
喜欢读"冰点•特稿2012~2013"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冰点•特稿2012~2013"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普利策新闻奖 特稿卷 9.0
-
- 永不抵达的列车 8.5
-
- 人与制度 8.1
-
- 网络新新词典 9.1
-
- 大地孤独闪光 8.6
-
- 南方报业是如何讲故事的 7.4
-
- 人与经济 8.0
-
- 冰点’02 8.2
-
- 我读故我在 7.7
-
- 猎奇之旅 8.5
冰点•特稿2012~2013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 更多书评 1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2014年读过的书 (leo张大志)
- 【小蠹书箱】纪实 (小米=qdmimi)
- 2014需要购买 (小偷爱女警)
- 编舟记 (diduanyan)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1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冰点•特稿2012~2013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Alec-p 2017-08-16 22:51:38
#先陈述事实 事实都无法冷静陈述的话 那就先再想想# 这是一本好合辑。今晚看到一些调整有感,然后想起前些日子王兴的话 相比谈模糊边界,专注可能会更好。
1 有用 金起伏 2014-07-28 15:16:00
世情如冰,胸中藏火,心火燎原。这是按着《冰点》的期望得出的短评,不过我挺想说一些别的,看说不说得清楚吧。
1 有用 momo 2019-06-22 21:47:40
卖惨大合集,毫无波动,可能我14岁时看了会有些波动吧,“哇塞记者真是好了不起啊,记录社会的苦难。”苦难这东西,每个时代都有,而且大同小异,比起泛泛而谈憋着让你哭的悲悯之心,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智慧和力量,成年人不相信眼泪
0 有用 amelia 2023-04-09 13:19:03 北京
第一篇最感人,另外有一些文章作为从业者能感受到记者和编辑的不易。一个时代过去了,悲剧在重复或消退,新的问题又同时在滋长……冰点的故事相对而言是更平和的,也较少出现点睛之笔;但片尾回溯(到多年前的某个充满希望的瞬间)的风格和一些构建框架的风格仍是可见一斑。对于艾滋病病人那篇描写,很细腻很感人,但同时也让人忍不住感慨,一切毫无改变甚至更糟糕了;毛坦厂那一篇也是如此,今天我们有无数个高考工厂正轰隆作响,... 第一篇最感人,另外有一些文章作为从业者能感受到记者和编辑的不易。一个时代过去了,悲剧在重复或消退,新的问题又同时在滋长……冰点的故事相对而言是更平和的,也较少出现点睛之笔;但片尾回溯(到多年前的某个充满希望的瞬间)的风格和一些构建框架的风格仍是可见一斑。对于艾滋病病人那篇描写,很细腻很感人,但同时也让人忍不住感慨,一切毫无改变甚至更糟糕了;毛坦厂那一篇也是如此,今天我们有无数个高考工厂正轰隆作响,而新的“素质教育”也成为巨大的、更具讽刺性的压力来源;老人院那一篇令人唏嘘,而这个问题10年后成为了更多人要面对的现实。最后一章和我的工作关联度更高,但仍是:房间里的大象来回踱步,我们日复一日假装无事发生。 (展开)
1 有用 胡阿忧 2014-08-02 22:11:30
再也没有比这本书好看的观点与态度了。